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改革:能走多遠走多遠
【訪談對象】
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著有《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
【訪談動機】
2010年3月下旬,南方科技大學第一批自主招收的學生將開始正式上課。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艱難決定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和教授辦學,就是懷有一個短時間內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理想。而這個理想也同樣存在于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的腦海中。這個與南科大相隔不到100公里的學校僅僅用了20年時間便成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也因而成為南科大創(chuàng)建的模板之一。
那么,在丁學良眼中,香港科技大學究竟有哪些值得與南科大分享的經驗?他又如何看待南科大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它對于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呢?
【先驅語錄】
★中國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讓人才自由發(fā)揮的體制。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深圳本身就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地,在這塊實驗地辦這樣一所實驗性的大學,也對得起中國改革30年的漫長歷程。
★南科大如果能在中國大陸的大體制下,開創(chuàng)一條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的話,對大陸其他高校一定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刺激作用和借鑒意義。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郭一娜 實習記者 韓琨 發(fā)自北京
“行政化”對中國教育是一種諷刺
《國際先驅導報》:有媒體報道說,朱清時校長親自邀請您到南科大授課?
丁學良:其實還不是授課。此前,我們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進行過好幾次交流。朱校長說他很關注我對中國國內大學改革和發(fā)展的一些言論,我也很關注他對辦南方科技大學的一些設想。經過幾次非正式的討論后,他就邀請我能不能為南方科大編寫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學綱要,引進國外的一些優(yōu)秀的做法。這個工作既需要國際視野,也要照顧到中國高教的實際情況。
Q:據說南科大選校長時,您還參與并提出建議?
A:南科大選校長時,我剛好在深圳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們就問我,香港科技大學以前選校長是怎么選法?
南科大在選校長上,確實花了很大功夫。我建議他們,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在這位校長之上設置太多的衙門和官僚機構,不能把校長的手腳都束縛住了,否則校長就無法干事,再偉大的想法也給管死掉了。這種事情在中國太多了。
Q:您說校長頭上不能有太多衙門,這和目前的“去行政化”的趨勢其實是一致的。
A:去行政化是非?;镜囊稽c。其實是中國自己把路給走偏了,所以才要“去”。高等教育一開始時就不應該有行政化。如果說中國的大學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辦得更好的話,有點像說“中國的長跑短跑運動員應該把腿上大石頭給扔掉”,太具有諷刺意味。本來讓人家跑起來就是讓之輕裝上陣,在腿上綁大石頭干嘛?
近些年,我一直都在講中國要辦一流大學,應該從哪些角度去發(fā)展。我在全國至少40所比較好的大學做過類似演講。這一過程中,我結識了很多重點大學的部級、副部級的校長。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很優(yōu)秀、很有抱負的。他們很想做點事情,但是能做的很少,就是因為頭上有太多機構管著他們。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中國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讓人才自由發(fā)揮的體制。
南科大可千萬不要重復這樣的歷史。如果那樣,將是很遺憾的事。一所新大學正是因為它沒有負擔,才更適合做這種改革的實驗。
Q:此前朱校長在沒有招生權的情況下就開始自主招生。您對此也很關注吧?
A:拍下這個板來可不容易。有點破釜沉舟、有進無退的意味。既然生都招了,還能再左顧右盼嗎?
同時我認為,第一屆招進來的這40多位青年學生本人及他們的家長,也已經很了不起了。敢于拿自己的學業(yè)、前途同中國高等教育的事業(yè)同舟共濟。從某種意義上來來講,這是高風險的投資。所以,我講南科大只能辦好不能辦次,更別說辦垮。這一點朱校長和我們幾個人都是有的共識的。要對學生的人生負責。
政府支持要有法律保障
Q:很多人認為,南方科技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模仿香港科技大學。您認為對于南科大,香科大可以有哪些啟發(fā)?
