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西平在神經(jīng)科作為抗抽搐藥,在精神科作為心境穩(wěn)定劑,臨床上已廣泛使用多年,這里將從作用原理的角度敘述卡馬西平的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
一、不良反應
(一)抗環(huán)-磷酸腺苷效應
⒈內(nèi)分泌:甲狀腺刺激素經(jīng)環(huán)-磷酸腺苷激動甲狀腺素釋放。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降低甲狀腺素水平,但不引起甲狀腺機能減退;抗利尿素通過激動環(huán)-磷酸腺苷而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故能抑制腎小管重吸收鈉,引起低鈉血癥。
⑴機率:給451例癲癇成年病人服卡馬西平,14%的有低鈉血癥(Na+≤134 mmol/L),2.8%的有嚴重低鈉血癥(Na+≤128 mmol/L)??R西平引起兒童和青少年低鈉血癥的率僅為1%~2%。
⑵易感:卡馬西平血濃度較高、卡馬西平聯(lián)合奧卡西平或選擇性5-羥色胺回收抑制劑、老年和同時服利尿藥時,是低鈉血癥的易感因素。
⑶表現(xiàn):低鈉血癥表現(xiàn)為精神癥狀(虛弱、思睡和意識模糊)、神經(jīng)癥狀(頭痛、癲癇發(fā)作和昏迷)、消化癥狀(惡心、呃逆)和肌肉癥狀(痛性痙攣)。重致死亡。低鈉血癥一旦出現(xiàn),便持續(xù)存在。
⑷處理:如果血鈉<130mmol/L,應限制水攝入。輕者嘗試減少卡馬西平用量;重者排除精神藥物性煩渴(如典型抗精神病藥和鋰)引起的低鈉血癥,換一種無低鈉血癥的精神藥物。
⒉體重:β3受體經(jīng)激動環(huán)-磷酸腺苷而分解脂肪,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故能抑制脂肪分解,增加體重,但程度不如丙戊酸鈉和碳酸鋰。增加體重的效應輕是卡馬西平的一種臨床優(yōu)勢。
⒊脫發(fā):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藉此抑制發(fā)根部代謝,引起脫發(fā),出現(xiàn)率不足6%,比鋰低。
⒋畸形: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從而抑制胎兒發(fā)育。卡馬西平誘導3A4酶,抑制維生素D、維生素K、葉酸、內(nèi)源性糖皮質(zhì)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和膽紅素形成,從而抑制胎兒發(fā)育。引起發(fā)育延遲,妊娠頭3月服卡馬西平,引起小兒脊柱裂危險性比對照組為高(5‰~10‰:0.3‰),但比丙戊酸鈉組為低(5‰~10‰:10‰~50‰)。其他尚有小頭畸形、抗抽搐藥面容(短鼻伴鼻孔前傾,上唇長)、唇/腭缺陷 、心臟畸形、指甲發(fā)育不良和出生體重低。總致畸率達5.7%,被歸為D類妊娠藥物(人類資料顯示有畸形危險性證據(jù),但益處可能大于危險性)。
哺乳??R西平乳汁濃度為母體血清水平的7%~95%(45%),哺乳嬰兒的血藥濃度是母體的6%~65%(記作30%)。美國神經(jīng)科協(xié)會和兒科協(xié)會主張,服卡馬西平期可以哺乳。但臨床上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中斷哺乳。
(二)抗神經(jīng)遞質(zhì)和離子效應
⒈神經(jīng)遞質(zhì)效應:首先,卡馬西平抗去甲腎上腺素(NE)能和擬GABA能,引起思睡和共濟失調(diào),比鋰常見,思睡能抑制記憶、思維和運動功能,當抑制不全時,皮質(zhì)被抑制,皮質(zhì)下脫抑制,引起激惹、激越、失眠和情緒不穩(wěn);共濟失調(diào)則能抑制操作機能。其次,卡馬西平阻斷腺苷A1受體,增加喚醒性,也可解釋其激惹、激越、失眠和情緒不穩(wěn)。第三,卡馬西平增加5-HT能,引起頭痛、惡心、嘔吐和竇性心動過緩;第四,卡馬西平有抗膽堿能,引起視力模糊、口干和便秘。
⒉離子阻斷效應:首先,卡馬西平有拮抗Ca2+性能,有異搏定樣效應,故可抑制竇房結(jié)和房室結(jié)功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其次,卡馬西平阻斷L-Ca2+電流弱,不降低血壓;第三,卡馬西平阻斷Na+內(nèi)流,有Ⅰ型抗心律失常藥樣效應,可致房室傳導阻滯。
