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登記代理人輔導資料:確定土地所有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3)

字號:

(三)分階段處理國家建設征收集體土地和集體之間使用土地的土地權屬問題
    根據我國土地權屬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特點,確定土地權屬應有不同的對策和原則。
    1.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六十條”)之前國家建設使用的集體土地,集體之間使用的土地,1962年已不在生產隊的范圍,應按現在使用情況確定土地權屬。
    建國后,我國于1953年和1958年頒發(fā)、修改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但仍存在無償的或基本無償的征用土地情況,用地手續(xù)極不完善。集體之間占用土地特別是公社占用大隊土地,公社、大隊占用生產隊土地,更是無償調撥,土地權屬極為混亂。針對這種現象,中共中央1960年11月緊急發(fā)文,要求堅決反對和徹底糾正“一平二調”的錯誤,認真清理、堅決退還各級組織和單位平調生產隊的土地,并于1962年9月頒布《六十條》,明確規(guī)定:“生產隊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這樣,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農村集體土地的范圍基本確定下來了。此前國家建設使用的集體土地,集體之間使用的土地,使用到現在則已不在生產隊的范圍,應按現在使用情況確定權屬。
    2.貫徹《六十條》后,集體土地范圍按《六十條》確定以下幾種類型作為當時可以承認的征用或使用土地的形式。
    第一種類型,簽訂過轉讓、使用土地協(xié)議的。國家計委、農業(yè)部、建設部對1982年《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說明(計土[1983]819號)中指出:“《條例》頒布前征地已達成協(xié)議的,即征地雙方已商定預計征地面積和補償安置方案,初步協(xié)議經雙方簽字同意的,應仍按原協(xié)議執(zhí)行”,即承認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
    第二種類型,經有關部門批準或同意的。按照《六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生產隊所有的土地,不經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的審查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占用?!狈粗?,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則應予承認。
    第三種類型,占地單位給被占地單位一定補償或安置了勞動力的,或者是原所有者饋贈的,是建立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的,或者有口頭協(xié)議,或者默認。1958年《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第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征用農業(yè)合作社的土地,如果社員大會或者社員代表大會認為對社員生活沒有影響,不需要補償,并經當地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同意,可以不發(fā)補償費。”對于這種類型的遺留問題,大部分很難查清楚,一般認為,只要不是強占(占用之初,被占地單位表示反對并有據可查的),可以認定土地所有權已經轉移。
    第四種類型,用地單位所有制變更的。是指原農民集體所有制的企事業(yè)單位,經過有關部門批準,轉為全民所有,或者轉為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其用地的所有權隨之轉移。1982年《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和《村鎮(zhèn)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后,確定土地權屬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非法占地必須經過依法處理,使之達到權屬來源合法,才能最后確定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