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預測:“橋裂裂”是咋評上“優(yōu)良工程”的

字號:

2010年4月,浙江衢州長風大橋開裂并被迫重修。據悉,2000年年底完工的該橋依據的設計標準應抗百年一遇的洪水,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曾被評定為“優(yōu)質工程”。大橋建成以來,當地并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知情人反映,事發(fā)至今已近百日,沒有一家單位和個人被問責。
    一個被評為“優(yōu)質工程”的大橋,居然不到10年時間,上千萬元的投資便這樣被浪費,這是莫大的諷刺??梢钥隙ǖ氖?,即便此番重修,只要擴大基礎樁不能全部改成鉆孔樁(從技術角度講幾無可能),同樣的隱患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排除。更應引人注意的是,由此導致的損失理應有一個明晰的界定,也應有單位和個人承擔相關責任,這才是根治“*建筑”弊病必須付出的懲戒成本。
    按百年一遇標準設計,卻未能考慮到已建成大壩的洗刷,這荒唐解釋的背后,讓人頓生出許多擔憂。面對被洪水沖得破損不堪的公共設施,前幾年動輒“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解釋已無法吸引公眾的眼球,就是百年也未必能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前不久,格爾木市居然冒出個“兩千年一遇”的更大噱頭來,在媒體的強烈質疑下,當地又不得不站出來澄清。
    洪水被擴大化,在給老百姓造成更大心理恐慌的同時,工作再不濟的地方,在天災不可抗的人造“客觀”現(xiàn)實面前,政績非但不可能被忽略,反倒可能更為醒目。另一方面,那些本就難以逃脫天災檢驗的問題工程,自然也可借此規(guī)避公眾的追問,正所謂壞事變好事。
    這樣的分析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浙江省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受賄案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樂于插手工程建設,或直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工程指揮部指揮,或借道指揮部、以向指揮部人員打招呼等方式進行權錢交易(《新華日報》4月28日)。一些人雖被問責,但由腐敗導致的工程問題并未同步納入公眾視野,帶病“服役”現(xiàn)象并未消除。
    更讓人揪心的是,當一項工程的質量只能由自然災害來檢驗,真不知那些看似周密的監(jiān)管機制有何信用可言?信用崩塌最為典型的例證是,在3年前的廣州九江垮塌事件中,原定半小時的新聞發(fā)布會,結果僅因專家要趕飛機這個毫無技術含量的理由便草草結束,以至留下太多的疑團至今無法揭開。在該事件的最近庭審中,控辯雙方甚至還在為到底是橋壓船還是船撞橋展開激烈的爭論?!吨袊嗄陥蟆返囊豁椪{查更是顯示,只有6.5%的人認為“專家是社會權威,值得信賴”。
    記得國內有位市長出訪法國時,曾向同行討教拆遷經驗,對方回答卻是幾乎沒有拆遷,因為規(guī)劃本就十分科學,用不著動輒再大興土木;另一方面,大多數建筑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公共的,本身就具有極佳的品質。顯然,這種品質除了個人的追求,更在于信用體系牢牢扼守住各自的關卡。
    毫無疑問,工程建設行業(yè)那些看似縝密的信用體系,其公信力如果不能得到大幅提升,就不可能拋棄裝模作樣的擺設之嫌,也無法拋舍公眾對腐敗嫌疑的窮追猛問。信用體系的重塑雖內涵眾多,但離不開“違者必究”這一根本舉措。衢州長風大橋要重修但更要問責,只有責任的回歸,質量才可能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