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 3 -11 】 作圖 3-36 ( a )所示梁的內力圖。
![]()
(1)計算支座反力
取整體為研究對象,由∑mB=0,可得:
![]()
利用 AD 、 BC 段的豎向投影平衡,可求得各截面的剪力分別為
![]()
(3)根據各區(qū)段的內力圖形狀特征繪出內力圖
AD 段:為無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平直線,彎矩圖為一斜直線;
DB段:為均布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斜直線,彎矩圖為二次拋物線,可采用分段疊加法繪出。具體做法是,先將 D 、 B 截面的彎矩豎標連成虛線,再在虛線基礎上疊加將 DB 段作為簡支梁時作用均布荷載的彎矩值(跨中為ql2 / 8 =10kNm )。由于荷載向下,故疊加的拋物線應凸向下方。
BC 段:為均布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斜直線,彎矩圖為二次拋物線,可采用分段疊加法作出,具體做法與 DB 段類似。
最后得到的剪力圖和彎矩圖如圖 3 -36 ( b )、(c)所示。
(4)內力圖校核
剪力圖和彎矩圖可以根據兩者之間的微分關系(或桿段的平衡條件)進行校核。對無荷載區(qū)段,剪力等于彎矩圖的斜率(彎矩圖相對基線順時針時剪力為正);對均布荷載區(qū)段,可取該區(qū)段為隔離體,根據對桿端的力矩平衡進行校核。例如取出 DB 段(圖 3 -36d ) ,經驗證:
![]()
故知該區(qū)段內力圖正確。

(1)計算支座反力
取整體為研究對象,由∑mB=0,可得:

利用 AD 、 BC 段的豎向投影平衡,可求得各截面的剪力分別為

(3)根據各區(qū)段的內力圖形狀特征繪出內力圖
AD 段:為無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平直線,彎矩圖為一斜直線;
DB段:為均布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斜直線,彎矩圖為二次拋物線,可采用分段疊加法繪出。具體做法是,先將 D 、 B 截面的彎矩豎標連成虛線,再在虛線基礎上疊加將 DB 段作為簡支梁時作用均布荷載的彎矩值(跨中為ql2 / 8 =10kNm )。由于荷載向下,故疊加的拋物線應凸向下方。
BC 段:為均布荷載區(qū)段,剪力圖為一斜直線,彎矩圖為二次拋物線,可采用分段疊加法作出,具體做法與 DB 段類似。
最后得到的剪力圖和彎矩圖如圖 3 -36 ( b )、(c)所示。
(4)內力圖校核
剪力圖和彎矩圖可以根據兩者之間的微分關系(或桿段的平衡條件)進行校核。對無荷載區(qū)段,剪力等于彎矩圖的斜率(彎矩圖相對基線順時針時剪力為正);對均布荷載區(qū)段,可取該區(qū)段為隔離體,根據對桿端的力矩平衡進行校核。例如取出 DB 段(圖 3 -36d ) ,經驗證:

故知該區(qū)段內力圖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