2011年社會工作者考試:典型社區(qū)青少年個案分析七

字號:

一、基本資料
    黃某,男,1983年12月出生,小學文化程度。
    二、背景資料
    家庭背景:案主一向比較聽從父親的話,也把父親當作榜樣,父親的突然去世給他打擊較大。其母親因為能力有限,工作單位比較遠且經常加班,與案主接觸時間也很少,對案主不大管教。案主的奶奶負責照顧其生活起居;對案主比較寵愛,盡量滿足他的經濟需求。但由于年齡差距,他們之間平時也不太溝通。
    個人情況:案主本在正常小學就讀,由于上課時經常有不正常舉動,學校勸其父母將其轉學至輔讀學校。后案主進入輔讀學校就讀,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畢業(yè)后拿到輔讀學校的結業(yè)證書和智力殘疾證。案主曾隨其父親到工廠上班,從事車床工作,其父親去世后,他就離開工廠,不愿再從事車床工作,因為他認為這份工作太危險。此后案主就一直在家,經常出入網吧,還有喝酒、吸煙的嗜好。案主非常內向,不愿與人打交道,幾乎沒有朋友。
    三、主要問題
    案主失業(yè)后經常沉迷網絡,出入網吧,徹夜不歸,需要錢就直接向母親和奶奶要,要不到有時甚至會動手打人。案主沒有就業(yè)的欲望,只想繼續(xù)現在的生活。他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強,只要他想找工作了就一定能找到,但當被問及想從事什么工作時,卻表現得相當茫然。
    四、問題分析
    案主的主要問題是由于自卑心理不肯面對現實。案主之所以會如此沉迷網絡,是希望通過網絡這個虛幻世界滿足現實生活不能得到的東西(如,朋友、交流等)。網絡成為他逃避現實的有效手段,在網絡中案主得到了滿足,但這種滿足使案主與現實脫離得越來越遠。案主對就業(yè)的看法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只能對就業(yè)表示一種空泛的信心,卻沒有具體方向,也沒有實際行動。他拒絕思考求職可能的困難,這是一種很明顯的逃避行為。
    五、服務模式:現實治療法
    基本步驟:
    與案主建立工作關系,了解其需求。使案主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愛和接納,同時協(xié)助案主表達他真心和合乎現實的需要。
    詢問及了解案主目前的行為。工作員引導案主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當前的行為上,同時通過引導案主討論現在的行為,使案主認識到他可以并需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有效的控制。
    行為評估。協(xié)助案主評估其行為是否會對自己或他人有好處,行為本身能夠滿足他的需要等。
    協(xié)助案主指定行動的計劃,可以先制定一個短期及簡易可行的計劃。
    執(zhí)行計劃。要協(xié)助案主對計劃作出;當案主沒能依照履行計劃時,工作員不能接受案主的任何借口,而是鼓勵案主勇敢地面對現實。工作員應該對案主的改變充滿信心和耐心。
    六、服務計劃
    總體目標:協(xié)助案主面對現實,擺脫對網絡的沉迷,采取實際行動重新就業(yè)。
    工作計劃:
    (一)接觸案主,通過案主感興趣的話題,與案主建立初步關系。
    (二)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了解案主內心的需求。
    (三)詢問及了解案主目前的行為,協(xié)助案主評估他的行為,制定恰當的工作計劃。
    (四)推動案主采取行動執(zhí)行計劃,持續(xù)地鼓勵案主,或者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計劃。
    (五)效果評估,肯定案主的努力,必要時可繼續(xù)跟進。
    七、介入過程
    社工首先由居委干部帶領直接走訪案主家。我們與其交談,他卻蒙頭大睡,對我們不理不睬,社工留下聯(lián)系方式后離開案主家。
    第一節(jié):社工前往案主家,希望能使案主放松心理戒備,開始時案主對于社工不太信賴,依舊不理不睬。社工就與其奶奶交談,涉及案主問題的時候社工總能站在他的角度替他講話,幾次過后也許其心理防線已打開,當社工再次與其打招呼時,他能主動回應。
    第二節(jié):在案主慢慢接受社工后,社工與其交談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網絡、電視、飲食等。當談及這些話題時案主明顯比較興奮,話比較多。社工發(fā)現案主雖然是智力缺陷,但能正常交談,表達自己的意思,只是想法有些簡單。
    隨著時間推移,案主已對社工比較信任,不再排斥與社工交談。當話題轉移到工作和學習上時,案主有些茫然,開始時他表示不愿意工作,還想繼續(xù)玩。于是,社工與案主形成口頭,希望他思考一個星期后給出明確答復,替自己設計將來,案主表示同意。
    第三節(jié):一個星期以后,案主表示希望自食其力但還要再玩一段時間。社工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但由他自己作出決定,并讓其說出時間的底限。雙方探討后,決定過完年后開始找工作。交談中案主也對社工述說了對工作的要求,社工認為定位比較合理。中華考試網
    第四節(jié):過完年后,社工再次登門,據案主奶奶反映案主已經不太通宵上網了,生活比以前有規(guī)律了,脾氣也比以前好多了。
    社工與案主再次談及工作問題時,他也表示愿意找工作。于是,社工配合其在居委進行登記,并協(xié)助其將勞動手冊辦理完成,使案主早日找到工作。
    第五節(jié):工作員進行回訪,得知目前案主仍在找工作中,有時也仍然會上網聊天等,但作息時間比較有規(guī)律。
    八、服務評估
    個案比較成功。案主在社工推動下采取了一系列實際行動,如去居委登記,辦勞動手冊等,以改變現狀。另一方面,案主通過與現實的接觸中變得不那么依賴網絡。
    就結果而言則有些遺憾,因為案主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案主為智力缺陷的青少年,文化水平不高,就業(yè)技能不強,找工作的困難較大。社工雖然得到了居委、社保中心、殘聯(lián)的幫助,為案主落實了社會救助,幫其拿到了勞動手冊,但總的感覺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源還不多。
    九、個案反思
    制定一個明確、具體、符合案主意愿和能力的計劃是個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面對那些問題比較明顯和突出的青少年。好的計劃能為工作過程指明方向,使工作者與案主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接下來需要做什么。同時,好計劃也可以是一種治療元素,在個案過程中,工作員通過與案主討論和制定計劃、執(zhí)行計劃、回顧計劃等對案主的認知和行為進行干預。
    遺憾的是,因為找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牽扯到許多外在因素,后這個計劃沒有獲得徹底成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個案效果。工作員很擔心,如果案主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話,已取得的成果可能會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