一、不良反應
(一)抗環(huán)-磷酸腺苷效應
⒈內(nèi)分泌:甲狀腺刺激素經(jīng)環(huán)-磷酸腺苷激動甲狀腺素釋放。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降低甲狀腺素水平,但不引起甲狀腺機能減退;抗利尿素通過激動環(huán)-磷酸腺苷而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故能抑制腎小管重吸收鈉,引起低鈉血癥。
⑴機率:給451例癲癇成年病人服卡馬西平,14%的有低鈉血癥(Na+≤134 mmol/L),2.8%的有嚴重低鈉血癥(Na+≤128 mmol/L)??R西平引起兒童和青少年低鈉血癥的率僅為1%~2%。
⑵易感:卡馬西平血濃度較高、卡馬西平聯(lián)合奧卡西平或選擇性5-羥色胺回收抑制劑、老年和同時服利尿藥時,是低鈉血癥的易感因素。
⑶表現(xiàn):低鈉血癥表現(xiàn)為精神癥狀(虛弱、思睡和意識模糊)、神經(jīng)癥狀(頭痛、癲癇發(fā)作和昏迷)、消化癥狀(惡心、呃逆)和肌肉癥狀(痛性痙攣)。重致死亡。低鈉血癥一旦出現(xiàn),便持續(xù)存在。
⑷處理:如果血鈉<130mmol/L,應限制水攝入。輕者嘗試減少卡馬西平用量;重者排除精神藥物性煩渴(如典型抗精神病藥和鋰)引起的低鈉血癥,換一種無低鈉血癥的精神藥物。
⒉體重:β3受體經(jīng)激動環(huán)-磷酸腺苷而分解脂肪,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故能抑制脂肪分解,增加體重,但程度不如丙戊酸鈉和碳酸鋰。增加體重的效應輕是卡馬西平的一種臨床優(yōu)勢。
⒊脫發(fā):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藉此抑制發(fā)根部代謝,引起脫發(fā),出現(xiàn)率不足6%,比鋰低。
⒋畸形:卡馬西平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從而抑制胎兒發(fā)育。卡馬西平誘導3A4酶,抑制維生素D、維生素K、葉酸、內(nèi)源性糖皮質(zhì)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和膽紅素形成,從而抑制胎兒發(fā)育。引起發(fā)育延遲,妊娠頭3月服卡馬西平,引起小兒脊柱裂危險性比對照組為高(5‰~10‰:0.3‰),但比丙戊酸鈉組為低(5‰~10‰:10‰~50‰)。其他尚有小頭畸形、抗抽搐藥面容(短鼻伴鼻孔前傾,上唇長)、唇/腭缺陷 、心臟畸形、指甲發(fā)育不良和出生體重低。總致畸率達5.7%,被歸為D類妊娠藥物(人類資料顯示有畸形危險性證據(jù),但益處可能大于危險性)。
哺乳??R西平乳汁濃度為母體血清水平的7%~95%(45%),哺乳嬰兒的血藥濃度是母體的6%~65%(記作30%)。美國神經(jīng)科協(xié)會和兒科協(xié)會主張,服卡馬西平期可以哺乳。但臨床上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中斷哺乳。
(二)抗神經(jīng)遞質(zhì)和離子效應
⒈神經(jīng)遞質(zhì)效應:首先,卡馬西平抗去甲腎上腺素(NE)能和擬GABA能,引起思睡和共濟失調(diào),比鋰常見,思睡能抑制記憶、思維和運動功能,當抑制不全時,皮質(zhì)被抑制,皮質(zhì)下脫抑制,引起激惹、激越、失眠和情緒不穩(wěn);共濟失調(diào)則能抑制操作機能。其次,卡馬西平阻斷腺苷A1受體,增加喚醒性,也可解釋其激惹、激越、失眠和情緒不穩(wěn)。第三,卡馬西平增加5-HT能,引起頭痛、惡心、嘔吐和竇性心動過緩;第四,卡馬西平有抗膽堿能,引起視力模糊、口干和便秘。
⒉離子阻斷效應:首先,卡馬西平有拮抗Ca2+性能,有異搏定樣效應,故可抑制竇房結(jié)和房室結(jié)功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其次,卡馬西平阻斷L-Ca2+電流弱,不降低血壓;第三,卡馬西平阻斷Na+內(nèi)流,有Ⅰ型抗心律失常藥樣效應,可致房室傳導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