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輔導:怎樣寫好“比較文學性”小作文

字號:

延安中學高級教師 周永蔚
    上海語文高考試卷中,出彩的就是 “開放性的小作文”。它非常重要,高考大作文為70分,而小作文有19分,兩者加起來為89分,幾乎占了語文總分的59.3%的比例。因此,重視小作文,這對提高語文的分值大有幫助。
    自21世紀以來,上海語文高考的23份試卷 (春考12份;秋考11份)中的小作文有16種形式,它們分別是:(1)“比較文學性”、(2)“背景闡述性”、(3)“生平簡敘性”、(4)“情感對話性”、(5)“思想評論性”、(6)“自說原因性”、(7)“主旨揭示性”、(8)、“緣由概括性”、(9)“人物形象性”、(10)“文學議論性”、(11)“聯(lián)想擴展性”、(12)“鑒賞評析性”、(13)“提綱羅列性”、(14)“簡介說明性”、(15)“形象描述性”、(16)“閱讀感悟性”。
    在這16種小作文里,我在此只想說說“比較文學性”小作文如何撰寫的問題。
    (1) 2008年【春】考的第六題:作者在第(4)段中寫道“因為注意‘留白’,小小說的天地便很寬余了”。請以莫伯桑的《項鏈》為例,簡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4分)
    (2) 2008年【春】考的第27題:統(tǒng)治階級企圖把《雅》、《頌》確立為音樂(詩歌)的典范,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3分)
    (3) 2009年【春】考的第12題:本文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請以高中教材的一篇現(xiàn)代文為例,闡述對比手法運用的妙處。 (3分)
    (4) 2009年【春】考的第27題:本文在勉勵后生善于求教方面給我們有益的啟示,請聯(lián)系課文《師說》的內(nèi)容,談談求教的重要性。 (3分)
    (5) 2009年【秋】考的第12題:本文與 《故都的秋》都寫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請加以評析。(4分)
    (6) 2010年【春】考的第12題:結(jié)合作者在霧中的感悟,簡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對朱自清的意義。 (3分)
    這里提到了與教材課文有關(guān)的《項鏈》、《雅》與《頌》、“高中教材的一篇現(xiàn)代文”、《師說》、《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六個課文文學教材與考卷現(xiàn)場材料進行比較。
    要正確回答,那么就必須做到以下“四步寫作法”:
    歷史背景
    莫伯桑(1850—1893)的《項鏈》寫于1884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當時等級森嚴、貧富懸殊;《雅》與《頌》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宮廷文學,當時民風較為淳樸,政局相對平穩(wěn);韓愈(768—824)的《師說》約寫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中唐時期,當時京城長安有一股“互學可恥”的邪風歪理,韓愈痛斥之;郁達夫(1896—1945)的 《故都的秋》寫于1934年8月,雖描寫北平的秋,然實質(zhì)上卻是無限懷念江南的秋;朱自清(1898—1948)的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正值*失敗,心情無比苦悶,撰寫本文,是想反映當時作者自己“企圖完全超越現(xiàn)實而跟自然要同化為一”的精神理念。
    作者心態(tài)
    莫伯桑撰寫《項鏈》的心情是悲觀失望的。韓愈撰寫《師說》之時,當時京城正刮起一股“向人學習”是可恥之文風,所以,它以激憤怒斥的心情,批評這股歪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以思鄉(xiāng)之心,在細描北平的秋景秋色中,隱含表達自己深切懷念南國美秋之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他在無限無奈惆悵的心態(tài)里,表達自己追求絕對自由的超然脫俗之意。
    文章主旨
    要正確理解文意。 《項鏈》的主旨是:追求虛榮,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可悲下場。 《雅》與《頌》的主旨是:美化統(tǒng)治者的言行,牢固他們的永久統(tǒng)治。 《師說》的主旨是:提倡終生互相學習,不恥下問。 《故都的秋》的主旨是:熱愛家鄉(xiāng),永懷南國之美秋?!逗商猎律返闹髦际牵合蛲杂伞⒆非蟀矊幍男≠Y時代心情。
    思想局限
    《項鏈》對上流社會的揭露不夠;《雅》與《頌》是宣揚“王權(quán)”和“神權(quán)”的封建觀念;《師說》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故都的秋》中隱含對時事悲涼的心緒。
    《荷塘月色》更是有脫離大眾、遠離基層,只求平淡自然、一己自樂之欲。
    ◎習作示范
    周老師將《雅》與《頌》的小作文,做一個寫作比較。 《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簡稱“國風”),是民間歌謠、百姓心聲。思想內(nèi)容豐富,極有社會意義及教育功能,也是考察先秦歷史民情的重要依據(jù)。而《雅》與《頌》的詩歌,大部分卻是御用學者和宮廷文人對統(tǒng)治者的“歌功頌德”的吹捧禮贊。 《雅》,古人作為“正樂之歌”,是“王權(quán)”的表現(xiàn);《頌》,古人作為“宗廟樂章”,是向神靈報告“王侯功德及政教面貌的贊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