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違約責任
第一節(jié) 違約責任概述
一、概念和法律特征
違約責任,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
違約責任制度作為保障債權實現(xiàn)及債務履行的重要措施,它與合同債務有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責任是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是債務不履行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只有在債務合法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發(fā)生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如果債務關系本身不存在或被宣告無效、被撤銷,則一般不發(fā)生違約責任問題。另一方面,違約責任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表現(xiàn)。
違約責任較之于其他責任,具有如下特點:
1、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違法行為而依照民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規(guī)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2、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產(chǎn)生的責任。這是違約責任不同于其他民事責任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盡管違約責任有明顯的強制性特點,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即當事人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對一方的違約責任作出事先的安排。具體表現(xiàn)在,當事人可事先約定違約金的數(shù)額幅度,可以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甚至確定具體數(shù)額,同時可以設定免責條款限制和免除在將來可能發(fā)生的責任。
4、違約責任具有制裁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的補償性,是指違約責任旨在彌補或補償因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
二、歸責原則
(一)歸責原則的概念
民事責任的認定必須依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歸責原則乃是歸規(guī)則,它是確定行為人民事責任的根據(jù)和標準,也是貫穿于整個 民蔌責任制度并對責任規(guī)范起著統(tǒng)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是指確定違約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的法律原則,歸責原則的確定,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過錯乃是違約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即使各種違約責任形式要求有各自不同責任構成要件,也均以過錯作為共同的構成要件。而根據(jù)嚴格責任,過錯盡管不是在歸責中絕對不能考慮的因素,但嚴格責任并不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
2、歸責原則決定著舉證責任的內容。在合同法中,為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減輕其過錯舉證負擔,一般采取了過錯推定的方式,即要求非違約方僅就違約方構成違約的事實舉證,至于違約方是否具有過錯,則由違約方反證證明。
3、歸責原則決定著免責事由。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違約方是否應承擔責任,取決于一定的免責事由的存在。免責事由是確定違約方是否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它主要是指不可抗力。在特殊情況下,意外事故(如債務人生病等)也要導致債務人的實際履行責任的免除。然而,根據(jù)嚴格責任原則,意外事故一般不能成為免責事由。
4、歸責原則決定著損害賠償?shù)姆秶?。歸責原則是指導各種責任形式和構成要件的基本規(guī)則,而損害賠償原則旨在解決責任確定后的損害賠償?shù)囊罁?jù)。賠償原則以損害事實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jù)。然而,由于賠償原則也要受歸責原則的制約,因此不同的歸責原則在具體適用中,也可能會對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在合同當事人雙方均有過的情況下,可根據(jù)雙方的過錯程度來決定損害賠償?shù)姆秶?。而根?jù)嚴格責任原則,在確定責任范圍時原則上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雙方的過錯程度等因素。
(二)《合同法》對歸責原則的規(guī)定
107條。采嚴格責任原則。
三、承擔條件(構成要件)
按照無過錯歸責原則,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可以分為兩種情況:A、違約尚未造成實際損失的,責任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違約行為”;責任的形式以償付違約金為主(前提是當事人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同時也包括強制實際履行、退貨、更換等。B、違約已經(jīng)造成實際損失的,責任的構成要件除了前述違約行為之外,還要增加“損害事實”及“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兩個要件,責任形式則可以是合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所有責任形式,主要是損害賠償。
(一)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我國法律通常使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概念來表述違約行為的概念。違約行為也常被稱為不履行合同債務的行為。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對違約分為兩種形態(tài),即不改造和不適當履行。
(二)損害后果
1、損害本身有廣義還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包括對各種權利和利益的侵犯所造成的后果。包括人身傷亡、精神損害。從狹義上理解,損害僅指財產(chǎn)損失。就違約損害賠償來說,因其僅限于財產(chǎn)損失,不包括非財產(chǎn)損失。就違約損害賠償來說,因其僅限于財產(chǎn)損失,不包括非財產(chǎn)損害。我們就是從狹義上談?chuàng)p害的。
2、損害特點:
A、損害是實際發(fā)生的損害。對于尚未發(fā)生的損害,不能賠償;
B、損害是可以確定的。首先要求損害能夠通過金錢加以計算,其次損害確定還意味著它是債權人能夠通過舉證加以確定的,這尤其體現(xiàn)在可得利益的損害方面。
3、損害分類。
A、直接損失,即實存的財產(chǎn)利益的減損。比如買賣合同中,賣方依約交付貨物,而買方卻違約未支付價款,賣方付出的貨物即直接損失。直接損失的裨是本來不應該減損的財產(chǎn)發(fā)生了減損;
B、間接損失,是指未來可以得到的利益的喪失,這種損失并不是實際存在的財產(chǎn)損失,而是未來可以得到的但因違約行為而沒有得到的利益。這種未來的利益具有取得的可能性,它不是抽象的、假設的,而可以直接轉化為實在的財產(chǎn)利益。
(三)違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在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實行嚴格責任的情況下,因果關系是歸責的重要前提。
在因果關系的判斷上許多國家的判例和學說采納了可預見性理論。該理論認為,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預見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造成損失。
我國合同法已經(jīng)采納了可預見性原則。當事人將對其應當預見到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只有當違約所造成 損害是可以預見的情況下,才能認為損害結果與違約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損害是不可預見的,則不存在因果關系,違約當事人也不應承擔對這些損害的賠償責任。
