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花不多的錢,便能請一個外國青年來到你家,跟全家人同吃同住,陪孩子一起學、一起玩,這就是已在歐美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互惠生項目?;セ萆?Au Pair)源于法語,意思是“幫手”、“互助”。以前都是我國青年去歐美做互惠生,用這種方式旅游和學習?,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想要來到中國,而許多經過嚴格篩選的外國人已經“入駐”上海家庭,開始了他們的互惠生活。
寄宿在互惠家庭的外國互惠生,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孩子、陪孩子玩耍、輔導孩子外語,并可幫中國家庭做簡單家務,年齡跨度從18歲至29歲。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這些國外互惠生可以換取到體驗中國文化、學習中文的機會;而上海家庭無需花費高額費用,就可讓孩子和全家人享受這種時尚的國際化生活,也能讓孩子提前感受西方理念和文化,甚至可以為孩子將來的留學深造打基礎。
從“全民英語”到“全家英語”
互惠生的角色有點類似“外教”和“保姆”,但不是雇員,而是家庭的一分子。他們的主要責任是照顧和陪伴中國家庭的子女,做好孩子的“大哥哥、大姐姐”。不同于Home Stay(在當?shù)鼐用窦揖幼?或交換生的是,互惠生須根據(jù)家庭需要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適應家庭的生活習慣。
在生活中學、在使用中學,已被證明是學習語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學中文正是從聽開始,在說中進步,后才是讀、寫、演講。聽說階段不可逾越,互惠生就可以幫孩子創(chuàng)造外語的聽說環(huán)境,從而幫全家人縮短這個階段。
孩子教育 中西合璧
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便是人格教育,教會孩子如何學會獨立,如何受人歡迎、與人合作、與人分享,這些品質比聰明的大腦和卓越的才能更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自私任性、孤獨自閉的人會受人歡迎,更奢談成為社會領袖。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沒有兄弟姐妹,上幼兒園后才開始與他人相處。即便是在幼兒園,也有部分人無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成果、分擔責任。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與他人相處的經歷。在他們的意識里,好東西是爸媽給的,責任是爸媽擔的,一切都天經地義。通過嚴格篩選的外國互惠生,能夠在語言和行為上成為中國孩子的榜樣。因此,互惠生項目尤為適合有1至10歲小朋友的家庭。
在外國互惠生的影響下,互惠家庭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樹立國際意識,了解西方文化;有機會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完善人格,從而適應未來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互惠項目”在國外已成行業(yè)
據(jù)了解,互惠生在國外已流行了50年,在國外有很多互惠生機構從事著將外國互惠生匹配到當?shù)丶彝サ捻椖?。北京互惠生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是國內規(guī)模大、早致力于互惠生事業(yè)的專業(yè)機構之一,從事將中國互惠生送到外國的項目已9年。現(xiàn)在“不僅是中國人出去,外國人進來擔當互惠生也在逐漸興起”。據(jù)該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參與互惠項目來到上海的“老外”,年齡集中于18至29歲,他們來到上海以前的身份各式各樣,學生、在職人士等,來到上海是為了游學、實習或者旅游,時間長度約分為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不等,對他們來講這是一種融入中國社會的途徑和方式,而且吃、住、行也可以得到經濟的保障。他們經過國際互惠生協(xié)會選送或個人自薦,再經過中心審核終確認資格。
這些互惠生為家庭的服務時間為每周25小時,服務時間以及內容安排完全由中國家庭來定。每周25小時之外的時間則是互惠生的私人時間,可自由安排娛樂活動以及到互惠生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或語言學校學習中文。
[互惠生小故事]比讀國際幼兒園省多了
家住上海古北地區(qū)的陳先生近申請了互惠生項目,成功邀請到了一名英國互惠生Peter。這個家庭的父母都是公務員,有一個4歲的女兒。爸爸對于英國文化很感興趣,很希望孩子以后能到英國留學。女兒正在上國際幼兒園,有外籍老師教英語,孩子可以進行簡單英語日常對話。申請了互惠生項目后,家庭已經將孩子轉到普通幼兒園,申請互惠生項目一年的費用遠遠低于國際幼兒園一年的費用。孩子的父親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上學,Peter下午到幼兒園接孩子下課,帶孩子回家或到附近公園玩,一直到晚飯前,Peter都會跟孩子在一起,父母很看重這一段時間,希望孩子能跟互惠生學習外語。
[相關說法]
目前,互惠家庭的形式在國內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家庭越來越受歡迎。對此,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教授蘭林友表示,互惠生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對外語的需求越來越強,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相對于家教來說,互惠生確實對雙方互惠互利,家庭在經濟上比較能夠負擔。
另外,蘭林友教授提醒廣大家長,在申請接收互惠生時,首先要驗明互惠生的身份,要和互惠生及互惠生中心簽訂好一系列合同,明確擔保形式,以便問題出現(xiàn)后分清責任。同時,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年齡及性別,選擇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互惠生,年紀相仿好,溝通起來比較順暢。在接收互惠生之前,好先對其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做好功課。
