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搜索的考研政治哲學需要背的內容(主觀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1考研政治哲學需要背的內容(主觀題)
一 意識的本質(唯物論)
⑴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⑵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反映;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能動的反映;
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都能從客觀存在中找到原形;
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其形式是主觀的;
意識體現了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了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列寧)
永恒發(fā)展的含義(辯證法)
⑴ 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發(fā)展是過程的集合體,是前進性的運動;
⑵ 發(fā)展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法則.
三,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辯證法)
⑴ 世界上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
⑶ 所謂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
⑷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⑸ 因此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不是具體事物的集合體.
四,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辯證法)
⑴ 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面.
⑵ 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 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堅持兩點論中的重點論,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tǒng)一的.
五,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辨證關系(辯證法)
⑴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對立的: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現實性是已實現了的可能性.
⑵ 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辯證法)
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fā)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
⑵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有區(qū)別的: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發(fā)展中一定如此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fā)展中并非必定發(fā)生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決定的;
必然性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它決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偶然性則對事物的發(fā)展起影響作用,它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
⑶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
偶然性一定與必然性相互聯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fā)展開辟道路;
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七,認識的本質(認識論)
⑴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⑵ 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
⑶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⑷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⑸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有真實的反映和不真實的反映;
⑹ 實踐是檢驗反映真實與否的標準.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辨證關系(認識論)
⑴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有區(qū)別的: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與人的感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
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來反映.
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⑵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辨證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基礎是時間.
⑶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的錯誤.
九,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辨證關系(認識論)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
⑴ 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① 任何絕對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與人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條件的.從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
⑵ 二者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的:
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部分;無數相對真理的綜合構成絕對真理.
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任何真理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⑶ 割裂二者的關系會犯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認識論)
⑴ 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辨證統(tǒng)一,這就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⑵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
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時間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
⑶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
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
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
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十一,認識論相關綜合原理(認識論)
⑴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基本來源,發(fā)展動力,是檢驗人們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
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觀點.
⑵ 認識是在時間的基礎上無限反復,無限發(fā)展的過程.
⑶ 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⑷ 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十二,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歷史觀)
⑴ 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
它們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維護生態(tài)平衡,自覺控制人口增長,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⑵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fā)展:
社會發(fā)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fā)展的過程;
社會發(fā)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把發(fā)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律的外在尺度有機的結合起來.
十三,社會基本矛盾(歷史觀)
⑴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強調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其產生,性質,變化和發(fā)展方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必須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上層建筑用政權力量和思想影響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同有害于自己經濟基礎的舊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殘余作斗爭;
上層建筑對自己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適合自己經濟基礎的要求.
上層建筑對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發(fā)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他所服務的經濟基礎
的性質.服務于先進生產關系時促進生產力及社會發(fā)展,反之阻礙.
⑵ 科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① 科技轉化為直接和現實的生產力,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
② 科技是歷對社會發(fā)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推動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
③ 在當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④ 科技的發(fā)展影響著社會生產者的方方面面,并通過解放人們的思想,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等表現出來.
十四,社會意識(歷史觀)
⑴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強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① 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精神生活,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社會意識包括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tài).
②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其內容,形式和產生,發(fā)展.
③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之阻礙.
⑵ 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
① 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存在經濟關系的反映;
② 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
③ 在階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必須體現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并為一定階級服務.
十五,人的問題(歷史觀)
⑴ 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① "社會規(guī)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
② 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
③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④ 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同時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⑤ 社會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
⑥ 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在實踐的基礎上是統(tǒng)一的.
⑵ 人的本質
①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資產階級"人性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生物屬性.
② 規(guī)定人的本質最主要的是生產關系.資產階級"人性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共性.
③ 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永恒不變的人性.
④ 在階級社會,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超階級的"人性論".
⑶ 人的價值
① 人的價值在社會關系中存在.
② 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③ 人的價值關系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應是兩方面內容的結合.唯物史觀在二者的關系問題上首先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即人的社會價值是第一位的.
⑷ 黨群關系綜合原理
①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
a)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b)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c)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d) 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作用受社會經濟,政治,精神等條件的制約.
② 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a)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它包括:堅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b)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即"從群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
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是有決定性的因素.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⑴ 真理是人類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只有正確的認識,才符合人類的利益.
