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法與相關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要對其有明確的認識,必須理解與之相關的一些概念。
(一)公法和私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大陸法系自羅馬法以來的傳統(tǒng)。將眾多的法律部門,依照一定的觀點、標準加以歸類,組織形成秩序,稱為法律體系。而公法、私法是對法律體系最基本的劃分,把法律區(qū)分為公法和私法,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原則。
關于公法、私法的劃分標準,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利益說。認為規(guī)定國家利益的為公法,規(guī)定私人利益的為私法。第二,意思說。認為規(guī)定權力者與服從者的意思的為公法,規(guī)定平等者的意思的為私法。第三,主體說。認為主體至少有一方是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的是公法,主體是非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的平等者的是私法。以上學說標準歧異,難以同一。但大體規(guī)律卻不難尋見。
公法、私法的劃分,其意義在于:1)民事法律是私法而不是公法。承認并區(qū)分公法、私法,將引起法觀念的變革。公法的目的,在于保護、救濟私權,公法為私法而存在。2)私法神圣,即人民權利、個人權利、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沒有重大理由不得由公權力予以限制或剝奪。3)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領域,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則上國家不得直接干預,只有在當事人間發(fā)生糾紛并不能協(xié)商解決時,國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預;除此之外,全由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和市場經濟客觀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
(二)實質上的民法與形式上的民法
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guī),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guī)范,如民法典和我國的民法通則。
實質意義上的民法與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其劃分原因在于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性質與立法的不完全一致性。立法者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基于立法便宜或其他技術性考慮,在有些不以民法命名的法律文件中規(guī)定有實質意義的民法規(guī)范。區(qū)分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和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民法的本質與外延。
(三)民法典與民法通則
民法典即大陸法系國家形式上的民法,它是指按照一定體例、結構,系統(tǒng)地將民法的各項具體制度編篡在一起的立法文件。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由于歷史傳統(tǒng)、制度觀念上的差異,導致成文法與判例法的區(qū)別。英美法系國家沒有編篡民法典的習慣,而大陸法系國家多編篡有成文的民(商)法典,故大陸法系往往被稱為民法法系。
我國傳統(tǒng)上屬于大陸法系國家,清末變法以來,曾制定過數(shù)部民法典草案,國民黨政府時期制定的民法典現(xiàn)在仍然在臺灣地區(qū)實行。我國大陸地區(qū)建國以來一直沒有頒行一部統(tǒng)一的民法典。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促使民事立法日益加快步伐。1986年,我國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睹穹ㄍ▌t》產生于經濟體制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客觀上帶有因應急需的目的,因此條文簡略,結構單薄。但從內容上分析,它不僅包括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法律行為及代理制度等總則性內容,還包括了所有權及他物權制度、以合同和侵權行為為主的債權制度及人身權制度等民法典分則性內容。從這種意義上說,《民法通則》是我國目前相當于民法典的基本民事立法文件。
但《民法通則》畢竟只是對民事活動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作了極為簡略的規(guī)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的今天,《民法通則》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充分借鑒外國先進的立法經驗與立法技術,盡快制定頒行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科學性、前瞻性的民法典,已經刻不容緩了。
(四)廣義的民法與狹義的民法
廣義的民法與傳統(tǒng)上的私法的范圍相似,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包括民法總則、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票據(jù)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
狹義的民法,指僅僅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一定范圍內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不包括廣義民法里的親屬法和傳統(tǒng)商法范疇的法律。
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的分類,主要來源于各國法律部門的不同劃分以及學者們對民法部門范圍認識的差異。我國因襲前蘇聯(lián)的立法體例,認為婚姻家庭法(實質上即為親屬法)不屬于民法,而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tǒng)商法多以單行法律形式出現(xiàn),沒有體現(xiàn)出在體例上對民法總則的從屬性,故我們所討論的主要是狹義的民法。
(五)民法和商法
前已述及,廣義的民法包括狹義的民法、商法及婚姻家庭法等內容。商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間的商事社會關系的法律,包括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票據(jù)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平等的商人,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和交換者,較之一般的市民,其特殊性僅僅在于牟利性。因此,從本質上說,商法屬于民法范疇。
世界各國在立法體例上,有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兩種主義。所謂民商分立主義,指在民法典以外,另行制定有一部商法典或商法總則,加上頒行的商事單行法,從而體現(xiàn)出民法與商法相對獨立的立法體例;所謂民商合一主義,指民法典同時對商事關系進行調整,不再另行制定專門的商法典或商法總則,從而體現(xiàn)民法典對商事單行法的統(tǒng)攝的立法體例。采取前者的有德國、日本等;采取后者的有瑞士、意大利等國。民商合一主義與民商分立主義的采取與各國的立法觀念不無聯(lián)系,而且有著歷史因素。其中,民商分立是舊制,為19世紀以前編纂民法的國家所適用。歐洲大陸各國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早期,形成了商人的特殊階層和特殊利益,形成了商事習慣和商事法庭,進而形成了獨立于民法的商法。從現(xiàn)在看,歷出現(xiàn)的商人作為不同于一般市民的特殊社會群體的現(xiàn)象日漸勢徽,生產者普遍商化,商人直接成為生產者,沒有必要再對商人階層和商事關系單獨予以特別的法律調整。另外,民商合一可以避免許多立法上不必要的重復規(guī)范。因此,我國應當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主義,以求得立法的科學和效益。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要對其有明確的認識,必須理解與之相關的一些概念。
