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地貌特征分析復習

字號:

高原
    1、青藏高原 底稿天寒,地廣人稀;平均海波的大高原,高寒的氣候導致 農業(yè)以種植耐寒的農作物(青稞、土豆)為主,羊、耗牛。
    2、內蒙古高原 開闊平坦,草原沙漠廣布;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冰山,南至古長城,北到國際線 100平方公里 高原面保持最完整(高平原)。
    3、黃土高原 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44平方公里。
    1)黃土是一種地層,堆積歷史短暫,沒有完全的成巖過程,第四紀冰期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堆積而成,因此結構疏松,有眾多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
    2)如今的居民對水土保持缺乏必要的認識,加劇了其水土流失。
    3)所在地區(qū)是我國眾多暴雨的中心,降水集中,強度大。
    黃土高原的治理:近14億噸的黃土來自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黃土地貌發(fā)育山面溝:在山坡上沿等高線的方向挖水渠,極大的降低泥沙入河量,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4、云貴高原:雪峰山以西,橫斷山以東,長江干流以南,廣西北部以北特征:地表崎嶇不平,石灰?guī)r地貌深度發(fā)育,地表缺水,地下水豐富,長期失修的水利工程,水利灌溉難以保證;西南季風提早南退(2009年干旱之因)石漠化:*露的基巖和淺層土在流水沖涮下,出現一系列石灰?guī)r地貌。
    山脈
    1、東西走向
    1)形成動力:地球內能過程中由倆極向赤道地區(qū)的擠壓而隆起,褶皺。
    2)東西走向的山脈具有明顯的等距性,每跨8個緯度。
    3)東西向的山脈是我國南北景觀差異重要的分界線(天山陰山是中溫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昆侖山秦嶺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4)符合我國西高東低的趨勢。
    如:秦嶺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得到分界線
    我國南北分界線;北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我國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界線;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闊葉林界線;棕壤與黃棕壤界線;800mm等降水量界線;冬季0度等溫線通過之地;我國南方水田與北方旱地界線。
    南嶺 沒有明顯的褶皺隆起;梅關谷地,靈渠是連接嶺南與嶺北的通道;是我國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界線(指示植物:榕樹);南嶺有色金屬分布區(qū)。
    2、南北走向
    橫斷山、賀蘭山(寧夏與內蒙古界線)、六盤山(甘肅與寧夏界線)
    a)我國東西部地區(qū)中部重要的界線。
    b)是印度次大陸對我國影響的滯息界線。
    c)我國東西部界線。
    3、北東—西南走向
    1)中生代太平洋板塊與中國大陸相互擠壓,平均以2.5m每年由東向西偏北行進。
    2)三凹三隆:
    a)一凹: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一?。捍笈d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二凹: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二隆:長白山、武夷山,三凹:日本海、東海、南海 三?。喝毡救簫u、琉球群島、臺灣。
    3)是我國自然景觀由東向西的重要分界線。
    4、西北-東南走向
    阿爾泰山:位于寒溫帶地區(qū),準噶爾盆地西部由破碎的谷地組成,在阿爾泰山西南側形成迎風坡。
    祁連山:甘肅與青海界線,西南側絲綢之路經過;中國北山為賀蘭山,南山是祁連山,三條走廊:河西走廊,遼西走廊,臺西走廊。
    喜馬拉雅山:印度次大陸與中國大陸相擠壓,平均海拔6500m,世界超過8000m的山峰都位于此地,山南形成豐富的地形雨區(qū)(世界雨極 乞拉朋齊年均11500mm)。
    如:中華五岳: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華山、東岳泰山。
    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四川,亞熱帶,世界霧日最多324天,3098m)。
    九華山 安徽,北亞熱帶。
    普陀山 浙江,濕潤季風氣候,盛產楊梅。
    五臺山 山西,3058m暖溫帶。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A.盆地特征。
    B.地殼相對穩(wěn)定,有廣泛的接受沉積為主,大范圍的沉積地層為主要形式。
    C.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qū),有三個位于非季風區(qū)。
    D.自然景觀具有明顯的環(huán)狀結構,與地表形態(tài)形成機制有關。
    E.外生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區(qū)。
