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高考狀元為何熱衷上港大?

字號:

從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香港的大學陸續(xù)對內地學生開放招生,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高中畢業(yè)后,就到香港讀大學。事實上,今年香港大學內地招生堪稱“收獲豐碩”。今天三峽在線看到新的新聞報道: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有關人士昨晚透露,截至目前,據介紹,已被港大錄取的11名高考頭名,包括北京3名文科頭名、上海2名文理頭名、湖南2名文理頭名,另外還有來自廣東、安徽、云南、西藏等地各1名高考頭名。港大已收到這些頭名發(fā)回的錄取通知書回執(zhí)。相比去年人數增加近一倍。
    其實,近幾年的這個時候,有關狀元放棄北大、清華而選擇港大的新聞都會出現。只不過,今年非常巧合的是,三名女生同時成為了高考文科狀元,同時又都放棄了北大而選擇了港大。這樣的巧合增加了這個話題的趣味性與關注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今天的部分狀元放棄北大、清華而選擇港大?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三峽在線結合自己的一些經歷與感受,與大家一起來探究一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先后實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北大清華綜合實力大大提升,遠遠于其他高校。因此北大清華綜合優(yōu)勢凸顯,中國的狀元之爭進入“北清時代”。據相關資料顯示:僅1998~2004年,北大和清華錄取狀元比例高達93%以上。
    但是,從2005年起,香港高校逐步納入內地統(tǒng)一招生計劃,并以高額獎學金、與國際高度接軌的辦學體制和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等為籌碼,向北大清華的“霸主地位”發(fā)起挑戰(zhàn),僅2006和2007年香港高校就招收近30名高考狀元,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招收狀元比例也隨之下降至78%,可以說香港高校進入加速了“北清時代”的終結,北大、清華和港校攜手進入狀元“三國爭霸”賽。尤其是近幾年,三峽在線感覺到港大的風頭很勁。三峽在線幾個朋友的小孩都選擇了香港那邊的大學,只不過他們不是狀元,選擇的也未必就是香港大學,但都是香港那邊的幾所大學。
    每個學生有自主選擇到港澳或國外優(yōu)秀大學學習的權利。以三峽在線的了解,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一般會考慮六個因素:高校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高校所在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達程度、高校開設專業(yè)的熱門程度、國家的重視和支持力度、招生錄取政策、高校的獎勵政策。這其中,三峽在線個人認為,高額獎學金、與國際高度接軌的辦學體制和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等應該是很多狀元青睞港大的三個重要籌碼。
    有關獎學金的事情。三峽在線去年底看到新聞報道:2010年,北大新生獎學金的一、二、三等獎獎金金額分別為每人5萬元、2.5萬元和1萬元。但相比于港大提供的45萬港元的高獎學金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很顯然,如果其它幾個指標同等的情況下,高額獎學金就自然成為了他們取勝的法寶。尤其是對于那些高考狀元來說,誰不希望又享受好的教育的同時,又能獲得高額的獎學金呢?
    其次,就是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與其國際化程度應該是對這些狀元們有吸引力的地方。誰都明白,在保證獲得更好教育的前提下,多在不同的階段更新環(huán)境,接觸不同的思維模式,社會和文化差異,實際上比課堂教學更為重要。有時候,學習需要外部沖擊,需要多元化吸收。在這樣一種開放的環(huán)境下,其大學的必然會有其與之相應的教育體制。
    當然,話又說回來,在三峽在線看來,無論選擇哪一所大學,能否成才關鍵取決于自身的努力。我們經??梢钥吹接械母呖紶钤M入之后,終也是銷聲匿跡、折戟沉沙的報道。與此同時,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有很多優(yōu)秀的成功人士并非出自于。
    ——以上摘自三峽在線博客
    點評:其實也有大量香港的學生來內地讀書,其中不乏優(yōu)秀學生,所以這個事情呢未必要說成一種趨勢,也許有更多重的原因,也許非常簡單。再者說,什么學校都上不了的人大有人在,關心一下弱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