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011高考考試說明詳解

字號:

山東2011高考考試說明詳解
    必考內容
     必考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二)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3.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4.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A
     (三)語言文字運用
     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
     1.識記 A
     (1)識記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2)識記并正確書寫現(xiàn)代常用規(guī)范漢字
     2.表達應用 E
     (1)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4)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5)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6)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常見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7)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
     (四)寫 作
     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
     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fā)展等級。
     1.基礎等級 E
     (1)符合題意
     (2)符合文體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
     (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
     (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
     2.發(fā)展等級 E
     (1)深刻
     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聯(lián)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
     (2)豐富
     材料豐富,論據(jù)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采
     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
     (4)有創(chuàng)新
     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
     選考內容
     選考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 C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 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意蘊
     (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訪談、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
     (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難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011山東高考數(shù)學學科考試說明
    (文史類)
    考試范圍是《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中的必修課程內容和選修系列1的內容,內容如下:
     數(shù)學1:集合、函數(shù)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shù)I(指數(shù)函數(shù)、對數(shù)函數(shù)、冪函數(shù))。
     數(shù)學2: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數(shù)學3 :算法初步、統(tǒng)計、概率。
     數(shù)學4:基本初等函數(shù)Ⅱ(三角函數(shù))、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變換。
     數(shù)學5:解三角形、數(shù)列、不等式。
     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與方程、導數(shù)及其應用。
     選修1-2:統(tǒng)計案例、推理與證明、數(shù)系的擴充與復數(shù)的引入、框圖。
     選修系列4的內容
    (理工類)
    考試范圍是《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中的必修課程內容和選修系列2的內容以及選修系列4-5的部分內容,內容如下:
     數(shù)學1:集合、函數(shù)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shù)Ⅰ(指數(shù)函數(shù)、對數(shù)函數(shù)、冪函數(shù))。
     數(shù)學2: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
     數(shù)學3:算法初步、統(tǒng)計、概率。
     數(shù)學4:基本初等函數(shù)Ⅱ(三角函數(shù))、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變換。
     數(shù)學5:解三角形、數(shù)列、不等式。
     選修2-1:常用邏輯用語、圓錐曲線與方程、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
     選修2-2:導數(shù)及其應用、推理與證明、數(shù)系的擴充與復數(shù)的引入。
     選修2-3:計數(shù)原理、統(tǒng)計案例、概率。
     選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證明的基本方法。
    2011山東高考理科綜合考試說明
    Ⅰ.命題指導思想
    一、命題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布《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依據(jù)《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0年版)》和《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山東卷考試說明》不拘泥于莫一版本的教科書。
    二、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著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
    三、命題保持相對穩(wěn)定,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四、命題力求科學、準確、公平、規(guī)范,試卷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shù)碾y度。
    Ⅱ.考試內容及要求
    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jù)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課程標準<實驗>依據(jù)《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09年版)》,結合山東省的實際情況,確定理科綜合科目考試范圍如下:
    A.必考內容
    物理:物理1、物理2、物理選修3---1、物理選修3---2
    化學: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
    生物:生物1、生物2、生物3
    B.選考內容
    物理:物理選修3-3、物理選修3-4、物理選修3-5
    化學:化學與技術、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
    生物:生物選修1、生物選修3
    一、物理
    (一)能力要求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的確切含義,理解物理規(guī)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能夠清楚地認識概念和規(guī)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數(shù)學表達);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規(guī)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 推理能力
    能夠根據(jù)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3. 分析綜合能力
    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tài)、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4. 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能夠根據(jù)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jù)結果得出物理結論;必要時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shù)圖象進行表達、分析。
    5. 實驗能力
    能獨立地完成表1、表2中所列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制定解決方案;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
    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著重對某一種能力進行考查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與之相關的能力。同時,在應用某種能力處理或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因而高考對考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考查滲透在以上各種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物理學科的考試內容及要求見表1和表2。
    對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為I和II兩個層次。
     Ⅰ.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并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與課程標準中的“了解”和“認識” 相當。
     Ⅱ.對所列知識要理解其確切含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能夠進行敘述和解釋,并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與課程標準中的“理解”和“應用”相當。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
    (1)能夠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有正確復述、再現(xiàn)、辨認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xiàn)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界、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進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儲的能力。
    (3)能夠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地提取實質性內容,并經與已有知識塊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的能力。
    2.分析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
    (1)能夠將實際問題分解,通過運用相關知識,采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能力。
    (2)能夠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并作出解釋的能力。
    3.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實踐化學實驗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學變化規(guī)律,并對化學現(xiàn)象提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為了便于考查,將高考化學命題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了解、理解(掌握)、綜合應用三個層次,高層次的要求包含低層次的要求。其含義分別為:
    了解:對所學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xiàn)、辨認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領會所學化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化學現(xiàn)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合應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qū)別與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
     (一)必考內容范圍及要求
    1.化學科學特點
    (1)了解化學的主要特點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認識物質。了解化學可以識別、改變和創(chuàng)造分子。
    (2)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如化學與生活、材料、能源、環(huán)境、生命過程、信息技術的關系等)
    (3)了解在化工生產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的重要性。
