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初二歷史復習資料【五篇】

字號:


    #:】這篇關于第一學期初二歷史復習資料【五篇】的文章,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政治民主化)
    【內容標準】(1)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2)了解嚴復的主要思想。
    1.了解“公車上書”。
    1895年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聯合了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歷稱之為“公車上書”。
    這次上書沒有達到目的,但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救亡圖存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2.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
    (1)內容:①經濟上:發(fā)展農工商業(yè);②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軍事上:③訓練新式陸海軍;④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2)影響: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愛國自救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3.了解嚴復的主要思想和影響。
    (1)思想: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實行變法維新。
    (2)影響:嚴復以西學理論鼓吹變法,震動了當時中國的思想界,推進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他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第8課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內容標準】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
    ①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②l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并被推舉為“總理”。這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③在同盟會機關刊物上,明確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旗幟;④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⑤1912年1月l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朝的統(tǒng)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干結束;⑥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此,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人人心。
    2.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911年10月l0日晚,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起義軍經過一夜血戰(zhàn),占領武昌城,取得首義勝利。
    武昌起義勝利后,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形成了席卷全國的革命浪潮。這年是農歷辛亥年,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
    意義:①辛亥革命是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它*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制度深入人心;它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生活近代化進程。②由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質。
    第9課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新文化運動)
    【內容標準】
    (1)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魯迅等人的主要成就。
    1.簡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陣地、旗號和內容,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2)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3)旗號:“民主”“科學”,向封建禮教發(fā)動猛烈攻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孔家店”的口號。
    (4)內容: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5)作用:新文化運動激發(fā)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2.知道魯迅、胡適等人的主要成就。
    (1)魯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在小說中憤怒揭露了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吃人的真面目,對封建統(tǒng)治和封建道德進行丁深刻批判。
    魯迅將反封建的革命內容與新文學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顯示了文學革命的成果,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2)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繼胡適之后,陳獨秀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以白話文運動為發(fā)端的文學革向,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第10課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
    【內容標準】
    (1)以科舉制度的廢除和京師大學堂的開辦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fā)端的主要史實。(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1.以科舉制度的廢除和京師大學堂的開辦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fā)端的主要史實。
    (1)史實:①1898年戊戌維新期間,光緒帝頒布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成果。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②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這是中國教育的一件大事。
    (2)作用:①有利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②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推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1)《申報》:①19世紀70年代,《申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yè)性報紙。②特點:《申報》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報道大量的社會新聞,內容豐富。③影響:很快發(fā)展為全國的大報;它的辦報形式大都為后來的報紙所繼承,是中國大眾傳播媒體的先驅。
    (2)商務印書館:①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chuàng)辦。②特點: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的學術著作為主。③影響:是中國近代規(guī)模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
    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內容標準】(1)知道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2)了解民國以來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1.知道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1)照相:照相術于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以后傳人中國。19世紀晚期,照相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開始走進清朝宮廷生活。不久,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館,拍照留影逐步融人社會生活。
    作用:它鎖定了瞬州即逝的歷史片斷,保留了社會發(fā)展的真實證據,為我們觀察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2)電影: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近代第放映電影。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了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這是一部京劇藝術記錄片,它揭開了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序幕。20世紀初,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影從無聲默片發(fā)展為有聲電影。20世紀30年代,電影界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作品和演員,中國電影事業(yè)初具規(guī)模。
    2.了解民國以來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1)剪發(fā)辮: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fā)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
    (2)改稱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還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的稱呼,規(guī)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同時規(guī)定,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這些規(guī)定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
    (3)易服飾:服飾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清末民初,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革,人們的服飾也出現了很大變化。西服成為男士在正式場合首選的服裝;中山裝是這一時期具特色的服裝。在女士服飾方面,高領服裝逐漸開始流行,它是現代中式旗袍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