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三三制”能否領銜全方位房改

字號:

“三三制”構想不應局限于具體的政策建議,而要從立法層面確立公民的基本住宅權利,并全面革新房地產管理體制。
    據(jù)報道,由30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的“二次房改”議案,已被列入本次人大會議的正式議案。在這份議案中,主張由政府主導提供房屋住房服務,供應對象是城鎮(zhèn)人口和中等收入家庭,其根本目的是解決夾心階層的住房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三種住房制度,三類供地方式,三支隊伍參與”。
    媒體報道顯示,“二次房改”被列入正式議案引發(fā)了網友熱捧,很多人都期望議案能夠早日變成現(xiàn)實,并因此徹底解決無力買房的困境。筆者同樣期望“二次房改”能夠切實推行,但在此時仍然要提醒大家,議案從文字走向現(xiàn)實法律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二次房改”是針對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而來,彼時改革的要義就是要用市場手段解決福利分房的不足?!笆状畏扛摹被窘⑵鹆松唐贩抗w制,但是負面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集中而言,就是房價之高已經遠遠超越了公眾的承受能力。公眾對“二次房改”的期盼,也正是希望能夠借此打壓房價。但實際上“降房價”的盼望低估了“二次房改”的深刻意義,在筆者看來,“三三制”構想不應局限于具體的政策建議,而要從立法層面確立公民的基本住宅權利,并在此基礎上全面革新房地產行業(yè)的管理體制。
    在立法角度看來,住房問題首先要確定公民之于住房的權利。對此,始終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大多是以諸如“居者有其屋”、“住有所居”等模糊性字眼描述。房地產相關法律建設的缺位是產業(yè)亂象的根源所在,由于沒有權利和責任的嚴格界定,導致究竟政府應該承擔多大的住房供給責任也無法確定。其結果就是,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措施時常變化、政府的責任邊界模糊不清,而公眾的住房需求也就始終無法得到穩(wěn)定保障。
    而從海外市場經驗看,以立法來推動房地產市場發(fā)展是產業(yè)走向規(guī)范的必然路徑。美國就曾出臺大量法律保證國民享有基本居住權,1949年國會通過了《全國可承受住宅法》,明確提出讓每個美國家庭都能夠承受得起一套環(huán)境適宜的體面住宅。此后又通過了《住宅法》、《國民住宅法》等相關法律。這些法律明確政府的任務是“改善絕大多數(shù)居民的住房條件”,而住房和城市發(fā)展部就是以落實《住宅法》為其行政職責。
    當下,以“二次房改”議案為契機,為最終推動《住宅法》出臺奠定了基礎:房地產建設供給模式基本成熟、房產調控經驗累積較為充分、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落實、《物權法》等現(xiàn)行法律已經出臺等。以此而言,筆者的確期望中國房產立法的“春天”能早日到來,但仍需提醒的是,我們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鑒于立法程序的規(guī)定以及現(xiàn)實利益體制的制約,這一過程或仍將漫長。
    其一,根據(jù)全國人大代表議案處理辦法,正式議案也只是討論、解決某一問題的辦法、措施、意見和方案,但與法規(guī)出臺并沒有必然性。因此,“二次房改”雖被列入正式議案但并不等于已進入立法計劃和程序中。
    其二,從“二次房改”議案的具體內容看,仍以操作性建議為主,其中不乏創(chuàng)新性建議,但卻難以承擔《住宅法》藍本的功能。我國住房問題需要體制深處的革新,“就事論事”的政策建議固然重要,卻難以從制度上*既有難題,對此仍然需要立法部門和行政部門的實質性推動,其中的核心是如何判定住房的公共產品屬性。
    其三,房產立法需要協(xié)調利益關系,至少包括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問題、中央與地方財稅體制分配問題、既有商品房所有者利益補償問題、房屋建設供給模式問題等。
    凡此種種,都是推動房地產業(yè)立法最終走向現(xiàn)實的必由之路。這一過程或許的確漫長,但我們仍然要抓住每個機會去努力推動,“二次房改”議案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