A:港科大對南科大的啟發(fā),重要有兩點。第一,從學校籌辦時起,就要有高立足點,不能再重復一種本地已有的大學模式。拿納稅人的錢做重復的事情干什么?如果模式雷同,直接讓現有幾所大學擴招不就行了?
所以港科大的一個非常好的出發(fā)點就是,把西方特別是北美的研究型大學的傳統(tǒng)帶入到香港。對產業(yè)升級、發(fā)展和人才的發(fā)展都盡可能有推動作用。這點對南科大完全適用。
第二,既然有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前瞻的出發(fā)點和設想,就一定要有“兩個足夠”,一要有足夠的資源,二要有足夠合理和優(yōu)秀的體制來保證這一設想可以一步一步落實。這兩點對南科大也完全適用。辦好大學的關鍵,資源和體制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關系是互輔互成,一榮俱榮一損皆損。
如果一所大學有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體制,即使初創(chuàng)時資源不強,今后都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如果一所大學資源豐富,體制不好的話,有可能把已有的豐富資源糟蹋掉。這二者間的關系是辯證的。
學校初創(chuàng)時,資源重要的來源還是財政支持。如果沒有財政資源,幾年下去,初創(chuàng)大學時的一些動力就被磨得差不多了。比如,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招到優(yōu)秀的老師、辦好的實驗室、圖書館,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支持都無從談起。好的國際性大學還要不斷地和世界上好的國際大學進行交流。這些都需要花錢,需要財政支持。中國人講“便宜沒好貨”。但有了錢也要花到實處。
Q:目前,這兩點南科大都具備嗎?
A:要把這兩點變成一個牢固的現實,還要花很長時間。盡管深圳市政府很有錢,但并不是說在銀行給你開個戶頭就可以了。深圳市政府能否持續(xù)地給與持續(xù)地、好的財政支持?我們只能抱以好的希望,但誰也不能打包票。
財政支持在一段時期后明顯不足的案例,就發(fā)生在港科大身上。當年,港科大建校時,覺得錢多得花不了。但籌辦實驗室過程中發(fā)現越是先進的實驗室越貴。后來就發(fā)覺錢不夠,又出去募捐。
Q:您認為應該如何保障財政持續(xù)穩(wěn)定地支持南科大的建設?
A:我認為要有法律保障。不能說現在的市領導很支持就行了。過幾年可能領導就換了。換領導之后可能治學思路就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才更需要法律法制上的保障。香港社會在法制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不管哪個政府官員來做領導,基本都是按法律辦事,有一個深層的保障。但是能不能給學校更多的資源,需要學校每年努力爭取。
課程設置:力推全面教育
Q:您提出要在南科大實施全面教育而非通識教育,這是您今后在南科大探索的主要方向嗎?
A:“全面教育”和“通識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傳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育人觀念。“全面教育”來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的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自2007年啟動的一項新的教學改革。為此學?;ㄙM數百萬美元邀請美國、歐洲的教授以及自己的學生,經過長時間討論進行課程設計。
此前,哈佛實施了30多年核心課程教育,即很多國內大學正在推開的所謂“通識教育”?!巴ㄗR教育”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每位學生入學后第一年,必須先選擇一些核心課,這些課可能與專業(yè)有聯(lián)系,也可能沒有聯(lián)系。而現在實施的“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課程都必須包含除了知識以外的更多內容,例如倫理、情感、態(tài)度、能力等等,使學生永遠都處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過程中。
在和南方科技大學溝通時,朱清時教授表達了愿意實驗全面教育的意愿。學生3月20日回到學校后,我還會去給學生講為什么要實行全面教育,全面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區(qū)別在哪里,學生可以期待什么。
學生通過全面教育課程,要獲得的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因此課程設計都要盡可能把核心的、相關的內容包含在內。上課不是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拓展開放性思維。
全面教育課程還會和工學平臺、理學平臺打通,所有的老師每個學期至少碰頭,看自己的課有沒有可能融合起來。我們計劃在未來3到5年內,形成全面教育的不同構建。
Q:您認為實施全面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就業(yè)?
