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校長推薦制:校長當好伯樂路還很長

字號:

今年北大校長實名制推薦校由39所增加到161所,人數(shù)由90人增加到211人,其中北京由去年的4所增加到13所,推薦生為21人。這些獲得推薦資格的學校和校長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議的新聞人物。
    從2010年首次39位中學校長推薦的結果看,90名考生全部參加高考(論壇),3人未達北大錄取線,2人選擇香港高校,20人被提前保送,剩下65人被北大錄取。
    據(jù)了解,被推薦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習成績優(yōu)異有特長。學習成績大多在年級前三名,四分之三以上擔任學生干部,七成以上的學生有音樂、美術、英語(論壇)等特長。而約六成的理科生獲得過全國性的物理、數(shù)學等競賽獎項。也就是說,這些學生都在高分秀學生之列,不用推薦也能穩(wěn)穩(wěn)考上北大或清華。
    由此也引發(fā)了社會對北大實名推薦制到底推薦什么樣人的質疑?這個答案只能由享有推薦權的校長來回答。
    迫于各種壓力、思考和難度,最后出現(xiàn)這樣一個結果,是不約而同的。這些校長們絕不會冒險而是選擇中庸,不會選擇個人,而是選擇安全。因此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評定標準大同小異,校長個人觀點作用微小。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是在學生自薦、教師推薦、學生本人競選演講,學校領導、班主任、教師及學生會、團委會評議,校務會討論,經公示后確定推薦生名單的。
    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說,要充分聽取推薦團隊意見,要征得三分之二代表的有效票之后,“我才行使這樣一個簽字權?!?BR>    這些學校的知長為什么將原本授予個人的推薦權,以不同形式轉交給了“集體決策”,變成學校推薦權?重慶南開中學校長一語道破他們的難處:“非不能也,是不敢也。”結果是去年的推薦生2人上香港大學和20人被保送,造成了22個推薦名額的浪費。
    這里不得不說一說,我們獲得推薦資格的校長,雖然經歷住了個人人格的考量,卻沒有當好伯樂。做校長難,當伯樂更難。
    在校長實名制推薦推向全國之時,11月8日北大11位教授聯(lián)名上書校長,要求打破“唯高考分數(shù)論”的束縛,提出“高考成績與面試相結合”的招生選拔方式,再次掀起教育改革的波瀾。中國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成為整個社會對推進素質教育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大討論的話題。社會期望我們享有推薦權的校長們要有膽識、有勇氣、有魄力,用自己的慧眼識英才,敢于不拘一格選人才。讓那些在某些方面有超常天賦、過人才華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均衡發(fā)展的優(yōu)等生脫穎而出。為國家舉薦人才,校長要當好伯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