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練習題:網絡政治制度

字號:

201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練習題:網絡政治制度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請考生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要求作答。
    2.本試卷由“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3.答題前,請考生用黑色簽字筆或鋼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用2B鉛筆將準考證號所選項涂黑。用黑色簽字筆或鋼筆在答題卡規(guī)定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的作答無效。
    4.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試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上,待監(jiān)考人員允許后,方可離開。
    二、給定資料
    1.“我的提案會及時發(fā)在我的博客上?!?010年兩會上,問及政協(xié)委員的提案,常常會得到這樣的回復。不少代表、委員都開設了博客,直接在網上亮曬自己的建議、提案,或者意見觀點,有的甚至公開征集網友的點子建議。正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旭東教授所言,網絡,正成為民意輿情集中的空間,因為這里開通著永不堵塞的民意直通車。
    據一份權威統(tǒng)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網民規(guī)模已達到3.84億,比2008年增長20%以上,互聯(lián)網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而一項網絡調查更顯示,超過七成的網友認同“網絡問政”,認為這是黨政官員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對“網絡問政”推動民主政治充滿期待。
    2009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不斷通過網絡與網友在線交流,直接傾聽民意。農業(yè)部、環(huán)保部、公安部等國家部委也紛紛在網站上開設留言板、郵箱、博客,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網絡問政,漸成時尚。
    “兩會上我的不少建議、提案,都是通過網絡征集到的,不少都是網友的好主意?!比珖舜蟠碇煊佬逻@樣坦言。王旭東委員更是認為,在未來“經濟轉型”、“拉動內需”、“醫(yī)改”、“教改”等一系列宏觀決策部署的落實中,網絡必將成為各級領導層制訂決策、了解基層民生的又一個好幫手。在各大門戶網站的首頁上,“我有問題問總理”“我對代表委員說”等欄目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普通民眾與代表委員的權利無異。網絡問政,將成為常態(tài),讓我們都來習慣這一表達。
    2.網絡,無疑在民眾與政府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民眾呼聲在網上聚集,百姓疾苦在網上晾曬。可以這么講,互聯(lián)網不折不扣地已成為社會輿論的“留聲機”甚至是“擴音器”。通過網絡,官員足不出戶便能了解民生,無疑“延伸了”官員的耳朵和眼睛。這種“零距離”、“全天候”的方式,比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民生問題來得更加快捷、更加原生態(tài)。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與“2009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湖南行”全體代表一起暢談“網事”時介紹說,“要通過互聯(lián)網把最偏遠的民生問題擺到最貼近的案頭上來解決”,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使之成為各級官員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執(zhí)政為民的新風尚、推進工作的新平臺。
    3.2008年6月20日,總書記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被廣大網友尊稱為“中國第一網民”。此舉開創(chuàng)了“網絡問政”的先河。2008年也被稱為“網絡問政元年”。
    總書記與網民的首次在線交流,讓“網絡問政”這個原本還比較生疏的詞語,變成網絡熱詞,在全國上下掀起一片高潮。以浙江為例,2008年11月,浙江在線在全國率先推出“省委領導系列訪談”,10位省委常委分別做客直播室與網友直接對話,相關專題頁面訪問量達3757萬人次,網民提問跟帖和留言達10118條。2008年至今,僅通過浙江在線與網民互動的浙江官員就達到60多位,并成為一種常態(tài)延續(xù)著。2010年伊始,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樓小東就走上網絡,就網民關心的國土、房價等問題互動交流,拉開了新一年“網絡問政”的序幕。
    “網絡問政”不僅在浙江遍地開花,全國各地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聯(lián)通浙江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沈明才說,7年前,中國官方媒體通過網絡開展“您最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以及“我有問題問總理”時,參與網民僅數(shù)千人;而2009年,僅一家網站的此類調查,就收到30余萬張投票、4萬余條留言?!皬那缚蓴?shù)的數(shù)千人,到30余萬張投票,這組數(shù)據足以看出‘網絡問政’發(fā)展之迅速?!鄙蛎鞑耪f,前不久,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網絡問政
