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系指患者感咽喉有異物感、梗塞不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癥狀,但不影響飲食進入。該病多見于中、青年人,以女性多見,因情志不暢、精神抑郁而起病,類似西醫(yī)的神經(jīng)官能癥。
中醫(yī)分型
肝氣上逆――喉間如有異物感,狀如灸膏,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或消失,吞咽無妨,每因情志不暢而癥狀加重,伴有頭暈、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噯氣,苔薄白,脈弦。
痰熱郁結――喉中梗塞,時輕時重,痰多而粘或色黃難出,胸悶納呆,失眠多夢,舌苔膩,脈濡滑。
陰虛肺熱――喉中有梗塞感,咽喉紅并干燥微痛,干咳少痰,煩熱盜汗,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耳針治療方法
取穴: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心、腎、脾、神門、交感、咽喉。
方法:可參考以上中醫(yī)分型,每次取5-6穴,中等刺激,留針1-2小時。每日1次?;蛴枚h(huán)針于上穴埋藏,留針2天換取1次,兩耳交替針刺,10次為1療程。
輔助治療
患者每因情志變化而易復發(fā),因此應適當輔助心理治療。例如:解除患者思想矛盾和精神負擔,使之正確對待疾病。此外,可以采用體育療法、氣功療法等輔助療法均有助于本病的好轉,但需因人而異由醫(yī)師進行指導。
中醫(yī)分型
肝氣上逆――喉間如有異物感,狀如灸膏,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或消失,吞咽無妨,每因情志不暢而癥狀加重,伴有頭暈、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噯氣,苔薄白,脈弦。
痰熱郁結――喉中梗塞,時輕時重,痰多而粘或色黃難出,胸悶納呆,失眠多夢,舌苔膩,脈濡滑。
陰虛肺熱――喉中有梗塞感,咽喉紅并干燥微痛,干咳少痰,煩熱盜汗,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耳針治療方法
取穴: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心、腎、脾、神門、交感、咽喉。
方法:可參考以上中醫(yī)分型,每次取5-6穴,中等刺激,留針1-2小時。每日1次?;蛴枚h(huán)針于上穴埋藏,留針2天換取1次,兩耳交替針刺,10次為1療程。
輔助治療
患者每因情志變化而易復發(fā),因此應適當輔助心理治療。例如:解除患者思想矛盾和精神負擔,使之正確對待疾病。此外,可以采用體育療法、氣功療法等輔助療法均有助于本病的好轉,但需因人而異由醫(yī)師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