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司法考試《合同法》經(jīng)典筆記第二章第四節(jié)

字號:

第四節(jié) 締約過失責任 fault liability in conclusion contract
    一、概念和法律特征concept and character
    締約過失責任又稱先契約責任,是一種合同成立前的責任,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誠信原則所應當負的義務,導致對方信賴利益損失而應當承擔的民責。即因一方當事人過錯,導致合同不成立,使對方當事人遭受損失,有過錯一方當事人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作為獨立的民事制度,其存在有以下深層次的原因:交易是一個過程,起初是雙方當事人開始接觸,而后是相互洽談,最后的結果成交或不成交。法律保護交易,應當是對整個過程加以全面規(guī)制。對合同的保護,是通過賦予合同關系并配置違約責任的途徑達到的,對接觸磋商的保護,是經(jīng)過對并不存在主給給付義務的當事人雙方賦予法定債權債務關系并配置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達到的。耶林1861年首次提出闡述該理論:法律所保護的,并非僅是業(yè)已存在的合同關系,正在發(fā)生中的合同關系也應包括在內。否則,合同交易將暴露在外,不受保護,締約一方當事人不免成為他人疏忽或不注意的犧牲品!當事人因自己的過失致合同不成立者對信其合同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與此項信賴而產生的損害。
    1、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中產生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發(fā)生是以合同沒有有效成立為前提,而違約責任則以合同合法有效為前提。因此,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是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根本界限。值得注意的是,已成立但構成無效或者被撤銷的合同,是否適用締約過答責任。根據(jù)42條規(guī)定不包括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責任。因為,《合同法》對合同無效和被撤銷合同作出專門的規(guī)定。當然,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效力瑕疵都產生于訂立合同過程中,其責任歸于締約過失責任是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的。如果將這些情況也作為締約過失責任,那么就不能說規(guī)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僅僅是《合同法》。這就涉及到如何界定締約過失責任。我們可以引申出狹義的締約過失責任和廣義的締約過失責任。前者僅指是合同不成立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后者除此之外還包括合同無效能及被撤銷的民事責任。我們指狹義上的締約過失。
    2、締約過失責任是因過失導致合同未成立的損害賠償責任
    當事人在談判簽約過程中,因為過失致使合同未能成立,對方有正當理由相信合同能夠成立,而為簽約或者準備履約等支出了費用,受到了損失,所產生損害賠償責任就是締約過失。
    3、締約過失責任的存在基礎是誠實信用原則
    42條的規(guī)定說明誠實信用原則是締約過失責任存在的基礎,締約過失責任源于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背,在判斷是否構成締約過失責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4、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損害賠償責任
    賠償范圍限于因信賴合同成立所遭受的損失,其目的是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財產狀況。42條對賠償額沒有限制,需要在執(zhí)法時進行探索。一般說來,信賴利益賠償不得高于合同有效時可以得到的利益。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conditions of fault liability in conclusion contract
    1、締約一方違反先契約義務。先契約義務,是自締約人雙方為簽定合同而互相接觸磋商開始產生的注意義務,而非合同有效成立而產生的給付義務。這種義務包括互相協(xié)助、互相照顧、互相保護、互相通知、誠實信用等義務。如顧客進入商店購買商品時,應認為顧客與商家已經(jīng)進入締約關系,商家應保護顧客在店內行走與乘坐電梯時的安全;締約過程中負有告知對方必要信息的義務,如告知談判時間或地點的變動,以免浪費交通費用。由于合同的訂立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兩個沒有任何特殊關系的民事主體變成兩個具有特殊關系的合同主體,需要一個逐步接觸和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隨接觸,信用關系增強,合同成立前的一些義務產生。實際上,先契約義務實際上是對當事人之間信用的一種保護。從一定意義上講,現(xiàn)代社會是一種信用的社會。信用的存在與加強是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基礎。貨幣是國家對人民的信用,銀行與股票是企業(yè)對百姓的信用,婚姻與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信用,各善意當事人可能會基于這樣的信用關系而向對方付出自己的一些信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尚未成立,雙言之間還沒有具有約束力的強制關系存在,因此,善意的當事人向對方付出的信用完全靠對方的信用來維持。先合同義務是隨締約雙言接觸而逐漸產生發(fā)展的。信用由弱漸強,開始時信用度較低。如一開始就付出自己的信用,違反一般交易所應有的注意(保護自己),這時損失自負。因要約生效前,雙方只是一般人之間信用,談不上締約雙方之間信用,因此,也談不上對該信用的違反。所以,先契約義務自要約生效開始產生,該義務是依法產生的,屬于法定義務。
    2、違反先契約義務有過錯。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責任方主觀上具有違法性,其在欺詐、隱瞞等脅迫心理狀態(tài)下所為的行為違反了先契約義務。盡管42條沒有強調締約過失責任是過失(過錯)責任,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重大區(qū)別是其采取過失責任,而違約是一種無過錯責任。之所以要強調締約過失責任的過失歸責,是因為如對其近失歸責無嚴格要求,而讓進行簽約談判的當事人承擔無過失責任,必然會動搖合同法契約自由原則的根本基礎的根本基礎和損害其根本價值。
    3、對方當事人受有損失。這種損失的性質是信賴利益的損失,非履行利益的損失。信賴利益,又稱為消極利益或消極的契約利益。對信賴利益賠償?shù)慕Y果,是使當事人恢復到未曾有合同磋商之前的狀態(tài)。而對履行利益賠償?shù)慕Y果,是使當事人達到合同完全履行時的狀態(tài)。對信賴利益的損失的范圍,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應該包括直接損失(締約費用、準備履行支出費用)和間接損失(喪失與第三人另行定立合同產生的損失)。
    4、違反先契約義務與該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形式 four situations
    締約過失責任若廣泛適用會損害契約原則的基本價值,適用廣,會使當事人動輒得咎。所以《合同法》42、43 規(guī)定了4種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情形: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如甲答應可以將某物賣與乙,乙來洽談之前售出,但未及時通知乙,乙差旅費、誤工損失等。
    3、泄露或不正當使用訂約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反不正當競爭法》有規(guī)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11月23日《關于禁止侵犯商業(yè)秘密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
    4、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