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專家:日本核泄漏不會影響到廣西 不必恐慌!

字號:

“據(jù)BBC最新消息,日本福島核電站燃料棒熔毀,核輻射已經(jīng)外泄,將在未來24小時內隨季風到達菲律賓。沿線各國都將遭受核輻射影響……”3月15日下午,一條核輻射可能于當日下午4時飄至菲律賓的謠言信息弄得人心惶惶。盡管菲律賓政府出面辟謠,多家網(wǎng)站微博官方也很快發(fā)出通知提示勿信謠言。但是,核輻射看不見摸不著,是否真有可能影響到與日本一衣帶水的我們?昨日,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廣西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與粒子物理專業(yè)碩士生導師吳偉明教授,他明確表示:大家對日本核泄漏危機可不必恐慌。以下是記者與吳偉明的問答——
    記者:請問核輻射究竟是什么?
    吳偉明:一般我們所說的核輻射,是指物理學中的“致電離子輻射”,因為這種輻射的能量相當高。能引起物質電離,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不過,核輻射能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與輻射的劑量有關。
    記者:多少劑量的核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吳偉明:地球本身就存在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同時不停接受外太空傳來的宇宙射線。這種生存環(huán)境本身所含有的核輻射劑量大約就有1mSv/年(毫希伏/年),我們把它稱為本底輻射,在這個劑量上超過10至20倍都未必會對人體產(chǎn)生影響,一些經(jīng)常接觸射線的工作人員,或常年在飛機上的空乘人員,一年接受的核輻射劑量往往有可能達到數(shù)十mSv,但是否有影響,因人而異。不過接受放射性元素的劑量越多,受影響的概率就會越大。
    記者:此次日本核泄漏事件是否會對廣西造成影響?
    吳偉明:核電站事故對某地能造成多大影響,取決于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的量、擴散方向以及范圍等因素。一般可以認為,輻射影響程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離事故發(fā)生地越遠,受到的輻射影響就越小。
    目前有報道在東京(距福島約200公里)測到了超本底劑量的核輻射,但是還未達到超過影響人身體的劑量。即便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真能飄到菲律賓,按照這么遠的距離,其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目前日本北面、西面和南面的俄羅斯遠東、韓國和臺灣地區(qū)都表示未受到影響,與日本距離更遠的廣西,受影響的可能性將更小。
    而我個人對這次日本核輻射事故的進展預測為,它將是可控的。因為從目前情況看,雖然有機組出現(xiàn)爆炸,但這絕不是核爆炸,因為反應堆的裂變反應在震后第一時間就自動切斷了,只是反應堆中剩下的余熱的冷卻出了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會向逐漸好轉的方向發(fā)展。大家不于恐慌。(黃儷)
    相關新聞
    據(jù)新華社報道,昨天,衛(wèi)生部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核與輻射事故防護知識要點,提醒市民應避免恐慌,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
    隱蔽是主要防護措施
    中國疾控中心表示,暴露于電離輻射可能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核事故后煙云能飄浮多遠很難預測,它取決于風速和其它氣象條件。在突發(fā)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隱蔽是主要防護措施之一,大多數(shù)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內的人員吸入劑量約降低一半,隱蔽時間一般認為不應超過2天。
    個人體表的防護可用各種日常服裝,對已受到或懷疑受到體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員進行去污,方法簡單,可用水淋浴,并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起來,直到以后有時間再進行檢測或處理。
    不應擅自服用碘片
    市民應避免恐慌,及時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碘片的服用要根據(jù)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評估事故狀態(tài)以后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
    解除心理恐慌狀態(tài)
    “核事故發(fā)生后,即使沒有受到輻射,也會感覺害怕,這是什么原因?”中國疾控中心解釋說,不管是否受到實際的輻照,都會有精神上的焦慮。這種情況歸因于人們對健康危險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決于人們是否相信主管部門有能力和值得依賴,是否已經(jīng)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動來控制輻射劑量。醫(yī)學工作者應對人們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解除心理恐慌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