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專升本政治重點講義七

字號:

為什么理性認識必須付諸于實踐?如何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產(chǎn)生于實踐的需要;
    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
    提供大量有關的經(jīng)驗材料以及新的認識工具;
    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緞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的發(fā)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zhì)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它是聯(lián)結主觀認識和認識對象的橋梁,因而能把認識與對象相對照,判定認識是否正確。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
    說明真理與廖論之間的關系?
    真理謬論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所謂對立是指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界限非常明確。真理是對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謬誤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觀違背客觀。一方面是指真理與謬誤共處于人的認識中,它們相互依存,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真理就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文化的含義是什么?
    文化在廣義上指人類改造自然、社會關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積極的客體化成果,包括整個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領域和精神領域的全部成就。其中,物質(zhì)領域中的成就稱為物質(zhì)文化,精神領域中的成就稱為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專指精神文化。無論廣義或狹義的文化,其本質(zhì)都是人的精神的客體化具有 ①信息功能;②教化功能;③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功能,這也是文化主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