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綜合輔導之網絡團購涉及的法律問題

字號:

團購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形式,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興起,現在已經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網絡團購作為團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全國呈遍地開花之勢。團購涉及的商品,也由圖書、軟件、家電、手機、電腦等小商品,擴大到家居、建材等價格不很透明的商品,甚至擴展到保險、旅游、教育、培訓等服務類領域。
    自從2010年初中國本土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團購網誕生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團購網站興起,從半年前的“百團大戰(zhàn)”到目前儼然已成“千團大戰(zhàn)”之勢。但在這背后,團購網站所隱藏的諸多問題也開始被人們所關注。筆者擬就網絡團購中幾個基本法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期以拋磚引玉。
    一、網絡團購定義、主體和形式
    網絡團購,也稱團體采購、B2T(Business To Team),是繼B2B、B2C、C2C后的又一電子商務模式。對于“網絡團購”一詞的定義,目前尚無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統(tǒng)一定義。筆者認為,網絡團購是指一定數量的消費者通過互聯網集合起來,與商家就消費合同進行談判協商、成交履行的行為。
    網絡團購的主體大體可以歸為三類:購買者、銷售者、組織者。三類主體結合方式的不同,也決定了網絡團購具體形式的不同。根據媒體的報道,目前存在的網絡團購形式大體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消費者通過網絡自發(fā)組織的團購。此種團購中,所有參與網絡團購的都是消費者,組織者作為消費者之一通過網絡將零散的消費者組織起來,以團體的優(yōu)勢去于銷售者談判,從而獲得比單個消費者優(yōu)越的購買條件。
    第二種:銷售者通過網絡組織消費者團購。此種團購中,銷售者通過網絡發(fā)布團購信息,邀請消費者參與團體采購,而銷售者自愿將價格降低比單個采購更低的水平。因為消費者采購數量大,從而也保證了銷售者的更大利潤。
    第三種:專業(yè)團購組織通過網絡組織團購。此種團購中,除了消費者和銷售者以外,尚有專業(yè)的團購組織。專業(yè)團購組織并不是消費者,也不是銷售者,而是為了幫助消費者購買而提供服務的組織。當然,此種形式的組織者也可能是自然人個人。
    二、網絡團購各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對于前兩種網絡團購,與一般的貨物買賣并無本質差別。因此,買賣雙方所產生的糾紛,完全可以按照《合同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解決。在以上三種形式的網絡團購中,復雜的要數第三種形式的團購,因而也容易引發(fā)糾紛。
    在第三種網絡團購關系中,因為專業(yè)組織的介入,使得原本單純的買賣關系變得復雜。因此,只有對專業(yè)組織介入買賣形式進一步分類,才有可能厘清三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處理發(fā)生在他們之間的糾紛:
    第一,專業(yè)組織者為買賣雙方提供居間服務。專業(yè)組織者--無論是公司、還是網站,或者個人,通過網絡聯絡眾多的消費者,再代表消費者與商家洽談購買事宜。如果終簽訂購買合同的是消費者與銷售商,那專業(yè)組織者所提供的服務實際是中介服務。盡管組織者也參與了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過程,但是因為終訂立買賣合同的是消費者本人與商家,因此對于買賣中所發(fā)生諸如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拖欠貨款問題等,均與組織者沒有關系。因為組織者只是為買賣雙方傳遞信息、居間撮合,符合合同法中所規(guī)定的居間行為,無論其接受哪方委托,從哪方收取報酬,都不應對買賣關系承擔責任。當然,如果組織者與某一方合謀,對另一方實施欺詐,則應與欺詐者承擔侵權的連帶責任。
    第二,專業(yè)組織者作為一方代理人參與商品買賣。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此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對于組織者在一方授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商品買賣行為,應該依照法律規(guī)定由被代理人的一方承擔。在專業(yè)組織者與被代理人之間發(fā)生的糾紛,適用民法關于代理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如果作為代理人的專業(yè)組織者超越代理權限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應當對被代理人承擔賠償責任。特別是對于有償代理,即便專業(yè)組織者在代理權限內從事代理,如果因未盡代理職責使被代理人遭受損失的,也應當負賠償責任。
    第三,專業(yè)組織者接受委托后以自己名義買賣商品。專業(yè)的團購公司、網站、個人通過網絡發(fā)布商業(yè)廣告,聯絡消費者委托自己去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專業(yè)組織者按照與消費者之間的委托協議中約定的購買商品名稱、種類、數量、價格等,以自己名義去采購后交付消費者,從消費者處收取一定的報酬。此種委托形式的團購,屬于合同法中所說的委托合同。因為專業(yè)組織者在接受委托后,是以自己名義進行商品買賣,原則上應當區(qū)分交易對方是否知曉此種委托的委托人。如果知曉,則專業(yè)組織者實施的行為直接約束其他兩方;如果不知曉,則專業(yè)組織者實施的行為只在他與向對方之間生效。而在委托方與受托方之間,應當按照他們之間的合同處理。
    第四,網絡組織者通過網絡向不特定的買賣雙方發(fā)出邀請,組織他們在特定時間、地點進行貿易洽談,促成交易。在此種情況下,往往組織者要向參與洽談的買方或者賣方,甚至是買賣雙方收取一定費用。對于買賣雙方經過協商自行達成的交易,組織者原則上不應當承擔責任。但是,如果組織者就賣方商品向買方作出、如確保質量合格的、有問題先行賠付的的,如果其不能兌現,應當承擔責任。反之,如果組織者向買賣雙方均作出,亦應根據其是否兌現決定責任承擔。當然,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八條的規(guī)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柜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柜臺租賃期滿后,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如果網絡組織者通過網絡發(fā)布信息,組織所謂的展銷會,或者以出租柜臺的形式幫助商家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應當按照該規(guī)定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團購行為各主體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
    團購行為社會影響較大,關系極為復雜,涉及主體多為處于弱勢的普通消費者,且人數眾多。因此,消費者在團購活動中應當保持慎重,注意識別以下法律風險:被詐騙引發(fā)的風險,產品質量問題及售后服務不完善的風險、個人資料及信息被團購中介泄漏的風險等等。消費者應當選擇有資質及信譽記錄良好的廠商,并與其簽訂詳細的團購協議,必要時可以征求律師等專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見,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在消費者協議型團購業(yè)務中,作為組織的消費者除了可能引發(fā)民事,還有可能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對類似的組行為都會作出限制的。
    經營者在團購活動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其商業(yè)秘密;當然也面臨被詐騙的風險。
    可以預見,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活躍,網絡團購的組織形式會越來越多。對于網絡團購中所出現糾紛的解決,原則上應當按照參與各方之間的協議處理。如果她們之間沒有協議約定,則可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規(guī)定處理,完全沒有必要就所謂的網絡團購單獨立法,因為無論團購也好,還是網絡團購也罷,歸根結底還是商品的買與賣。只要充分運用法理,認真分析參與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中,完全能夠找到處理的法律依據!
    就在“千團大戰(zhàn)”爭斗正酣、觀察者呼吁整頓團購行業(yè)之際,10月29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發(fā)布了首個《電子商務信用認證規(guī)則》,在這一規(guī)則下,首批29家團購網站獲得信用認證資質。
    團購行為總體來說是一個市場行為,而市場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政府應當采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不是簡單的行政強制手段,況且團購有其積極的意義,如能有益疏導,可開辟一條新的消費模式,可以實現個體消費者、團購中介、商家、社會多方共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