A:全面教育不光是從解決就業(yè)問題的角度考慮的,主要是試圖對專業(yè)課起到無形的支撐作用,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他們能夠面對現實的問題。不管是本專業(yè)或者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問題,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怎樣把自己專業(yè)上重要的想法包括研究的綱要,爭取得到產業(yè)和地方政府的認同,好能找到相關產業(yè)結合起來。也就是走產學聯(lián)和的道路,這些東西都是全面教育給學生帶來的一個支撐,和一個開闊的視野。
每一步都是下一步改革的起點
Q:南科大進行高教改革的優(yōu)勢在哪里?
A:正因為它是一所新大學,才孕育著更多機會和可能。老大學也有其長處,比如名聲大、校友多、關系網廣。但它同時也累積了很多負擔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在人事方面等。而新的大學沒有累積下來的名聲、校友網的同時,也沒有什么負擔。所以才更適合做實驗。
Q:南科大進行高等教育實驗的意義在哪里?
A:深圳本身就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地,在這塊實驗地辦這樣一所實驗性的大學,也對得起中國改革30年的漫長歷程。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時就提出了中國教育的三個面向,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這三個面向雖然字數不多,但能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深圳應該在這方面能走多遠走多遠,能走多快走多快。
Q:南方科大的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國推廣?
A:這要先辦起來再說。辦得好,對別的學校一定會有刺激。目前南方科大雖然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對大陸其他高校來說,已經具有一些啟發(fā)意義了。比如能不能盡少進行行政干涉,盡多地賦予大學自主權,包括怎么招生、如何設置課程等。
港科大在兩岸三地已經產生了很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但它畢竟是在另一個法律體系之下。而南方科大如果能在中國大陸的大體制下,開創(chuàng)一條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的話,對大陸其他高校一定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刺激作用和借鑒意義。
南科大每走一步,都不敢講一定會成功。但是我們一定要讓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成為以后中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改革下一步的起點。
【訪談對象】
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著有《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
【訪談動機】
2010年3月下旬,南方科技大學第一批自主招收的學生將開始正式上課。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艱難決定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和教授辦學,就是懷有一個短時間內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理想。而這個理想也同樣存在于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的腦海中。這個與南科大相隔不到100公里的學校僅僅用了20年時間便成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也因而成為南科大創(chuàng)建的模板之一。
那么,在丁學良眼中,香港科技大學究竟有哪些值得與南科大分享的經驗?他又如何看待南科大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它對于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呢?
【先驅語錄】
★中國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讓人才自由發(fā)揮的體制。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深圳本身就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地,在這塊實驗地辦這樣一所實驗性的大學,也對得起中國改革30年的漫長歷程。
★南科大如果能在中國大陸的大體制下,開創(chuàng)一條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的話,對大陸其他高校一定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刺激作用和借鑒意義。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郭一娜 實習記者 韓琨 發(fā)自北京
“行政化”對中國教育是一種諷刺
《國際先驅導報》:有媒體報道說,朱清時校長親自邀請您到南科大授課?
丁學良:其實還不是授課。此前,我們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進行過好幾次交流。朱校長說他很關注我對中國國內大學改革和發(fā)展的一些言論,我也很關注他對辦南方科技大學的一些設想。經過幾次非正式的討論后,他就邀請我能不能為南方科大編寫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學綱要,引進國外的一些優(yōu)秀的做法。這個工作既需要國際視野,也要照顧到中國高教的實際情況。
Q:據說南科大選校長時,您還參與并提出建議?
A:南科大選校長時,我剛好在深圳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們就問我,香港科技大學以前選校長是怎么選法?