    5.雖然當前網絡問政方興未艾,但對于網絡民意的敷衍、懈怠仍然存在于部分政府部門中。據中國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對43個省會城市和較大市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情況的調研結果,政府網站作為地方政府公開信息的渠道,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么是長期打不開;要么是只重形式不重內容,更新非常不及時;要么是尋找信息非常困難,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經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后仍是一無所獲。
    而且,現(xiàn)在很多官員對于網絡民意在心里仍比較抵觸,面對網民“問事于政府”,諸如“已閱”這樣的答復常常讓網民無所適從。他們對網絡民意的反應是被動的,也就是當一件事在網絡上已經議論得沸沸揚揚,相關政府部門的反應才姍姍來遲,這就有一種被網絡推著走的意味。因此,網絡問政應該突出主動性,主動了解網絡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如溫總理在與網民交流時所言,我們現(xiàn)在有4億多網民,他們代表的是一個很大的社會群體,而且包含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當網絡民意愈來愈被政府重視時,如何讓網絡問政成為一個“既好看又好吃的東西”就成了重要的問題。
    網絡問政無疑很“好看”,體現(xiàn)了政府在網絡時代的與時俱進,但如果讓其有豐富的內容而變得“好吃”,真正成為政府與民意良性互動的平臺,而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工程,就需要著眼于制度建設,開辟民意表達的制度通道。沒有制度的推動,網絡問政有可能成為“一陣風”,只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上熱度特別高,而一旦過去,也就迅速降溫。同時,如果沒有制度約束,網絡問政也有可能成為因人成事的現(xiàn)象,隨著某一位領導的更換而變得不穩(wěn)定。顯然,從重視到倚重,網絡問政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6.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談道,信息狀況的重大變化,傳播的重大牽連,總是伴隨著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一個開放的社會,首先是信息的開放,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對信息的控制和壟斷,是欺騙和奴役的基礎。在互聯(lián)網政治時代,信息的被控制較之過去變得更加不易,成本更高。網絡所帶來的信息公開化與陽光化,對信息壟斷具有天然的*作用,是開放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催化劑,是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國家轉型的新動力。網絡的出現(xiàn),加快了中國邁向開放社會的轉型速度。
    麥克盧漢曾經說:“隨著信息運動的增加,政治變化的趨向是逐漸偏離選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決策行為的政治?!碑斁W絡參與政治之后,它將更便捷地推動官員與民眾的直接對話,提高民意在政府運作中的分量。在2010年的“兩會”中我們看到,網絡使得公眾與代表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公眾的政治參與將不僅僅限于投票,更方便了內容上的傳達與參與?!?2〗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網絡只是嵌入現(xiàn)行體制內的技術工具,網絡問政與民主政治是兩個概念,不會自動消除現(xiàn)行政治的溝通難點,網絡輿論不能代替正常的制度解決社會問題。一個正常的社會秩序,需要的是常態(tài)的制度化的治理,我們不能把解決社會矛盾沖突過多地寄希望于在網上鬧成新聞事件,或者直接在網上聯(lián)絡到更高層的領導。
    對于“兩會”代表而言,偶然地從網絡獲取某個民意,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必須有現(xiàn)實的政治參與的制度銜接,網絡問政才能夠真正落實到現(xiàn)實政治,就此而言,且不說網絡問政,即使現(xiàn)實中的政治參與,也亟待制度性的保障。
    在網絡問政火熱一陣之后,我們需要的是常態(tài)化、固定化和制度化的信息溝通,必須建立起一整套公開的回復與處理的問責機制,讓公眾與網民參與監(jiān)督。確保網絡問政中民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回應,貢獻的智慧能夠被運用到施政實踐當中,從而讓網絡科技切實轉化為執(zhí)政的“生產力”。
    7.網絡具有不具名、上網的每個人都能夠發(fā)表意見這樣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同時也是網絡問政需要解決好的問題——網絡問政如何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和作秀?,F(xiàn)在來看,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既然把網絡問政作為一種很好的表達民意的方式,政府就應該把它制度化,落實到一些具體的部門當中去。
