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作文預(yù)測十大主題:接力傳統(tǒng)經(jīng)典格言

字號:

接力傳統(tǒng):經(jīng)典格言
    1.愛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陸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立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論語·秦伯》
    志不強(qiáng)者智不達(dá)。
    ——《墨子·修身》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
    ——諸葛亮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諸葛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jìn)。
    ——張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3.守節(jié)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
    ——桓寬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
    4.誠信
    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論語·學(xué)而》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xué)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小信誠則大信立。
    ——韓非子
    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頤
    5.自強(qiáng)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周易》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老子》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能勝強(qiáng)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dāng)自強(qiáng)。
    ——李咸用
    6.改過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wèi)靈公》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陸九淵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守仁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增廣賢文》
    7.仁愛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
    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8.孝道
    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學(xué)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jīng)·天子》
    孝在于質(zhì)實(shí),不在于飾貌。
    ——桓寬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父不慈則子不孝。
    ——顏之推
    9.寬容
    有忍,其乃有濟(jì);有容,德乃大。
    ──《尚書·周書·君陳》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
    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
    ──曹植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程頤
    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jì)。
    ──《宋朝事實(shí)類苑·祖宗圣訓(xùn)》
    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
    ──李贄
    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吳承恩
    10.勤儉
    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儉節(jié)則昌,*佚則亡。
    ——《墨子·辭過》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
    11.廉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
    ——賈誼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劉向
    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
    ——石成金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
    12.重義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
    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孟子·盡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君子義以為質(zhì),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