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南方科大先接受市場考驗

字號:

籌辦3年多,至今仍然沒有獲得教育部的“招生許可證”,南方科技大學日前作出決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招收50名首期教改實驗班學生,如果學生最終不能獲頒教育部認可的文憑與學位,南科大就自發(fā)文憑與學位。
    這就給不少有意報考南方科大的學子出了一個難題:敢不敢進來?如果畢業(yè)時南方科大還沒有獲得教育部的批準,手里的那紙文憑是否就是廢紙一張?南方科大的朱清時校長顯然對此充滿信心,他表示即使教育部批準了,南方科大仍然要自授學位。他說:“現(xiàn)在,教育部授學位就像一個鐵飯碗一樣,你只要考進大學就保證有文憑,你的前途就能保證了,于是各個學校都拼命去公關(guān),爭取授權(quán),而不是拼命提高自己的水平。要讓中國的大學恢復活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打破鐵飯碗,你的學位能不能得到社會認可,不是靠政府蓋章保證,社會認可的學校就只有靠提高教育水平?!?BR>    這段話體現(xiàn)了真正的改革精神。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不依賴政府,就是向市場靠攏、與體制決裂。只要仍然依靠體制,改革就不具備純粹性。這一點我們在國企改革、醫(yī)療改革乃至之前的教育改革上都看得很清楚,這些改革之所以仍然拖泥帶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仍然依賴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很難完全擺脫體制阻力,真正的改革從來都是民間力量、市場力量的崛起。朱清時的態(tài)度說到底就是讓市場決定南方科大的成敗,這種自信乃是對改革精神的深刻理解。他非常明白,教育部是否批準招生、是否頒發(fā)文憑學位其實并不重要,南方科大能否成功只有市場說了算。
    然而,教育部為什么沒有給南方科大“招生許可證”?其中或許有不少程序的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教育部乃至決策層至少對高教改革是支持的。我們知道,幾乎一切體制性改革都從“違法”開始,20多年前,投機倒把仍然是一項重要罪名,小崗村的“分田到戶”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今天,我們再看這樣一部改革史,似乎一切水到渠成,實際上當初那些改革過程中,有多少先驅(qū)成為改革的犧牲品?改革共識必須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社會共同認可,上世紀80年代末,已經(jīng)經(jīng)過十年的改革,誰都知道中國發(fā)展得益于市場經(jīng)濟,可是,就是“市場經(jīng)濟”這四個字也要到1992年以后才真正獲得完全的合法性。所以,與經(jīng)濟改革的荊棘路相比,包括高教改革在內(nèi)的各種改革顯然也面臨著無數(shù)困難。
    靠太多行政力量保駕護航的改革本身反而難以成功。政府給它支持固然好,但如果沒有也不要緊,只要不給它阻力就已足夠。讓南方科大先接受市場考驗吧,我們不要給它定位過高,不要給它過多呵護,讓它更“草根”一點,讓它接受市場的風雨,接受社會的淬煉,真正殺出一條改革血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