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傳得沸沸揚揚的南科大自授文憑壯舉,終于獲得了體制內的承認。據了解,最近教育部已經正式發(fā)文,批準南科大籌建。這是去年9月27日教育部組織高校設置委員會專題研究南科大問題、會上專家投票通過同意南科大籌建后,教育部正式下發(fā)批文。(1月17日《羊城晚報》)
一路征塵,山窮水復,關鍵時刻,英雄出現,毅然以一己之力挽眾生于危難之中。武俠片中這樣的經典場面,竟然也出現在了教育領域。在很長時間內,公眾把英雄的桂冠戴到了南科大的頭上,戴到了朱清時的頭上。哪知柳暗花明,教育部正式下發(fā)批文,讓南科大獲得了“準生證”,也讓南科大和朱清時暫時失去了做英雄的機會。雖如此,但南科大和朱清時應該不會有遺憾,因為這一承認無論對于中國教育來說,還是對于南科大而言,都是一個重大利好。
一座改革先驅城市,一所肩負試驗使命的大學,一個敢言敢行的校長,三者疊加產生的化學反應,被輿論解讀為“釋放出中國高教變革的積極信號”。特別是在改革理想遭遇現實困境時,朱清時猶如堂吉訶德堅定地走在改革路上,毅然揚劍公布招生方案。朱清時原本有些清瘦的背影,在人們心目中無比高大起來。那一刻,雖然社會給予了積極支持,南科大首場招生會場面顯得異?;鸨?,但人們心中還是捏著一把汗,到底有多少家長和學生,愿拿幾年的青春去賭一張非官辦文憑?萬一這張文憑不被市場認可又該怎么辦?
朱清時自己說過一句話,“我不是教育改革的先烈”。在前途這樣的問題上,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做“先烈”。因此,南科大的改革理想在壯烈中有著一股悲壯。沒有幾個家長和學生敢這么去賭未來,我們也不想家長和學生們就這樣去賭未來。我們甚至懷疑,南科大此前的毅然上路,更多的是一種策略,是在意圖形成強大的聲勢從而讓自己盡快獲得這張“準生證”。
若真如此,南科大依然值得尊敬。因為改革的目的在于結果,而不在于過程。我們希望的改革成本應該是越小越好。如果一個改革者為了改革過程的轟轟烈烈而故意把改革搞得異常艱難,那只是成全了個人的英雄形象,事實上對于改革本身并沒有多大意義。我們希望南科大的未來改革之路,多一些支持幫助,能夠更加順風順水。
南科大此時獲得的“準生證”,不僅讓南科大的前途一下子明朗起來,也如同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人們重新審視著中國教育。對于主管部門而言,對一所富有改革精神的高校予以承認,本身就體現了改革精神。中國教育未來向何處去?爭議很多,試點很少。因為這張“準生證”,人們對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國教育改革,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受南科大成功的影響,改革者不只一個,受到肯定的改革者也不只一個。正是因為改革,人們對中國教育的未來之路有了更多的憧憬。喬杉
一路征塵,山窮水復,關鍵時刻,英雄出現,毅然以一己之力挽眾生于危難之中。武俠片中這樣的經典場面,竟然也出現在了教育領域。在很長時間內,公眾把英雄的桂冠戴到了南科大的頭上,戴到了朱清時的頭上。哪知柳暗花明,教育部正式下發(fā)批文,讓南科大獲得了“準生證”,也讓南科大和朱清時暫時失去了做英雄的機會。雖如此,但南科大和朱清時應該不會有遺憾,因為這一承認無論對于中國教育來說,還是對于南科大而言,都是一個重大利好。
一座改革先驅城市,一所肩負試驗使命的大學,一個敢言敢行的校長,三者疊加產生的化學反應,被輿論解讀為“釋放出中國高教變革的積極信號”。特別是在改革理想遭遇現實困境時,朱清時猶如堂吉訶德堅定地走在改革路上,毅然揚劍公布招生方案。朱清時原本有些清瘦的背影,在人們心目中無比高大起來。那一刻,雖然社會給予了積極支持,南科大首場招生會場面顯得異?;鸨?,但人們心中還是捏著一把汗,到底有多少家長和學生,愿拿幾年的青春去賭一張非官辦文憑?萬一這張文憑不被市場認可又該怎么辦?
朱清時自己說過一句話,“我不是教育改革的先烈”。在前途這樣的問題上,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做“先烈”。因此,南科大的改革理想在壯烈中有著一股悲壯。沒有幾個家長和學生敢這么去賭未來,我們也不想家長和學生們就這樣去賭未來。我們甚至懷疑,南科大此前的毅然上路,更多的是一種策略,是在意圖形成強大的聲勢從而讓自己盡快獲得這張“準生證”。
若真如此,南科大依然值得尊敬。因為改革的目的在于結果,而不在于過程。我們希望的改革成本應該是越小越好。如果一個改革者為了改革過程的轟轟烈烈而故意把改革搞得異常艱難,那只是成全了個人的英雄形象,事實上對于改革本身并沒有多大意義。我們希望南科大的未來改革之路,多一些支持幫助,能夠更加順風順水。
南科大此時獲得的“準生證”,不僅讓南科大的前途一下子明朗起來,也如同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人們重新審視著中國教育。對于主管部門而言,對一所富有改革精神的高校予以承認,本身就體現了改革精神。中國教育未來向何處去?爭議很多,試點很少。因為這張“準生證”,人們對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國教育改革,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受南科大成功的影響,改革者不只一個,受到肯定的改革者也不只一個。正是因為改革,人們對中國教育的未來之路有了更多的憧憬。喬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