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范文:從政策的法、理、情談起

字號:

政策是指以政府和政黨為代表的公共權力機構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目標,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行動方針和行為準則。它是社會組織從事社會管理的依據,是判斷是非、劃分行為界限的準繩,是社會秩序的“調節(jié)器”。
    良好的政策能保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良性運轉,不良的政策則會引起社會恐慌,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政策在制定前.要進行科學地預測和評估,切合實際,符合法律和情理。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政府也要依法行政,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恰當地處理好政策與法、理、情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政策的科學化、法治化、民主化和公開化。
    法即法則,強調的是統(tǒng)一性、確定性和強制力,它為政府的行政行為提供了法律基礎和制度保障。但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做到依法行政,而是置政策內容的規(guī)定不顧,這不僅違犯了政策的原則性,而且導致群眾對政策嚴肅性的懷疑,從而使政策的權威大大減少,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因此,政府要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依法行政,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理即公理、公共道德或者是公共利益,它是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們日常行為的準則,對事情的本來面目起到一種昭示或者揭示的作用。如四川某縣發(fā)布行政命令讓干部買桔,這種行為不屬于政府的職能范圍之內,有悖于常規(guī),既不合法也不合理,體現出政策的缺陷。因此,政策制定后要及時地優(yōu)化方案,本著符合實際、效益突出、合法合理、切實可行的原則,修訂后再出臺。
    情即情感、社會道德,它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一般不具有實施的強制力。它的實現靠社會的輿論評價、人們的內心信念、習俗、慣例、傳統(tǒng)和社會教育的力量維系,對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具有規(guī)范和調整作用。當政策里包含過多的情感或者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與公眾的內心信念、社會道德相抵觸時,在集體主義面前,應以政策為主,同時,對于不完善的政策也應及時修正,以期更好的服務于大眾。
    總之,政策的制定應多方面考慮,制定前不僅要對方案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還應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與廣大人民群眾溝通交流,匯集民智,采取民意,并要兼顧法律與社會道德,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從而制定出科學、法治、民主的政策,以此提升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