    比如說如何將這些網絡上分散的信息進行收集,進行分類,然后再細化到日常工作當中去,而且還急需解決怎么去回復網民、這件事情如何處理的問題。處理的過程結果都需要公布給網民,而有了這樣的機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能否在政府網上建立一個常規(guī)的渠道,而不是再像網民發(fā)帖子這樣東一句西一句。
    8.盡管網絡已成為中國網民表達訴求的重要平臺,然而,仍有一些官員對于在網絡輿論監(jiān)督下執(zhí)政“非常不適應”,對網友意見充耳不聞,以致“網絡問政”平臺成了擺設;也有一些省市、廳局網絡問政工作開展得不均衡,縣級政府開展得更少,有的不是缺少網絡問政的平臺,就是缺少實質內容,缺少交流互動的更是普遍現(xiàn)象。網民通過“網絡問政”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如何防止表面化、形式化、作秀,從而把“網絡問政”常態(tài)化、制度化,需要有關部門拿出誠意與勇氣。
    9.網民通過“廣東省網絡問政平臺”反映的突出問題,以及當事人通過“網上信訪”反映的訴求,經篩選后由廣東省委辦公廳交給有關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辦理,限期3個月辦結。這項從2009年7月開始實施的嘗試,目前已經成為推動廣東有關黨政部門“施政”的有效力量。
    由廣東省委辦公廳組織召開的第三次網友集中反映問題暨網上信訪事項交辦會上,廣州市委、廣東省民政廳等14個單位分別承辦了20個問題和事項,涉及國土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醫(yī)療保障、綜合治理、維護合法權益、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等5個方面。其中,包括廣州東圃鎮(zhèn)石溪村“黑診所”泛濫等7個網友集中反映的問題,以及韶關一些工廠經常夜間排放刺激性污染氣體影響附近居民身體健康等13個網上信訪事項。
    據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徐少華介紹,這些交辦事項要在3個月內辦結或作出說明,并將辦理情況書面上報省委辦公廳。2009年7月,廣東省委辦公廳召開第一次“網友集中反映問題交辦會”,交辦了網友強烈反映的17個問題,目前均已得到解決或答復;2009年9月,又召開了第二次“交辦會”,交辦了20個問題,目前已有18個辦結,剩余的2個問題正在辦理之中。每次“交辦會”均召集全部承辦單位負責人參加,并在網上進行全程圖文直播,以接受網友的監(jiān)督。
    據廣東省委辦公廳網絡信息資源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該處通過建立在相關網站上的“網絡問政平臺”等收集網友意見,經篩選后進行交辦,并對交辦事項進行跟進,在網上發(fā)帖將處理情況告知網友。
    廣東省信訪局則于2009年7月建立了網上信訪頻道,并增設了網上信訪辦理處。網上信訪量由初期的每月500多件,上升到目前的每月1200多件。2009年,廣東省信訪局共受理網上信訪事項12938件,占該局信訪總量的20%;共交辦網上信訪事項3139件,其中2305件辦結,辦結率為73%,739件的辦理情況和結果在網上公開。
    10.互聯(lián)網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和公民行使監(jiān)督權的重要載體,要使“網絡問政”真正成為聯(lián)系群眾的新方式,要使“網絡問政”常態(tài)化、制度化,一是各級黨委、政府應成立處理網絡意見的專門辦公室,各政府門戶網站特別是縣級網站,應開辟專門的欄目,同時推廣網絡發(fā)言人制度;二是各級黨政領導應定期上網傾聽網民意見,定期舉辦網絡意見辦公會,為廣大網民建言獻策提供更多的渠道,調動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良性互動;三是建立網友留言辦理反饋等制度,讓網友意識到自己的意見、看法得到落實、回饋。
    實施“網絡問政”,是落實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改進政府工作、創(chuàng)新政府服務的時代要求。網絡問政,要真正重視網意,關注網意,把網絡當作了解民情、匯聚民智、解決民憂的重要平臺,不能搞形式主義,政府應通過網絡“問政”、“問事”的制度化建設,確保問題答復的時效性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度。因為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措施得力,不僅維護了群眾的利益,化解了矛盾,理順了情緒,還維護了穩(wěn)定,促進了和諧,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傾聽民聲,集中民智,讓“網絡問政”科學的運作模式保持常態(tài)化,不僅要創(chuàng)新思維,更新觀念,更要千方百計為網絡制度化建設提供一切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建設性的網絡民主平臺真正成為擴大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有效途徑。
    三、作答要求
    (一)結合給定資料,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網絡問政出現(xiàn)的原因。(20分)
    (二)材料5中提到如何使網絡問政成為一個“既好看又好吃的東西”,請問你是如何理解這一點的?要求:分析合理、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字數(shù)不超過200字。(20分)
    (三)針對材料中提到的網絡問政存在的問題,你有何錦囊妙計?要求:對策合理、有可行性,字數(shù)不超過400字。(20分)
    (四)網絡問政作為新時期溝通政府與民眾的重要渠道,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說理透徹、語言流暢,字數(shù)在1000—1200字之間。(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