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與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注意經濟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有:國民經濟管理中發(fā)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市場運行中的協(xié)調關系;社會經濟組織內部經濟關系。
(二)經濟法中重要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3.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經濟的類型:分為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種類型。
5.商品的使用價值: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6.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7.商品的價值量:指商品價值的大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8.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9.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0.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就是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11.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12.貨幣的五種職能: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
13.價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
(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2)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3)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14.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15.紙幣流通公式、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2)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3)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持續(xù)下降和市場需求持續(xù)疲軟的一種經濟現象。
16.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17.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
18.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1)價值規(guī)律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2)價值規(guī)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
(3)價值規(guī)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長期以來,不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中,一直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實行社會主義就必然是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我國從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制約和束縛。鄧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變化,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新思想。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是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取代自然經濟成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形式,各種主要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都通過市場來進行,市場機制的作用就覆蓋全社會,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這時,商品經濟就發(fā)展成為市場經濟。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實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必須認真抓好以下五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2)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xiāng)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3)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4)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結合,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四)國民收入及其分配
在社會總產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余下的那部分凈產品,用貨幣表示就是凈產值,稱作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是勞動者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它標志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擴大再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國民收入經過復雜的分配過程,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積累,一部分用于消費。
國民收入中用于積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和社會物資儲備三方面內容。國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包括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兩方面內容,其中,個人消費,就是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的消費;公共消費,包括國家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救濟和勞動保險方面的支出等。公共消費是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及保證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所必需的。
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須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首先,在生產發(fā)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部分都應當有所增長;其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一方面,積累基金必須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費基金必須同全社會的消費資料數量相一致。
此外,社會主義國民收入分配還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yè)、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分配中兼顧三者利益。
(五)財政及其作用
財政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國家財政是通過預算實現的。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它是國家財政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預算包括財政收入和支出,這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兩個方面,財政收入表現為組織收入、籌集資金的過程。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資金就是財政收入。包括稅、利、債、費四種形式。財政支出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國家預算支出的財政資金就是財政支出。財政支出規(guī)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債務支出和其他支出。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節(jié)余;財政赤字是指當年財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第一,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資源配置;第二,國家通過財政可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第三,財政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第四,財政有利于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財政的作用如此重要,為了使其得到充分發(fā)揮,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
(六)稅收的作用及其與公民的關系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統(tǒng)一于稅法。我國稅法規(guī)定,納稅人必須在規(guī)定的申報期限內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稅務機關憑借國家政權賦予的權力,對欠稅、騙稅、抗稅者不僅要追繳稅款,處以罰金,有的還要交由司法機關予以刑事處罰。
社會主義國家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稅收是調節(jié)經濟的重要杠桿;第三,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納稅人是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不同稅種有不同的納稅人。在我國,主要稅種有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關稅。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與此同時,還應懂得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使納稅人權利。
(七)我國的銀行體系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yè)務的金融機構,它是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我國現階段的銀行分為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政策性銀行三類。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它是在國務院領導下,管理全國金融事業(yè)的國家機關,是我國政府的組成部分。它被稱為銀行的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領導力量,具有極其重要的職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第二,發(fā)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第三,管理國庫;此外,還具有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蓄、黃金儲備的職能。
商業(yè)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yè)存、放款為主要業(yè)務,并以銀行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企業(yè)法人。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體系中主要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大商業(yè)銀行。
政策性銀行是為確保國家大型基本建設和大宗進出口貿易的順利完成而設立,并向這些項目提供國家政策性專項貸款的專業(yè)銀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有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
(八)公民投資的種類以及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公民投資除可購買股票外還可投資儲蓄、債券和保險。
公民個人的儲蓄,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在國家的經濟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一,為國家積累資金;第二,調節(jié)市場貨幣流通;第三,有利于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債券是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證據,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與股票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集資手段,都是能獲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資產。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性質不同,股票是股東的入股憑證,是投入公司的資金的所有權證書;債券是一種債務,限期償還。其次,受益權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為補償條件,經營狀況好壞決定著股票的效益;債務以定期收取利息為條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償還方法不同,股東要退股,只能去賣股票,債券到期可以還本付息。債券有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等種類。其中,政府債券安全性,金融債券次之,而公司債券的風險較高,但往往收益率也比較高。
公民購買商業(yè)保險,是一種對風險本身的投資方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保險正在逐漸建立和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商業(yè)保險也日益發(fā)展起來。社會保險是解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險項目,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會保險的費用大多是個人、企業(yè)和政府共同負擔或由政府負擔,它不是以被保險人的需要為依據,而是由國家和有關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定。商業(yè)保險建立在商業(yè)原則基礎之上,是參與保險者個人意志的體現。商業(yè)保險的保障項目廣泛,形式多樣,給付標準較高。參加商業(yè)保險的費用完全由個人負擔,是否購買保險,何時購買,買什么樣的保險,為誰購買,完全由參與保險者自主決定,保障范圍的大小與繳納的保險費成正比。保險公司是辦理各種保險業(yè)務的專業(yè)公司。商業(yè)保險一般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商業(yè)保險是把分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用以補償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的一項措施。為我國企業(yè)生產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穩(wěn)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九)國家的宏觀調控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jié)。宏觀調控的任務,具體來說,可概括為兩個方面:(1)總量平衡;(2)結構優(yōu)化??偭科胶馐侵干鐣傂枨蠛涂偣┙o的平衡。結構優(yōu)化是指在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大致平衡的條件下,二者的局部結構也必須合理,才能有利于經濟很好地發(fā)展。