    塔里木盆地
    1、53萬平方公里,我國面積盆地。
    2、氣候干燥與干旱程度最為極端。
    3、環(huán)狀結構最為典型,綠洲農業(yè)為主。
    4、多季節(jié)性河流和游離湖泊。
    5、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胡楊林作為先行治沙植物。
    6、外生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葡萄,哈密瓜,長絨棉。
    準噶爾盆地
    1、位于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面積32萬平方公里,我國第二大。
    2、東部高,西部低(塔里木盆地則西高東低)。
    3、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我國第二大沙漠,以半固定沙丘為主(位于中溫帶,蒸發(fā)損耗相對較少;西側山體部完整,有許多北冰洋水氣可到達,江水相對較多)。
    4、地表外營力以風為主。
    5、外生礦產豐富(石油、煤炭)。
    6、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必須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治。
    柴達木盆地
    2600至2900m盆低海拔,海拔,降水少,風力作用強,存量豐富的資源:鹽、石油煤炭(冷湖)、鐵礦、鉛鋅。
    四川盆地
    1、巫山、大巴山、岷山之間。
    2、凹陷接受沉積,流水切割,拌勻,堆積為主(四川:嘉陵江、岷江、川江、沱江)。
    3、盆底河網密集,地表形態(tài)支離破碎,以方山、方桌的形式表現出來。
    4、人地矛盾極為尖銳。
    5、盆地盆底蘊藏著豐富的外生礦產資源(天然氣、石油)。
    平原
    東北平原
    1、位于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之間,河流泥沙淤積而成。
    2、35萬平方公里,海拔100m左右,地表起伏較小,地表水排水不暢,無明顯的分界線。
    3、中溫帶,自然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圍繞一個冷字,尤其是農業(yè)生產。
    4、自然景觀縫補形成大面積沼澤地(降水量較豐富;多年性凍土和季節(jié)性凍土廣布;地表起伏小,排水不暢;緯度較高,地表溫度低蒸發(fā)弱)。
    農業(yè)生產限制因素,低溫凍害(措施:改變地下水的排水結構,改良地下水流通渠道;提升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耐溫、生長期短的農作物)。
    華北平原
    1、在地質構造基礎上以黃淮海河沖積而成,31萬平方公里。
    2、主體位于暖溫帶,農業(yè)生產限制因素明顯(春旱、夏澇、風沙、鹽堿)。
    春旱是華北最突出的限制因素:
    1)以冬小麥生產為主,春季為快速生長時節(jié),生長需求量大,而春季仍處于蒙古高壓的控制,降水少。
    2)暖溫帶地區(qū),冬季降雪少,春季融水少。
    3)江河湖冬季水位低,缺乏應有的灌溉功能。
    4)西北部高原強勁的風力作用加劇蒸發(fā)。
    5)工業(yè)、農業(yè)用水。
    夏澇:我國7、8月暴雨集中于華中,單位時間降水量達,強度大。
    風沙:一年四季,三北防護林對其有一定的減少,上風向地區(qū)沙漠,沙地分布廣泛,風沙掩埋農田。
    鹽堿化:降水少,農工業(yè)生產用水量大,大量開采地下水,蒸發(fā)量大,土壤中的地下水礦化度增加,隨之土壤中礦化度增加。
    如: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在錢塘江畔,經過京杭大運河污染嚴重,南方血吸蟲病的威脅。
    中線 丹江口水庫,線路南高北低。
    西線 長江河源,玉樹,由高往低處,主要解決西北地區(qū)的缺水問題。
    長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東,受倆側地形所約束,長江淤積而成,串珠狀時寬時窄,自西向東,倆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平原、長江三角洲。
    1、倆湖平原:漢水流域與洞庭湖流域沖積而成,水熱條件豐富,倆湖熟,天下足。
    2、地矛盾尖銳,毒湖,水質污染嚴重,血吸蟲病感染率高。
    鄱陽湖平原
     4萬平方公里,贛江、撫河、修水、饒河、信江。
    1、以鄱陽湖為中心,濱湖區(qū)經濟落后,濱湖平原與丘陵之間經濟迅速發(fā)展(在濱湖,丘陵落后,生產條件惡劣,蓄水量少,蓄水條件差)。
    2、江西古代四大名鎮(zhèn):景德鎮(zhèn)(瓷土)、吳城(港口)、河口(鉛)、張數(藥材)。
    3、蘇皖平原:長江干流倆岸,安徽,江蘇。
    4、長江三角洲:以江蘇鎮(zhèn)江為頂點。
    全球氣候變化,上游來水減少,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
    珠三角平原
    全部位于熱帶,1.5萬平方公里,前身為珠江三角港,經淤積而成,優(yōu)越的水量條件,三基農業(yè)(桑基、魚基、蔗基)立體生態(tài)模式。
    丘陵
    海拔500m以下,相對高度在200m以上,起伏和緩的地貌單元,立體經濟布局。
    東南丘陵:長江以南,雪峰山以東的廣大區(qū)域,浙閩丘陵、、倆廣丘陵、江南丘陵,是我國第三大林區(qū),亞熱帶水果重要分布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