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主義教學理論模板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認知主義教學理論篇一
     頓悟一完形說是由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誕生于1912年,苛勒、考夫卡、韋特默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l913~l917年,苛勒在德國對黑猩猩學習和解決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由此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實現(xiàn)的,以此與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相對抗。
     (1)學習是通過頓悟實現(xiàn)的苛勒認為,學習是一個頓悟的過程,是個體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而不
     是嘗試錯誤的過程。頓悟往往跟隨在一個階段的嘗試與錯誤之后發(fā)生,但這種行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樣,而更相似于一種“行為假設”的程序。動物在試驗了這些假設以后,便會拋棄它們,它往往是頓悟的前奏。所謂頓悟,就是動物突然覺察到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動物領會到自己的動作該怎樣進行,領會到自己的動作和情境,特別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系。動物只有在清楚地認識到整個問題情境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時,頓悟才可能發(fā)生。
     該學說強調學習在于構造一種完形,認為人心對環(huán)境提供著一種組織或完形作用,而這種完形和組織作用就是學習。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有機體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形”就出現(xiàn)了“缺口”、“缺陷”,隨之就會有一種度過這種缺口、彌補缺陷從而完結圖形的趨向,即組織或構造新的完形,這種活動就是學習。
     對于刺激與反應或環(huán)境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格式塔與聯(lián)結主義或行為主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格式塔認為他們的關系是間接的,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其公式是一個三項式,即s—o—r;而后者的理解是直接的,不存在意識的中介作用,其公式是一個二項式,即s—r。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
     優(yōu)點:作為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先驅的格式塔心理學,是在批判構造主義、行為主義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把研究對象確定為知覺思維的心理現(xiàn)象。其主張研究意識,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為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學的來源。
     缺點:企圖用動物來完全解說人類的學習,否認嘗試錯誤的學習形式,夸大了動物的意義。
     托爾曼是美國心理學家。他對各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以博采眾家之長而著稱。他既欣賞聯(lián)結派的客觀性和測量行為方法的簡便,又受到格式塔整體學習觀的影響。他的學習理論有很多名稱,如符號學習說、學習目的說、潛伏學習說、期待學習說。托爾曼對s—r聯(lián)結說的解釋不滿,他認為學習的結果不是s與r的直接聯(lián)結,主張把s—r公式改為s—o—r公式。在后一公式中,()代表有機體的內部變化。
     (1)一切學習都是有目的的活動托爾曼認為,學習是有目的的,是趨向于目標,受目標指導的。學習產生于有目的的活動中,盡管刺
     激可以引起反應的發(fā)生,但學習者對刺激的主觀認識指導著試誤反應的進行。托爾曼認為,學習就是期待的獲得,學習者有一種期待的內在狀態(tài),推動學習對達到目的的環(huán)境條件產生認知。有機體的行為都在于達到某個目的,并在于學會達到目的的手段。
     托爾曼認為,有機體的學習不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認知性。因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境和條件,它必須對這些情境和條件因素進行認知,才能學會達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達到學習的目的。
     托爾曼用“符號”來代表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認知,并且認為,學習者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學習的'是能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形成一定的“認知地圖”,這才是學習的實質。托爾曼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認知概念,直接來自格式塔學派的完形說,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積極成果,認為行為表現(xiàn)為整體的行為,這種有目的的整體性的行為是學習認知的結果。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一發(fā)現(xiàn)說。
     認知結構是指一種反映事物之間穩(wěn)定聯(lián)系或關系的內部認識系統(tǒng),或者說,是某一學習者的觀念的全部內容與組織。
     布魯納認為,人是主動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的,是主動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的。也就是說,人是積極主動地選擇知識的,是記住知識和改造知識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布魯納認為,學習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樣,個人的學習都是通過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去積極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三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過程,這三種過程是: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評價。這三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新認知結構的過程。新知識可能是以前知識的精練,也可能與原有知識相違背。知識的轉化就是超越給定的信息,運用各種方法將它們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合新任務,并獲得更多的知識。評價是對知識轉化的一種檢查,通常包含對知識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終目的都是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
     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布魯納非常重視課程的設置和教材建設,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一種具有層次的結構,這種具有層次結構性的知識可以通過一個人發(fā)展的編碼體系或結構體系(認知結構)而表現(xiàn)出來。人腦的認知結構與教材的基本結構相結合會產生強大的學習效益,在教學當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最好的編碼系統(tǒng),以保證這些學習材料具有最大的概括性,使學生具有一種最佳的知識結構。而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