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鹽城高考二模作文范文:“生活的境界”

字號:

【作文導(dǎo)寫】
    “生活”指為生存發(fā)展而進行各種活動,“境界”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呈現(xiàn)出的情況。"生活的境界"這個作文題的重點是寫我們對人生狀態(tài)和生存目的的思考,展示各類人生活的現(xiàn)狀,并對之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感悟,描繪你想達到的或已經(jīng)達到的生活狀態(tài),也可以表達對理想生活狀況的向往。
    生活的境界有:寬容,回報,幽默,簡單,平淡,自由等,善是生活中高的境界,但恩格斯說過“有所作為是人一生中追求的高境界”。有時,豁達是一份難得的境界,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學(xué)會平和,學(xué)會知足,學(xué)會放下,不為萬物所累,才能充分享受這份身心與靈魂的自由。儒家則主張生活的境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如果把禪宗大師提出的三重境界化入凡塵,即為“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看什么就是什么”“年齡漸長,復(fù)雜疑惑,看什么不是什么”“茅塞頓開,返璞歸真,看什么又是什么”。清代學(xué)者王國維就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的三種境界,哲學(xué)家馮友蘭也曾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人生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境界。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面對同一種生活,不同的人所能達到的境界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達到的境界也不盡相同。而不同境界中的人,思想感悟是各異的。
    決定境界的是心態(tài),換種心態(tài)去面對,也許將是另一種風(fēng)景,另外一種境界。
    從構(gòu)思來看,兩種較為穩(wěn)妥的方法是:橫比和縱比。因為孤立、靜止地說某人、某物、某事有境界,總給人以“貼標簽”的感覺,而橫比則可以讓他人、他物、他事來襯托出“境界”,縱比則可以在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展露出“境界”的提升歷程,兩種寫法各有其妙處,但異曲同工。如果你能將上述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文章也就能“境界”全出了。
    【優(yōu)秀作文】
    記敘類
    生活的境界
    當收音機里播出《光輝歲月》時,當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那篇感動世界的《我有一個夢想》時,我曬太陽時懶洋洋的心境突然被觸動了一下。看著這篇演說詞,我的思緒飄到了近半個世紀前的那個度……遙想著那個感動黑人、黃人和白人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個靈魂在升騰……
    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國較安寧的北部,盡管在那里黑人也不可能有同白人一樣的權(quán)利,但他生活得似乎還不錯,他還可以上大學(xué),甚至能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本來他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愜意,但為了黑人明天的希望,他毅然離家去了南方……
    這時,我喝了一口茶。茶剛泡好,沒什么味道,但我仿佛已感受到了那液體里的渾厚的力量。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我已看到了一個靈魂在慢慢升騰。放下茶杯,我繼續(xù)思索著……
    在南方的日子既痛苦又充實。他做了牧師,然而他的使命不僅是“將世人引向天堂”,他還要拯救黑人,拯救這個國度。為了給黑人爭取平等權(quán)利,他奮斗著,努力著,終于在那場轟動全美的“公交車事件”中成了黑人的領(lǐng)袖。接下來的斗爭更加艱苦,他次被捕,又次地抗爭……
    深吸一口氣,呷了一口茶,茶已泡開,有點苦,可茶氣已浸潤到我的心靈。我的腦海里再次浮現(xiàn)出那個靈魂,但更圣潔,更偉大……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日子,他們在馬丁·路德·金的領(lǐng)導(dǎo)下向華盛頓“自由進軍”。在莊嚴的林肯紀念堂前,他發(fā)表了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他們勝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將到來……茶似乎越來越濃,顏色也越來越深……我終于有些欣喜起來,為那些可敬的人們。
    可是當我吸了一口茶氣,顫抖著把茶杯放回時,落空了,只聽“砰”的一聲,茶杯碎了。下意識地看著那一頁的末端,馬丁·路德·金被刺!我驚住了,以為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但當我準備收拾碎片時,一陣風(fēng)吹過,下一頁——黑人勝利了!