寄宿在互惠家庭的外國互惠生,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孩子、陪孩子玩耍、輔導孩子外語,并可幫中國家庭做簡單家務,年齡跨度從18歲至29歲。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這些國外互惠生可以換取到體驗中國文化、學習中文的機會;而上海家庭無需花費高額費用,就可讓孩子和全家人享受這種時尚的國際化生活,也能讓孩子提前感受西方理念和文化,甚至可以為孩子將來的留學深造打基礎。
從“全民英語”到“全家英語”
互惠生的角色有點類似“外教”和“保姆”,但不是雇員,而是家庭的一分子。他們的主要責任是照顧和陪伴中國家庭的子女,做好孩子的“大哥哥、大姐姐”。不同于Home Stay(在當?shù)鼐用窦揖幼?或交換生的是,互惠生須根據(jù)家庭需要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適應家庭的生活習慣。
在生活中學、在使用中學,已被證明是學習語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學中文正是從聽開始,在說中進步,后才是讀、寫、演講。聽說階段不可逾越,互惠生就可以幫孩子創(chuàng)造外語的聽說環(huán)境,從而幫全家人縮短這個階段。
孩子教育 中西合璧
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便是人格教育,教會孩子如何學會獨立,如何受人歡迎、與人合作、與人分享,這些品質比聰明的大腦和卓越的才能更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自私任性、孤獨自閉的人會受人歡迎,更奢談成為社會領袖。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沒有兄弟姐妹,上幼兒園后才開始與他人相處。即便是在幼兒園,也有部分人無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成果、分擔責任。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與他人相處的經歷。在他們的意識里,好東西是爸媽給的,責任是爸媽擔的,一切都天經地義。通過嚴格篩選的外國互惠生,能夠在語言和行為上成為中國孩子的榜樣。因此,互惠生項目尤為適合有1至10歲小朋友的家庭。
在外國互惠生的影響下,互惠家庭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樹立國際意識,了解西方文化;有機會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完善人格,從而適應未來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互惠項目”在國外已成行業(yè)
據(jù)了解,互惠生在國外已流行了50年,在國外有很多互惠生機構從事著將外國互惠生匹配到當?shù)丶彝サ捻椖?。北京互惠生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是國內規(guī)模大、早致力于互惠生事業(yè)的專業(yè)機構之一,從事將中國互惠生送到外國的項目已9年。現(xiàn)在“不僅是中國人出去,外國人進來擔當互惠生也在逐漸興起”。據(jù)該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參與互惠項目來到上海的“老外”,年齡集中于18至29歲,他們來到上海以前的身份各式各樣,學生、在職人士等,來到上海是為了游學、實習或者旅游,時間長度約分為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不等,對他們來講這是一種融入中國社會的途徑和方式,而且吃、住、行也可以得到經濟的保障。他們經過國際互惠生協(xié)會選送或個人自薦,再經過中心審核終確認資格。
這些互惠生為家庭的服務時間為每周25小時,服務時間以及內容安排完全由中國家庭來定。每周25小時之外的時間則是互惠生的私人時間,可自由安排娛樂活動以及到互惠生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或語言學校學習中文。
[互惠生小故事]比讀國際幼兒園省多了
家住上海古北地區(qū)的陳先生近申請了互惠生項目,成功邀請到了一名英國互惠生Peter。這個家庭的父母都是公務員,有一個4歲的女兒。爸爸對于英國文化很感興趣,很希望孩子以后能到英國留學。女兒正在上國際幼兒園,有外籍老師教英語,孩子可以進行簡單英語日常對話。申請了互惠生項目后,家庭已經將孩子轉到普通幼兒園,申請互惠生項目一年的費用遠遠低于國際幼兒園一年的費用。孩子的父親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上學,Peter下午到幼兒園接孩子下課,帶孩子回家或到附近公園玩,一直到晚飯前,Peter都會跟孩子在一起,父母很看重這一段時間,希望孩子能跟互惠生學習外語。
[相關說法]
目前,互惠家庭的形式在國內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家庭越來越受歡迎。對此,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教授蘭林友表示,互惠生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對外語的需求越來越強,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相對于家教來說,互惠生確實對雙方互惠互利,家庭在經濟上比較能夠負擔。
另外,蘭林友教授提醒廣大家長,在申請接收互惠生時,首先要驗明互惠生的身份,要和互惠生及互惠生中心簽訂好一系列合同,明確擔保形式,以便問題出現(xiàn)后分清責任。同時,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年齡及性別,選擇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互惠生,年紀相仿好,溝通起來比較順暢。在接收互惠生之前,好先對其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做好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