    2.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學發(fā)展為一門科學的重要標志,掌握化學常用計量方法。
    a.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并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b.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含義
    c.根據(jù)物質的量與微粒(原子、分子、離子等)數(shù)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有關計算
    d.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定義,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e.能運用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進行有關計算
    (2)認識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了解有關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理解化學實驗在化學研究研究中的重要應用,綜合應用化學實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決一些化學問題。
    a.了解化學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b.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能識別化學品安全使用標志,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c.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時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手機方法)
    d.能對常見的物質進行檢驗、分離和提純,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能根據(jù)要求配制溶液(如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shù)、物質的量濃度溶液)。
    e.能根據(jù)實驗試題要求,做到:
    ①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
    ②了解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
    ③分析或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合理結論;
    ④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3)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并運用以實驗和推理為基礎的科學探究方法解決有關問題
    (4)認識化學用語是化學研究中重要的表征手段,熟練運用化學用語進行表達。
    a.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以及常見物質的名稱、化學式。
    b.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jù)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或根據(jù)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c.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的表示方法
    d.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以及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1)物質的分類
    ①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
    ②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lián)系。
    ③了解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④了解濁液、溶液和膠體都是常見的分散系。
    a. 了解溶液的含義,了解溶解度、飽和溶液的概念。
    b. 了解溶液的組成。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的概念,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c.了解膠體的性質(如丁達爾效應、聚沉以及電泳等),并能利用膠體的性質解釋一些與膠體有關的簡單問題(不要求識記膠體粒子的帶電情況)
     (2)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
    ①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義。
    ②了解原子構成。了解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原子、離子等概念的含義
    ③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④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⑤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⑥以ⅠA和Ⅶ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⑦了解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遞變的規(guī)律。
    ⑧了解化學鍵的定義。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形成。
    ⑨了解分子的含義。了解原子團的含義
    ⑩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關系
    (3)物質的變化和能量轉換
    ①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②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fā)生的的條件
    ③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與有關概念及其本質。了解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
    ⑤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以及能量變化的規(guī)律,能說出常見的能量轉化形式。
    了解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
    ⑥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了解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等概念。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⑦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
    ⑧理解金屬發(fā)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金屬腐蝕的危害,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
    (4)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①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②了解催化劑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③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guī)律
    ④。理解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簡單的計算。
    ⑤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5)電解質溶液
    ①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了解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②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
    ③了解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shù)。
    ④了解溶液pH的定義。了解測定溶液pH的方法,能進行pH的簡單計算。
    ⑤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鹽類水解的應用。
    ⑥了解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轉化的本質。
    (6)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3.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1)常見金屬元素(如Na、Al、Fe、Cu等)
    ①了解常見金屬的活動順序。
    ②了解常見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其應用。
    ③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應用。
    (2)常見非金屬元素(如H、C、N、O、Si、S、Cl等)
    ①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②了解常見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對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
    (3)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4.常見有機物及其應用
    (1)了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征。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xiàn)象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組成和主要性質及重要應用。
    (5)了解上述有機化合物所發(fā)生反應的類型
    (6)了解糖類、油脂、蛋白質的組成和主要性質及重要應用。
    (7)了解常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應及重要應用。
    (8)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選考內容內容及要求
    化學與技術
    1.化學與資源開發(fā)利用
    (1)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綜合利用的意義。
    (2)了解我國無機化工的生產資源和產品的主要種類。
    (3)了解海水的綜合利用。了解化學科學發(fā)展對自然資源利用的作用。
    (4)了解化學對廢舊物資再生與綜合利用的作用。
    2.化學與材料的制造和應用
    (1)了解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對材料的要求。了解化學對材料科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2)了解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復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點,了解有關的生產原理。
    (3)了解用化學方法進行金屬材料表面處理的原理。
    (4)了解我國現(xiàn)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了解新材料的發(fā)展方向。
    3.化學與工農業(yè)生產
    (1)了解化學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設備、流程和意義,認識催化劑的研制對促進化學工業(yè)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3)了解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特點、精細化工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4)了解化學肥料、農藥等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
    物質結構與性質
    1.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
    (1)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2)了解元素電離能的含義,并能用以說明元素的某些性質。
    (3)了解原子核外電子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躍遷,了解其簡單應用。
    (4)了解電負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質與電負性的關系
    2.化學鍵與物質的性質
    (1)理解離子鍵的形成,能根據(jù)離子化合物的結構特征解釋其物理性質。
    (2)了解共價鍵的主要類型σ鍵和π鍵,能用鍵能、鍵長、鍵角等說明簡單分子的某些性質。
    (3)了解簡單配合物的成鍵情況。
    (4)了解原子晶體的特征,能描述金剛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體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5)理解金屬鍵的含義,能用金屬鍵理論解釋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
    (6)了解雜化軌道理論及常見的雜化軌道類型(sp,sp2,sp3),能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或者雜化軌道理論推測常見的簡單分子或者離子的空間結構。
    3.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
    (1)了解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區(qū)別。
    (2)了解氫鍵的存在對物質性質的影響,能列舉含有氫鍵的物質。
    (3)了解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離子晶體、金屬晶體的結構微粒、微粒間作用力的區(qū)別。