南科大在選校長上,確實花了很大功夫。我建議他們,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在這位校長之上設置太多的衙門和官僚機構,不能把校長的手腳都束縛住了,否則校長就無法干事,再偉大的想法也給管死掉了。這種事情在中國太多了。
Q:您說校長頭上不能有太多衙門,這和目前的“去行政化”的趨勢其實是一致的。
A:去行政化是非?;镜囊稽c。其實是中國自己把路給走偏了,所以才要“去”。高等教育一開始時就不應該有行政化。如果說中國的大學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辦得更好的話,有點像說“中國的長跑短跑運動員應該把腿上大石頭給扔掉”,太具有諷刺意味。本來讓人家跑起來就是讓之輕裝上陣,在腿上綁大石頭干嘛?
近些年,我一直都在講中國要辦一流大學,應該從哪些角度去發(fā)展。我在全國至少40所比較好的大學做過類似演講。這一過程中,我結識了很多重點大學的部級、副部級的校長。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很優(yōu)秀、很有抱負的。他們很想做點事情,但是能做的很少,就是因為頭上有太多機構管著他們。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中國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讓人才自由發(fā)揮的體制。
南科大可千萬不要重復這樣的歷史。如果那樣,將是很遺憾的事。一所新大學正是因為它沒有負擔,才更適合做這種改革的實驗。
Q:此前朱校長在沒有招生權的情況下就開始自主招生。您對此也很關注吧?
A:拍下這個板來可不容易。有點破釜沉舟、有進無退的意味。既然生都招了,還能再左顧右盼嗎?
同時我認為,第一屆招進來的這40多位青年學生本人及他們的家長,也已經很了不起了。敢于拿自己的學業(yè)、前途同中國高等教育的事業(yè)同舟共濟。從某種意義上來來講,這是高風險的投資。所以,我講南科大只能辦好不能辦次,更別說辦垮。這一點朱校長和我們幾個人都是有的共識的。要對學生的人生負責。
政府支持要有法律保障
Q:很多人認為,南方科技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模仿香港科技大學。您認為對于南科大,香科大可以有哪些啟發(fā)?
A:港科大對南科大的啟發(fā),重要有兩點。第一,從學校籌辦時起,就要有高立足點,不能再重復一種本地已有的大學模式。拿納稅人的錢做重復的事情干什么?如果模式雷同,直接讓現有幾所大學擴招不就行了?
所以港科大的一個非常好的出發(fā)點就是,把西方特別是北美的研究型大學的傳統(tǒng)帶入到香港。對產業(yè)升級、發(fā)展和人才的發(fā)展都盡可能有推動作用。這點對南科大完全適用。
第二,既然有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前瞻的出發(fā)點和設想,就一定要有“兩個足夠”,一要有足夠的資源,二要有足夠合理和優(yōu)秀的體制來保證這一設想可以一步一步落實。這兩點對南科大也完全適用。辦好大學的關鍵,資源和體制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關系是互輔互成,一榮俱榮一損皆損。
如果一所大學有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體制,即使初創(chuàng)時資源不強,今后都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如果一所大學資源豐富,體制不好的話,有可能把已有的豐富資源糟蹋掉。這二者間的關系是辯證的。
學校初創(chuàng)時,資源重要的來源還是財政支持。如果沒有財政資源,幾年下去,初創(chuàng)大學時的一些動力就被磨得差不多了。比如,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招到優(yōu)秀的老師、辦好的實驗室、圖書館,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支持都無從談起。好的國際性大學還要不斷地和世界上好的國際大學進行交流。這些都需要花錢,需要財政支持。中國人講“便宜沒好貨”。但有了錢也要花到實處。
Q:目前,這兩點南科大都具備嗎?
A:要把這兩點變成一個牢固的現實,還要花很長時間。盡管深圳市政府很有錢,但并不是說在銀行給你開個戶頭就可以了。深圳市政府能否持續(xù)地給與持續(xù)地、好的財政支持?我們只能抱以好的希望,但誰也不能打包票。
財政支持在一段時期后明顯不足的案例,就發(fā)生在港科大身上。當年,港科大建校時,覺得錢多得花不了。但籌辦實驗室過程中發(fā)現越是先進的實驗室越貴。后來就發(fā)覺錢不夠,又出去募捐。
Q:您認為應該如何保障財政持續(xù)穩(wěn)定地支持南科大的建設?
