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借鑒】
牽掛
“同學們——請跟我念‘牽——掛’?!?BR> “牽——掛”……
女教師動聽的嗓音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在悠悠山溝里回蕩。她理了理前額的頭發(fā),微笑著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啊疇繏臁褪欠判牟幌碌囊馑肌奈煌瑢W能用‘牽掛’造個句子?”話音剛落,“唰!”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二狗,你來說。”她笑著對班上淘氣一個孩子說?!袄蠋熁厝ヌ接H時,我們牽掛。”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們的眼里都噙著淚花。
幾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著他們老師的身影漸漸遠去。他們沒有哭鬧,因為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五位老師也是從這條路回家探親,只是再也沒有回來了。
他們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師們熬不住。
她心里明白,當初真的沒有打算回來,因為她牽掛著年邁的父母,牽掛著心愛的男友,也牽掛著寧靜悠閑的現(xiàn)代生活,可當她回到了省城,走在都市喧囂的大街上時,她才懂了自己更牽掛的是什么。
她牽掛山里孩子的善良與真誠。記得她剛進學校的那天中午,因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會來,學校的老校長(也是除她之外的老師)沒有替她準備午飯。孩子們每人從自帶的午飯中分出一半送給她。不一會兒,她的手里塞滿了,她望著半只半只的饅頭、烙餅,那份激動和喜悅,決不遜色那站在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頒獎臺上領獎的感覺。
她牽掛需要她的山村。當初被分配到這個山村小學時,負責人對她說,這只是見習,見習期一滿,隨時可以調回。盡管如此,當她到達那個破舊的學校時,還是著實吃了一驚,泥坯堆成的兩間土房子,一間是教室,一間是老師辦公室兼宿舍。她幾乎是抱著“了解鄉(xiāng)村”、“感覺生活”的態(tài)度留下來的。然而,在這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對村里人來說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沒文化,但他們都知道娃兒們只有學好知識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可是沒有老師是他們大的遺憾和無奈。為了感激老師,他們會時不時帶著自家種的玉米、山芋來看望給他們帶來希望的老師,盡管這些她從不會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牽掛和牽掛著她的孩子們中間。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示意那位同學坐下?!皠偛?,二狗把‘牽掛’作動詞造了個句子,造得很好,老師就再用‘牽掛’作名詞造句。”
她頓了頓說:“同學們,你們,永遠都是老師的牽掛?!?BR> 本文謀篇布局異常精彩!
敘寫的情節(jié)僅僅是一個非常非常簡短的師生上課片斷,具體地說,只不過是一位學生和一位老師課堂上先后各造了一個句子而已——此為一奇,情節(jié)簡單之奇。
作者對如此簡單的過程卻是別具匠心地分成兩部分文字去完成——此為二奇,寫法謀篇之奇。
先只寫學生造了一個句子產(chǎn)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頓時憑空掉下一個懸念,讓讀者難以理會——此為三奇,頓生懸念之奇。
情節(jié)暫停,筆頭轉向,將有解疑作用的背景往事用插敘來交待,插敘的文字遠遠超過寫當前情節(jié)的文字,但絲毫不覺得繁冗,一是因為是插敘,避免了行文的平鋪直敘,二是在懸念下的插敘,又產(chǎn)生了讀者迫切要讀下去的吸引力——此為四奇,插敘之奇。
當背景往事鋪墊寫足了,用“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師生上課的當前情節(jié)——此為五奇,過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經(jīng)濟的筆墨寫老師造了一個句子,便讓情節(jié)抵達高潮,且讓文章于高潮處戛然而止,余音繞梁之效、側面點題之功,便異常突出地表現(xiàn)了出來——此為六奇,高潮結尾之奇。
“牽掛”題目,既是線索,也是文眼,開篇以“牽掛”為動詞讓學生造句,緊扣題目,結尾老師以“牽掛”為名詞造句,呼應開頭——此為七奇,點題扣題行文之奇。
……
文字洗練,鏡頭集中,情節(jié)誘人,扣題緊密,過渡自然,照應完美……幾多細膩,幾多曲折,幾多機智,幾多靈動!
議論文
議論文,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緒論、本論、結論的規(guī)范常式,但也有所謂“議論性散文”或“雜文”等寫法的變式。
【例文借鑒】
絕望之處孕育的新生
高檔的裙子被一個小小的煙頭燒出了一個窟窿,看著完美作品轉眼成空的你如何是好呢?或許你會咒罵那承擔了千古罪名的煙頭毀了你藝術的高峰,或許你會終日想著如何把它復原到起初無瑕的完美而再無新作誕生……可是他卻不一樣,誰說這窟窿不是上帝仁慈的扶持?復制幾個,飾以金邊,一條“金邊鳳尾裙”把這裁縫推上了更高的云端。
世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正如《無望井》一書里讓我感觸深的一句話:“在深的絕望中,你會看到美麗的希望的星空?!苯^望與希望本來就只差一線,以勇氣掙開絕望的束縛,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一個人總能創(chuàng)造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跡。
敵軍的第五次圍剿終于沖破了我軍戰(zhàn)士們死守的防線,人民的軍隊陷入了大的危機中,這是令人絕望的黑暗。可是深知歷史發(fā)展的我們都清楚,正是這次危機促成紅軍壯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在陜甘寧地區(qū)憑著地形的優(yōu)勢從此站穩(wěn)了腳跟。更不用說,后來還在那里團結了西北人民強大的力量,成立了敵后根據(jù)地,給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擊。如此看來,這一危機不也是讓黨的軍隊真正扎根于廣大農(nóng)民群眾的轉機嗎?
絕望的危機總能激發(fā)人深尖銳的智慧,而往往正是逼近中壓力下迸發(fā)的思考照亮了漆黑一片的夜空。
我很佩服中國人民“置諸死地而后生”的見識與睿智,正如小說中虛竹的那一步棋,失了一大片疆土的同時卻換得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人是應該有點放手的胸襟,為什么非要保住大手大腳的占地呢?為什么非要死守原來的絕妙呢?死守的結果可能是連原有的高度也不能保證,但敢于嘗試新的路向卻可能給予你更意想不到的“洞天之所”啊!又想起那孔明聞名于世的“空城計”,原有的勢單力薄是絕望,但這智者并沒有因此放棄,帶著對司馬懿的了解與放手一搏的信心,他大開城門,焚香彈琴,以出人意料的計謀贏得了漂亮的勝利。
掙開絕望吧,你就能看到希望的新光!
這篇文章沒有嚴格按照議論文“三段論”式結構來說理,用了不妨稱為“議論散文”或“雜文”的手法,但思路仍然清晰,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絕望之處孕育的新生”為題,把握住裁縫在壞事出現(xiàn)后擺脫不利的局面,變廢為寶這一材料重點,審題準確;文中組織多個材料,均扣住人們在絕望處如何通過主觀努力,巧妙地化腐朽為神奇這一題意,論述語言自然流暢,語句使用準確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后半顯得較倉促,但仍是一篇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