⑵ 價值體現的是客觀事物對認識主體——人類的意義,是一種主體尺度,它推動人們去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⑶ 認識真理和實現價值對社會都是重要的.認識真理是實現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實現價值是認識真理的動力和歸宿.
時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⑴ 時間和空間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是無限和有限的辨證統(tǒng)一;
⑵ 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無限的時空是由特定的有空構成的;
⑶ 有限包含無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無限的結構和層次;
⑷ 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趨向無限.
關于經驗問題
⑴ 經驗屬認識范疇,是感性認識范疇;
⑵ 經驗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無論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歸根到底都源于實際;
⑶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直接經驗是"源",間接經驗是"流";
⑷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人類知識的來源;
⑸ 直接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最終之源.
因果聯系問題上的兩種錯誤觀點
⑴ 非決定論: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唯心主義;
⑵ 神學目的論:認為神,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最終原因——因果報應
關于自由問題
⑴ 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統(tǒng)一;
⑵ 必然是事物發(fā)展一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
⑶ 自由是對必然的正確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⑷ 自由在于認識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⑸ 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沒有絕對自由.
對立的哲學派別和觀點:
唯物論:
⑴ 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
⑵ 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⑶ 辨證唯物論和舊唯物論的對立
⑷ 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的對立
辯證法:
⑴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
⑵ 唯心辯證法(黑格爾)和唯物辨證法的對立:都承認世界是發(fā)展變化的
⑶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對立:割裂絕對和相對,是詭辯論的兩種表現
⑷ 決定論(唯物)和非決定論(唯心)的對立:是否承認因果聯系的必然性
⑸ 辨證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對立:夸大因果聯系的必然性,但都承認之
認識論:
⑴ 唯物反映論和唯心先驗論的對立:是否承認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⑵ 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反映論的對立:是否承認實踐和辯證法
⑶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
⑷ 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對立:割裂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
⑸ 唯物經驗論和唯心經驗論的對立:感性認識的來源問題
⑹ 唯物唯理論和唯心唯理論的對立:理性認識的來源問題
⑺ 客觀真理觀和主觀真理觀的對立:真理的客觀性
⑻ 相對主義真理觀和絕對主義真理觀的對立:割裂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歷史觀:
唯意志論和宿命論的對立:割裂了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規(guī)律的作用
(唯心史觀的兩種理論表現)
2011考研政治哲學需要背的內容(主觀題)
一 意識的本質(唯物論)
⑴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⑵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反映;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能動的反映;
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都能從客觀存在中找到原形;
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其形式是主觀的;
意識體現了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了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列寧)
永恒發(fā)展的含義(辯證法)
⑴ 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發(fā)展是過程的集合體,是前進性的運動;
⑵ 發(fā)展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法則.
三,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辯證法)
⑴ 世界上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
⑶ 所謂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
⑷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⑸ 因此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不是具體事物的集合體.
四,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辯證法)
⑴ 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面.
⑵ 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 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堅持兩點論中的重點論,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tǒng)一的.
五,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辨證關系(辯證法)
⑴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對立的: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現實性是已實現了的可能性.
⑵ 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辯證法)
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fā)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
⑵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有區(qū)別的: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發(fā)展中一定如此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fā)展中并非必定發(fā)生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決定的;
必然性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它決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偶然性則對事物的發(fā)展起影響作用,它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
⑶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
偶然性一定與必然性相互聯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fā)展開辟道路;
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七,認識的本質(認識論)
⑴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⑵ 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
⑶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⑷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⑸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有真實的反映和不真實的反映;
⑹ 實踐是檢驗反映真實與否的標準.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辨證關系(認識論)
⑴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有區(qū)別的: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與人的感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
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來反映.
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⑵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辨證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基礎是時間.
⑶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的錯誤.
九,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辨證關系(認識論)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
⑴ 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① 任何絕對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與人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條件的.從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
⑵ 二者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的:
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部分;無數相對真理的綜合構成絕對真理.
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任何真理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⑶ 割裂二者的關系會犯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認識論)
⑴ 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辨證統(tǒng)一,這就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⑵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
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時間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
⑶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
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
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
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十一,認識論相關綜合原理(認識論)
⑴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基本來源,發(fā)展動力,是檢驗人們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
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觀點.
⑵ 認識是在時間的基礎上無限反復,無限發(fā)展的過程.
⑶ 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⑷ 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十二,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歷史觀)
⑴ 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
它們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維護生態(tài)平衡,自覺控制人口增長,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⑵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fā)展:
社會發(fā)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fā)展的過程;
社會發(fā)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把發(fā)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律的外在尺度有機的結合起來.