    杯碎,人亡,但風(fēng)吹過,滿屋茶香。馬丁·路德·金之死,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遺憾,可他的靈魂常在,精神永存,他已達到了人生的高境界——為黑人而生,又為黑人而死。他是黑人民權(quán)運動的領(lǐng)袖,更是人類精神的領(lǐng)袖……
    “I have a dream……”我雙眼噙滿淚水,喃喃地念著,我的心也隨著那一縷茶香去朝覲這位人類精神的領(lǐng)袖,讓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再提升……
    【評析】
    本文中的“茶”是作者著意營造的一個意象,它在文中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推進情節(jié)。伴隨著“茶”的“淡——濃——杯碎——茶香四溢”,馬丁·路德·金的“投身——抗爭——獻身——精神永存”的思想境界的升華歷程也漸次展開,明暗兩條線索,交相輝映,妙合無痕。二是化虛為實。作者在對馬丁·路德·金思想歷程的敘述中,胸中始終涌動著一脈情感的真氣,但作者并沒有直白地把它噴發(fā)出來,而是將它融進了對茶的細膩描繪之中,品茶即品人,茶之味即作者之情,這就將抽象的情感化為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含蓄雋永,回味綿長。(姜有榮)
    議論類
    生活的境界
    伴隨著《天龍八部》入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語文讀本(必修),金庸先生的武俠劇在國人中再掀狂瀾。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何以能幾十年長盛不衰?我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在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地鍛造自我,超越自我,終使自己的作品臻至“凌絕頂”的境界。
    境界第一重:大俠郭靖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殺富濟貧、除暴安良。梁羽生曾言,武俠小說可以無武,但不可無俠。金庸先生在他的早期作品《射雕英雄傳》中便塑造了這樣一位為國為民的大俠——郭靖。郭靖雖然在生活方面對黃蓉言聽計從,但在國家大義方面卻絕不含糊,助守襄陽十年,終成“俠之大者”。他作為金庸先生筆下第一位真正的大俠,的確做到了“獨木柱長天,正氣沖霄漢”。這也是當時武俠小說的固定模式:大俠必定正義凜然,光彩照人。小說在鋪展到第二次華山論劍后,留給我們讀者的是帶著神的光環(huán)的郭靖和他的鐵血丹心。
    境界第二重:苦瓜狄云
    武俠小說之所以被稱為成人的童話,是因為它充溢著天馬行空的想象、浪跡江湖的飄逸和懲惡揚善的快感。但它的現(xiàn)實意義究竟何在呢?于是金庸先生按下云頭,將目光投向了社會的陰暗面,開始直面淋漓的鮮血。在金庸先生的中期作品《連城訣》中,他便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個陰云籠罩、人人因貪欲無所不用其極的江湖。在這個世界中,獨存的一個老實人便是狄云。狄云不是俠,而是一個大苦瓜,他在這個充斥著江湖險惡的世界中吃盡了苦頭。誠然,大俠可以用絕世武功鏟平世間不平之事,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像狄云那樣在困境中苦苦掙扎。至此金庸小說已經(jīng)露出與別人不同的特質(zhì),從而在眾多新武俠小說中卓然獨立。
    境界第三重:小人韋小寶
    這是金庸先生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人物。如同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終結(jié)了騎士小說一樣,《鹿鼎記》通過一個與大俠相對立的小人物韋小寶,嘲諷了武俠小說中披著炫目外衣的大俠?,F(xiàn)實中如大俠一樣快意恩仇是不可能的,人們更多時候只能渴求一個基本的人生底線——生存,也正緣于此,有人甚至認為韋小寶的形象將比阿Q在文學(xué)更加璀璨奪目。韋小寶這一形象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文化人格十分值得研究,只是在武俠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還很難對此有更深層面的開掘。但無論人們認同與否,“鹿鼎公”這一封號將會長久地嘲笑著大俠,警示著小人。