    有機化學基礎
    1.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
    (1)能根據(jù)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對分子質量確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了解有機物分子中的官能團,能正確表示它們的結構。
    (3)了解確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化學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機化合物存在異構現(xiàn)象,能判斷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不包括手性異構體)。
    (5)能根據(jù)有機化合物命名規(guī)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6)能列舉事實說明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2.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與應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烴的代表物為例,比較它們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
    (2)了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應用。
    (3)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以及它們的相互聯(lián)系。
    (5)了解加成反應、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6)結合實際了解某些有機化合物對環(huán)境和健康可能產生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3.糖類、氨基酸和蛋白質
    (1)了解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fā)上的應用。
    (2)了解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氨基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3)了解蛋白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
    (4)了解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組成與結構特點,能依據(jù)簡單合成高分子的結構分析其鏈節(jié)和單體。
    (2)了解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發(fā)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
     三、生物
    (一)能力要求
    1.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1)能從試題材料中鑒別、選擇相關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fā)展的重要事件。
    2.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
    (1)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2)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shù)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規(guī)律和模型等內容。
    (3)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4)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3.實驗與探究能力
    (1)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生物實驗與技術,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與技術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tǒng)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
    (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作出恰當?shù)脑u價和修訂。
    (二)考試內容要求
    生物學科的考試內容及要求見表1和表2。
    對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為I和II兩個層次:
    I 對所列知識點要知道其含義,能在試題所給予的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與課程標準中的“了解水平”相當。
    II 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與課程標準中的“理解、應用水平”相當。
    表1 必考內容范圍及要求
    III、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50分鐘。
    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240分,
    第Ⅰ卷為必做題,全部為選擇題。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化學、物理各7個題,生物8個題,共2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88分。其中化學、生物題為單選題,物理題為不定項選擇題。
    第Ⅱ卷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全部為非選擇題。必做題部分命題范圍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必考內容,共120分;選做題部分針對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共8個模塊,對應命制8道題,每題8分??忌鷱闹羞x2個物理、1個化學、1個生物題目作答,共計32分。
    理科綜合試卷的基本結構
    必做題 (120分)
    物理1、物理2、物理選修3-1、物理選修3-2
    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
    生物1、生物2、生物3
    物理題7題28分
    化學題7題28分
    生物題8題32分
    第Ⅰ卷
    (選擇題,必做)
    (共88分)
    (非選擇題)
    (共152分)
    第Ⅱ卷
    物理3題45分
    化學3題42分
    生物2題33分
    選做題8選4(32分)
    化學與技術
    物質結構與性質
    有機化學基礎
    物理選修3-3
    物理選修3-4
    物理選修3-5
    分別針對物理學科供理科傾向學生選修的3個模塊,命制3個主觀性題目,學生可從中選出2個題目作答。
    物理題
    化學題
    生物題
    分別針對化學學科供理科傾向學生選修的3個模塊,命制3個主觀性題目,學生可從中選出1個題目作答。
    分別針對生物學科供理科傾向學生選修的2個模塊,命制2個主觀性題目,學生可從中選出1個題目作答。
    生物選修1
    生物選修3
    2011山東高考文科綜合考試說明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
    2.大氣
    3.海洋
    4.陸地
    5.地田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
    2.人口與環(huán)境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lián)系
    5.文化景觀
    6.旅游活動與環(huán)境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8.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2.世界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各區(qū)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qū)域特征。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劃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qū)劃。
    2.中國的民族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shù)民族的地區(qū)分布。
    3.中國的地形地形的總體特征;各類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氣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長江、黃河、珠江的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征;經濟意義;開發(fā)利用和治理;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qū)域差異中國三大自然區(qū)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征;東部季風區(qū)內部的差異;中國自然區(qū)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qū)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重工業(yè)基地和能源工業(yè)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qū)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輕紡工業(yè)和有色金屬工業(yè);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qū)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農、牧業(yè)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qū)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yè)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和臺灣省地理位置和范圍;經濟發(fā)展的特點;臺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fā)水土流失發(fā)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山區(qū)開發(fā)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fā)途徑;農業(yè)低產區(qū)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商品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問題及發(fā)展趨勢;交通建設對區(qū)域發(fā)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海島、海域開發(fā)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huán)境保護;城市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qū)發(fā)展的模式。
    高考政治知識點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貨幣
     2、價格
     3、消費
     4、生產與經濟制度
     5、企業(yè)與勞動者
     6、投資與融資
     7、個人收入的分配
     8、國家收入的分配
     9、征稅與納稅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l1、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2、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2、我國的政府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4、當代國際社會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與生活
     2、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4、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l、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3、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
     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高考歷史知識點
    古 代
    古代中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國的經濟
    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古代希臘、羅馬
    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2.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5.近代科學技術
    近代中國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2.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現(xiàn) 代
    現(xiàn)代世界
    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
    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5.現(xiàn)代科學技術
    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現(xiàn)代中國
    1.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3.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4.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5.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6.現(xiàn)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