十三,社會基本矛盾(歷史觀)
⑴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強調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其產生,性質,變化和發(fā)展方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必須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上層建筑用政權力量和思想影響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同有害于自己經濟基礎的舊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殘余作斗爭;
上層建筑對自己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適合自己經濟基礎的要求.
上層建筑對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發(fā)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他所服務的經濟基礎
的性質.服務于先進生產關系時促進生產力及社會發(fā)展,反之阻礙.
⑵ 科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① 科技轉化為直接和現實的生產力,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
② 科技是歷對社會發(fā)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推動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
③ 在當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④ 科技的發(fā)展影響著社會生產者的方方面面,并通過解放人們的思想,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等表現出來.
十四,社會意識(歷史觀)
⑴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強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① 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精神生活,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社會意識包括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tài).
②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其內容,形式和產生,發(fā)展.
③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之阻礙.
⑵ 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
① 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存在經濟關系的反映;
② 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
③ 在階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必須體現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并為一定階級服務.
十五,人的問題(歷史觀)
⑴ 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① "社會規(guī)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
② 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
③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④ 人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同時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⑤ 社會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
⑥ 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在實踐的基礎上是統(tǒng)一的.
⑵ 人的本質
①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資產階級"人性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生物屬性.
② 規(guī)定人的本質最主要的是生產關系.資產階級"人性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共性.
③ 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永恒不變的人性.
④ 在階級社會,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超階級的"人性論".
⑶ 人的價值
① 人的價值在社會關系中存在.
② 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③ 人的價值關系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應是兩方面內容的結合.唯物史觀在二者的關系問題上首先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即人的社會價值是第一位的.
⑷ 黨群關系綜合原理
①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
a)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b)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c)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d) 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作用受社會經濟,政治,精神等條件的制約.
② 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a)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它包括:堅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b)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即"從群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
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是有決定性的因素.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⑴ 真理是人類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只有正確的認識,才符合人類的利益.
⑵ 價值體現的是客觀事物對認識主體——人類的意義,是一種主體尺度,它推動人們去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⑶ 認識真理和實現價值對社會都是重要的.認識真理是實現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實現價值是認識真理的動力和歸宿.
時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⑴ 時間和空間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是無限和有限的辨證統(tǒng)一;
⑵ 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無限的時空是由特定的有空構成的;
⑶ 有限包含無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無限的結構和層次;
⑷ 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趨向無限.
關于經驗問題
⑴ 經驗屬認識范疇,是感性認識范疇;
⑵ 經驗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無論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歸根到底都源于實際;
⑶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直接經驗是"源",間接經驗是"流";
⑷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人類知識的來源;
⑸ 直接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最終之源.
因果聯系問題上的兩種錯誤觀點
⑴ 非決定論: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唯心主義;
⑵ 神學目的論:認為神,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最終原因——因果報應
關于自由問題
⑴ 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統(tǒng)一;
⑵ 必然是事物發(fā)展一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
⑶ 自由是對必然的正確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⑷ 自由在于認識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⑸ 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沒有絕對自由.
對立的哲學派別和觀點:
唯物論:
⑴ 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
⑵ 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⑶ 辨證唯物論和舊唯物論的對立
⑷ 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的對立
辯證法:
⑴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
⑵ 唯心辯證法(黑格爾)和唯物辨證法的對立:都承認世界是發(fā)展變化的
⑶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對立:割裂絕對和相對,是詭辯論的兩種表現
⑷ 決定論(唯物)和非決定論(唯心)的對立:是否承認因果聯系的必然性
⑸ 辨證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對立:夸大因果聯系的必然性,但都承認之
認識論:
⑴ 唯物反映論和唯心先驗論的對立:是否承認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⑵ 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反映論的對立:是否承認實踐和辯證法
⑶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
⑷ 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對立:割裂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
⑸ 唯物經驗論和唯心經驗論的對立:感性認識的來源問題
⑹ 唯物唯理論和唯心唯理論的對立:理性認識的來源問題
⑺ 客觀真理觀和主觀真理觀的對立:真理的客觀性
⑻ 相對主義真理觀和絕對主義真理觀的對立:割裂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歷史觀:
唯意志論和宿命論的對立:割裂了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規(guī)律的作用
(唯心史觀的兩種理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