經濟: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注意經濟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有:國民經濟管理中發(fā)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市場運行中的協(xié)調關系;社會經濟組織內部經濟關系。
(二)經濟法中重要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3.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經濟的類型:分為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種類型。
5.商品的使用價值: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6.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7.商品的價值量:指商品價值的大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8.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9.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0.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就是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11.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12.貨幣的五種職能: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
13.價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
(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2)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3)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14.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15.紙幣流通公式、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2)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3)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持續(xù)下降和市場需求持續(xù)疲軟的一種經濟現象。
16.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17.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
18.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1)價值規(guī)律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2)價值規(guī)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
(3)價值規(guī)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長期以來,不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中,一直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實行社會主義就必然是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我國從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制約和束縛。鄧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變化,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新思想。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是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取代自然經濟成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形式,各種主要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都通過市場來進行,市場機制的作用就覆蓋全社會,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這時,商品經濟就發(fā)展成為市場經濟。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實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必須認真抓好以下五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2)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xiāng)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3)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4)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結合,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四)國民收入及其分配
在社會總產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余下的那部分凈產品,用貨幣表示就是凈產值,稱作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是勞動者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它標志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擴大再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國民收入經過復雜的分配過程,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積累,一部分用于消費。
國民收入中用于積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和社會物資儲備三方面內容。國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包括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兩方面內容,其中,個人消費,就是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的消費;公共消費,包括國家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救濟和勞動保險方面的支出等。公共消費是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及保證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所必需的。
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須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首先,在生產發(fā)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部分都應當有所增長;其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一方面,積累基金必須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費基金必須同全社會的消費資料數量相一致。
此外,社會主義國民收入分配還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yè)、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分配中兼顧三者利益。
(五)財政及其作用
財政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國家財政是通過預算實現的。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它是國家財政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預算包括財政收入和支出,這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兩個方面,財政收入表現為組織收入、籌集資金的過程。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資金就是財政收入。包括稅、利、債、費四種形式。財政支出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國家預算支出的財政資金就是財政支出。財政支出規(guī)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債務支出和其他支出。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節(jié)余;財政赤字是指當年財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第一,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資源配置;第二,國家通過財政可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第三,財政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第四,財政有利于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財政的作用如此重要,為了使其得到充分發(fā)揮,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
(六)稅收的作用及其與公民的關系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統(tǒng)一于稅法。我國稅法規(guī)定,納稅人必須在規(guī)定的申報期限內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稅務機關憑借國家政權賦予的權力,對欠稅、騙稅、抗稅者不僅要追繳稅款,處以罰金,有的還要交由司法機關予以刑事處罰。
社會主義國家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稅收是調節(jié)經濟的重要杠桿;第三,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納稅人是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不同稅種有不同的納稅人。在我國,主要稅種有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關稅。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與此同時,還應懂得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使納稅人權利。
(七)我國的銀行體系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yè)務的金融機構,它是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我國現階段的銀行分為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政策性銀行三類。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它是在國務院領導下,管理全國金融事業(yè)的國家機關,是我國政府的組成部分。它被稱為銀行的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領導力量,具有極其重要的職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第二,發(fā)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第三,管理國庫;此外,還具有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蓄、黃金儲備的職能。
商業(yè)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yè)存、放款為主要業(yè)務,并以銀行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企業(yè)法人。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體系中主要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大商業(yè)銀行。
政策性銀行是為確保國家大型基本建設和大宗進出口貿易的順利完成而設立,并向這些項目提供國家政策性專項貸款的專業(yè)銀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有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
(八)公民投資的種類以及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公民投資除可購買股票外還可投資儲蓄、債券和保險。
公民個人的儲蓄,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在國家的經濟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一,為國家積累資金;第二,調節(jié)市場貨幣流通;第三,有利于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債券是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證據,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與股票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集資手段,都是能獲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資產。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性質不同,股票是股東的入股憑證,是投入公司的資金的所有權證書;債券是一種債務,限期償還。其次,受益權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為補償條件,經營狀況好壞決定著股票的效益;債務以定期收取利息為條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償還方法不同,股東要退股,只能去賣股票,債券到期可以還本付息。債券有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等種類。其中,政府債券安全性,金融債券次之,而公司債券的風險較高,但往往收益率也比較高。
公民購買商業(yè)保險,是一種對風險本身的投資方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保險正在逐漸建立和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商業(yè)保險也日益發(fā)展起來。社會保險是解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險項目,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會保險的費用大多是個人、企業(yè)和政府共同負擔或由政府負擔,它不是以被保險人的需要為依據,而是由國家和有關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定。商業(yè)保險建立在商業(yè)原則基礎之上,是參與保險者個人意志的體現。商業(yè)保險的保障項目廣泛,形式多樣,給付標準較高。參加商業(yè)保險的費用完全由個人負擔,是否購買保險,何時購買,買什么樣的保險,為誰購買,完全由參與保險者自主決定,保障范圍的大小與繳納的保險費成正比。保險公司是辦理各種保險業(yè)務的專業(yè)公司。商業(yè)保險一般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商業(yè)保險是把分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用以補償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的一項措施。為我國企業(yè)生產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穩(wěn)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九)國家的宏觀調控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jié)。宏觀調控的任務,具體來說,可概括為兩個方面:(1)總量平衡;(2)結構優(yōu)化??偭科胶馐侵干鐣傂枨蠛涂偣┙o的平衡。結構優(yōu)化是指在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大致平衡的條件下,二者的局部結構也必須合理,才能有利于經濟很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