A:我認為要有法律保障。不能說現在的市領導很支持就行了。過幾年可能領導就換了。換領導之后可能治學思路就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才更需要法律法制上的保障。香港社會在法制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不管哪個政府官員來做領導,基本都是按法律辦事,有一個深層的保障。但是能不能給學校更多的資源,需要學校每年努力爭取。
課程設置:力推全面教育
Q:您提出要在南科大實施全面教育而非通識教育,這是您今后在南科大探索的主要方向嗎?
A:“全面教育”和“通識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傳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育人觀念。“全面教育”來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的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自2007年啟動的一項新的教學改革。為此學?;ㄙM數百萬美元邀請美國、歐洲的教授以及自己的學生,經過長時間討論進行課程設計。
此前,哈佛實施了30多年核心課程教育,即很多國內大學正在推開的所謂“通識教育”?!巴ㄗR教育”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每位學生入學后第一年,必須先選擇一些核心課,這些課可能與專業(yè)有聯(lián)系,也可能沒有聯(lián)系。而現在實施的“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課程都必須包含除了知識以外的更多內容,例如倫理、情感、態(tài)度、能力等等,使學生永遠都處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過程中。
在和南方科技大學溝通時,朱清時教授表達了愿意實驗全面教育的意愿。學生3月20日回到學校后,我還會去給學生講為什么要實行全面教育,全面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區(qū)別在哪里,學生可以期待什么。
學生通過全面教育課程,要獲得的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因此課程設計都要盡可能把核心的、相關的內容包含在內。上課不是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拓展開放性思維。
全面教育課程還會和工學平臺、理學平臺打通,所有的老師每個學期至少碰頭,看自己的課有沒有可能融合起來。我們計劃在未來3到5年內,形成全面教育的不同構建。
Q:您認為實施全面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就業(yè)?
A:全面教育不光是從解決就業(yè)問題的角度考慮的,主要是試圖對專業(yè)課起到無形的支撐作用,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他們能夠面對現實的問題。不管是本專業(yè)或者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問題,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怎樣把自己專業(yè)上重要的想法包括研究的綱要,爭取得到產業(yè)和地方政府的認同,好能找到相關產業(yè)結合起來。也就是走產學聯(lián)和的道路,這些東西都是全面教育給學生帶來的一個支撐,和一個開闊的視野。
每一步都是下一步改革的起點
Q:南科大進行高教改革的優(yōu)勢在哪里?
A:正因為它是一所新大學,才孕育著更多機會和可能。老大學也有其長處,比如名聲大、校友多、關系網廣。但它同時也累積了很多負擔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在人事方面等。而新的大學沒有累積下來的名聲、校友網的同時,也沒有什么負擔。所以才更適合做實驗。
Q:南科大進行高等教育實驗的意義在哪里?
A:深圳本身就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地,在這塊實驗地辦這樣一所實驗性的大學,也對得起中國改革30年的漫長歷程。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時就提出了中國教育的三個面向,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這三個面向雖然字數不多,但能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深圳應該在這方面能走多遠走多遠,能走多快走多快。
Q:南方科大的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國推廣?
A:這要先辦起來再說。辦得好,對別的學校一定會有刺激。目前南方科大雖然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對大陸其他高校來說,已經具有一些啟發(fā)意義了。比如能不能盡少進行行政干涉,盡多地賦予大學自主權,包括怎么招生、如何設置課程等。
港科大在兩岸三地已經產生了很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但它畢竟是在另一個法律體系之下。而南方科大如果能在中國大陸的大體制下,開創(chuàng)一條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的話,對大陸其他高校一定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刺激作用和借鑒意義。
南科大每走一步,都不敢講一定會成功。但是我們一定要讓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成為以后中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改革下一步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