    至此,金庸先生功德圓滿,“金盆洗手”。他給世人留下的是中國通俗文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文學(xué)苑地上的一朵奇葩——金庸武俠小說。
    從大俠到無俠再到反俠,金庸經(jīng)歷著思想境界的不斷嬗變,而他的作品也在這一嬗變中臻至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或許就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評析】
    本文的機智體現(xiàn)于“三點一線”的構(gòu)思。金庸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洋洋十四部,逐一論來,談何容易?作者在巡天鳥瞰后,把金庸的作品切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大板塊,并從中遴選出具代表性的三部;更為機智的是,作者又進一步將目光聚焦于郭靖、狄云、韋小寶三個人物身上。從“十四部”到“三部”再到“三人”,“化繁為簡、化大為小”的構(gòu)思使文章的筆力高度收縮。如果說“選點”顯示出作者構(gòu)思的睿智的話,那么“穿線”更顯示出作者構(gòu)思的功力。作者在對三個人物的悉心解讀后,從中探究出了金庸武俠思想“大俠——無俠——反俠”的嬗變軌跡和武俠作品“武林神壇——現(xiàn)實世界——社會底層”的皈依歷程。這條內(nèi)在的思想紅線“一線串珠”,將“三點”緊緊地綰系到了一起。返璞歸真為“武”之至境,亦乃“文”之至境,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正是沿著這條“皈依”之路臻至世人無法企及的境界,從而也將本文的主旨推向了一個峭拔的高度。(姜有榮)
    生活的境界
    人生活在世間,總要承受三種不同的狀態(tài),即經(jīng)歷初的“忍受”,然后是“接受”,后達到“享受”的階段。但是,這三個不同的狀態(tài)考驗著人們的毅力,也見證著人們對于生活的不同感受,當然也目睹了不同的人生狀況。
    首先走進“忍受”,感受這個階段的不平凡。它不僅僅是經(jīng)歷生活的磨難,承受困苦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一種責(zé)任,一種“臥薪嘗膽”的品質(zhì)。比如學(xué)生學(xué)習(xí)、讀書,初就要忍受讀書的磨礪,砥礪自我的意志,不能因為自我的喜惡而改變了讀書的方式,甚至放棄讀書。讀書對于個人來說,是提高自我素養(yǎng),迎接明天拼搏的籌碼。沒有今天的苦讀,就不會換的明天的輝煌前程。因此,就必須忍受一切世間浮躁,擯棄生活的誘惑,懷揣一份虔誠,走進讀書世界。就好像當年“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只有能夠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考驗,方能進入“忍受”境界,才能為未來的提升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其次聆聽一下“接受”的聲音。“接受”是表明自我由原來的無奈、無助,開始能夠接受對方,這是雙方互相體驗的結(jié)果。打個比方,剛結(jié)婚的夫妻,從面相和接觸來看,雙反存在差距,只能忍受著對方,漫漫地在雙方相互責(zé)任的促使下,也在感受著彼此帶來的快樂,主見能夠接受對方。還是說一下學(xué)習(xí)與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地為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并且不斷地體驗到期中的樂趣,也就逐步的接受書籍的魅力。接受的過程是學(xué)習(xí)的提升階段,也是由“忍受”到“接受”的分水嶺。達到這個階段,意味著學(xué)習(xí)不再是一種折磨,反而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因此,在這個樂趣的引領(lǐng)下,接受了這個讓自己曾經(jīng)困惑的課程。
    后達到“享受”階段,這里你將聽到優(yōu)美的華章,可以盡情釋懷自己的感悟。關(guān)系已經(jīng)達到如膠似漆,甚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書學(xué)習(xí)如沐春風(fēng),每天徜徉于書海,吮吸甘飴。這是讀書學(xué)習(xí)的高境界,也是生活的高境界。無需嬌柔作姿,更不需把攬書籍以示路人,有讀有字之書到讀無字之書,縱覽世事皆文章。這就是“享受”的味道,是人們追求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