第一節(jié) 違約責任概述
一、概念和法律特征
違約責任,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
違約責任制度作為保障債權實現(xiàn)及債務履行的重要措施,它與合同債務有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責任是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是債務不履行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只有在債務合法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發(fā)生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如果債務關系本身不存在或被宣告無效、被撤銷,則一般不發(fā)生違約責任問題。另一方面,違約責任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表現(xiàn)。
違約責任較之于其他責任,具有如下特點:
1、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違法行為而依照民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規(guī)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2、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產(chǎn)生的責任。這是違約責任不同于其他民事責任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盡管違約責任有明顯的強制性特點,但是仍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即當事人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對一方的違約責任作出事先的安排。具體表現(xiàn)在,當事人可事先約定違約金的數(shù)額幅度,可以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甚至確定具體數(shù)額,同時可以設定免責條款限制和免除在將來可能發(fā)生的責任。
4、違約責任具有制裁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的補償性,是指違約責任旨在彌補或補償因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
二、歸責原則
(一)歸責原則的概念
民事責任的認定必須依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歸責原則乃是歸規(guī)則,它是確定行為人民事責任的根據(jù)和標準,也是貫穿于整個 民蔌責任制度并對責任規(guī)范起著統(tǒng)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是指確定違約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的法律原則,歸責原則的確定,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過錯乃是違約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即使各種違約責任形式要求有各自不同責任構成要件,也均以過錯作為共同的構成要件。而根據(jù)嚴格責任,過錯盡管不是在歸責中絕對不能考慮的因素,但嚴格責任并不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
2、歸責原則決定著舉證責任的內容。在合同法中,為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減輕其過錯舉證負擔,一般采取了過錯推定的方式,即要求非違約方僅就違約方構成違約的事實舉證,至于違約方是否具有過錯,則由違約方反證證明。
3、歸責原則決定著免責事由。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違約方是否應承擔責任,取決于一定的免責事由的存在。免責事由是確定違約方是否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它主要是指不可抗力。在特殊情況下,意外事故(如債務人生病等)也要導致債務人的實際履行責任的免除。然而,根據(jù)嚴格責任原則,意外事故一般不能成為免責事由。
4、歸責原則決定著損害賠償?shù)姆秶?。歸責原則是指導各種責任形式和構成要件的基本規(guī)則,而損害賠償原則旨在解決責任確定后的損害賠償?shù)囊罁?jù)。賠償原則以損害事實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jù)。然而,由于賠償原則也要受歸責原則的制約,因此不同的歸責原則在具體適用中,也可能會對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在合同當事人雙方均有過的情況下,可根據(jù)雙方的過錯程度來決定損害賠償?shù)姆秶?。而根?jù)嚴格責任原則,在確定責任范圍時原則上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雙方的過錯程度等因素。
(二)《合同法》對歸責原則的規(guī)定
107條。采嚴格責任原則。
三、承擔條件(構成要件)
按照無過錯歸責原則,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可以分為兩種情況:A、違約尚未造成實際損失的,責任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違約行為”;責任的形式以償付違約金為主(前提是當事人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同時也包括強制實際履行、退貨、更換等。B、違約已經(jīng)造成實際損失的,責任的構成要件除了前述違約行為之外,還要增加“損害事實”及“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兩個要件,責任形式則可以是合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所有責任形式,主要是損害賠償。
(一)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我國法律通常使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概念來表述違約行為的概念。違約行為也常被稱為不履行合同債務的行為。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對違約分為兩種形態(tài),即不改造和不適當履行。
(二)損害后果
1、損害本身有廣義還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包括對各種權利和利益的侵犯所造成的后果。包括人身傷亡、精神損害。從狹義上理解,損害僅指財產(chǎn)損失。就違約損害賠償來說,因其僅限于財產(chǎn)損失,不包括非財產(chǎn)損失。就違約損害賠償來說,因其僅限于財產(chǎn)損失,不包括非財產(chǎn)損害。我們就是從狹義上談?chuàng)p害的。
2、損害特點:
A、損害是實際發(fā)生的損害。對于尚未發(fā)生的損害,不能賠償;
B、損害是可以確定的。首先要求損害能夠通過金錢加以計算,其次損害確定還意味著它是債權人能夠通過舉證加以確定的,這尤其體現(xiàn)在可得利益的損害方面。
3、損害分類。
A、直接損失,即實存的財產(chǎn)利益的減損。比如買賣合同中,賣方依約交付貨物,而買方卻違約未支付價款,賣方付出的貨物即直接損失。直接損失的裨是本來不應該減損的財產(chǎn)發(fā)生了減損;
B、間接損失,是指未來可以得到的利益的喪失,這種損失并不是實際存在的財產(chǎn)損失,而是未來可以得到的但因違約行為而沒有得到的利益。這種未來的利益具有取得的可能性,它不是抽象的、假設的,而可以直接轉化為實在的財產(chǎn)利益。
(三)違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在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實行嚴格責任的情況下,因果關系是歸責的重要前提。
在因果關系的判斷上許多國家的判例和學說采納了可預見性理論。該理論認為,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jīng)預見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造成損失。
我國合同法已經(jīng)采納了可預見性原則。當事人將對其應當預見到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只有當違約所造成 損害是可以預見的情況下,才能認為損害結果與違約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損害是不可預見的,則不存在因果關系,違約當事人也不應承擔對這些損害的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