(一)公法和私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大陸法系自羅馬法以來的傳統(tǒng)。將眾多的法律部門,依照一定的觀點、標準加以歸類,組織形成秩序,稱為法律體系。而公法、私法是對法律體系最基本的劃分,把法律區(qū)分為公法和私法,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原則。
關于公法、私法的劃分標準,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利益說。認為規(guī)定國家利益的為公法,規(guī)定私人利益的為私法。第二,意思說。認為規(guī)定權力者與服從者的意思的為公法,規(guī)定平等者的意思的為私法。第三,主體說。認為主體至少有一方是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的是公法,主體是非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的平等者的是私法。以上學說標準歧異,難以同一。但大體規(guī)律卻不難尋見。
公法、私法的劃分,其意義在于:1)民事法律是私法而不是公法。承認并區(qū)分公法、私法,將引起法觀念的變革。公法的目的,在于保護、救濟私權,公法為私法而存在。2)私法神圣,即人民權利、個人權利、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沒有重大理由不得由公權力予以限制或剝奪。3)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領域,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則上國家不得直接干預,只有在當事人間發(fā)生糾紛并不能協(xié)商解決時,國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預;除此之外,全由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和市場經濟客觀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
(二)實質上的民法與形式上的民法
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guī),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guī)范,如民法典和我國的民法通則。
實質意義上的民法與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其劃分原因在于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性質與立法的不完全一致性。立法者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基于立法便宜或其他技術性考慮,在有些不以民法命名的法律文件中規(guī)定有實質意義的民法規(guī)范。區(qū)分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和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民法的本質與外延。
(三)民法典與民法通則
民法典即大陸法系國家形式上的民法,它是指按照一定體例、結構,系統(tǒng)地將民法的各項具體制度編篡在一起的立法文件。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由于歷史傳統(tǒng)、制度觀念上的差異,導致成文法與判例法的區(qū)別。英美法系國家沒有編篡民法典的習慣,而大陸法系國家多編篡有成文的民(商)法典,故大陸法系往往被稱為民法法系。
我國傳統(tǒng)上屬于大陸法系國家,清末變法以來,曾制定過數(shù)部民法典草案,國民黨政府時期制定的民法典現(xiàn)在仍然在臺灣地區(qū)實行。我國大陸地區(qū)建國以來一直沒有頒行一部統(tǒng)一的民法典。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促使民事立法日益加快步伐。1986年,我國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睹穹ㄍ▌t》產生于經濟體制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客觀上帶有因應急需的目的,因此條文簡略,結構單薄。但從內容上分析,它不僅包括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法律行為及代理制度等總則性內容,還包括了所有權及他物權制度、以合同和侵權行為為主的債權制度及人身權制度等民法典分則性內容。從這種意義上說,《民法通則》是我國目前相當于民法典的基本民事立法文件。
但《民法通則》畢竟只是對民事活動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作了極為簡略的規(guī)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的今天,《民法通則》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充分借鑒外國先進的立法經驗與立法技術,盡快制定頒行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科學性、前瞻性的民法典,已經刻不容緩了。
(四)廣義的民法與狹義的民法
廣義的民法與傳統(tǒng)上的私法的范圍相似,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包括民法總則、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票據(jù)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
狹義的民法,指僅僅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一定范圍內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不包括廣義民法里的親屬法和傳統(tǒng)商法范疇的法律。
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的分類,主要來源于各國法律部門的不同劃分以及學者們對民法部門范圍認識的差異。我國因襲前蘇聯(lián)的立法體例,認為婚姻家庭法(實質上即為親屬法)不屬于民法,而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tǒng)商法多以單行法律形式出現(xiàn),沒有體現(xiàn)出在體例上對民法總則的從屬性,故我們所討論的主要是狹義的民法。
(五)民法和商法
前已述及,廣義的民法包括狹義的民法、商法及婚姻家庭法等內容。商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間的商事社會關系的法律,包括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票據(jù)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平等的商人,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和交換者,較之一般的市民,其特殊性僅僅在于牟利性。因此,從本質上說,商法屬于民法范疇。
世界各國在立法體例上,有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兩種主義。所謂民商分立主義,指在民法典以外,另行制定有一部商法典或商法總則,加上頒行的商事單行法,從而體現(xiàn)出民法與商法相對獨立的立法體例;所謂民商合一主義,指民法典同時對商事關系進行調整,不再另行制定專門的商法典或商法總則,從而體現(xiàn)民法典對商事單行法的統(tǒng)攝的立法體例。采取前者的有德國、日本等;采取后者的有瑞士、意大利等國。民商合一主義與民商分立主義的采取與各國的立法觀念不無聯(lián)系,而且有著歷史因素。其中,民商分立是舊制,為19世紀以前編纂民法的國家所適用。歐洲大陸各國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早期,形成了商人的特殊階層和特殊利益,形成了商事習慣和商事法庭,進而形成了獨立于民法的商法。從現(xiàn)在看,歷出現(xiàn)的商人作為不同于一般市民的特殊社會群體的現(xiàn)象日漸勢徽,生產者普遍商化,商人直接成為生產者,沒有必要再對商人階層和商事關系單獨予以特別的法律調整。另外,民商合一可以避免許多立法上不必要的重復規(guī)范。因此,我國應當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主義,以求得立法的科學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