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造價員輔導資料:墻體備考知識(3)

字號:

(四)防潮層
    在墻身中設置防潮層的目的是防止土壤中的潮氣沿墻身上升和勒腳部位的地面水影響墻身。它的作用是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內干燥衛(wèi)生。防潮層的高度應在室內地坪與室外地坪之間,標高相當于﹣0.060m,以地面墊層中部為最理想。有水平防潮層和垂直防潮層之分;根據不同的材料做法可以分為防水砂漿防潮層、油氈防潮層和混凝土防潮層。在抗震設防地區(qū)一般選用防水砂漿防潮層。
    (五)散水
    散水指的是靠近勒腳下部的排水坡。它的作用是為了迅速排除從屋檐下滴的雨水,防止因積水滲入地基而造成建筑物的下沉。散水的寬度應稍大于屋檐的挑出尺寸,且不應小于600mm。散水坡度一般在5%左右。散水的常用材料為混凝土、磚、爐渣等。
    (六)墻身加固
    當墻身由于承受集中荷載、開洞以及由于地震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墻體穩(wěn)定性有所降低,這時須考慮對墻身采取加固措施。
    1.增設壁柱和門垛
    當墻體的窗間墻上出現集中荷載,而墻厚又不足以承受其荷載;或當墻體的長度和高度超過一定限度并影響墻體穩(wěn)定性時,常在墻身局部適當位置增設凸出墻面的壁柱以提高墻體剛度。當在墻上開設門洞且門洞開在兩墻轉角處或丁字墻交接處時,為了便于門框的安置和保證墻體的穩(wěn)定性,須在門靠墻的轉角部位或丁字交接的一邊設置門垛
    2.設置圈梁
    圈梁是沿外墻四周及部分內橫墻設置的連續(xù)閉合的梁。圈梁配合樓板的作用可增強樓層平面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減少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墻體開裂,并與構造柱一起形成骨架,提高抗震能力。
    3.抗震措施
    由于磚砌體屬脆性材料,抗震能力差,因此在7度以上的地震設防區(qū),對磚石結構建筑物的總高度、橫墻間距、圈梁的設置以及墻體的局部尺寸等,都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必須按抗震設計規(guī)范考慮。此外,為增強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穩(wěn)定性,還要求提高砌體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以及必要時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從構造角度考慮設置的,一般設在建筑物的四角、內外墻交接處、樓梯間、電梯間以及某些較長的墻體中部。構造柱必須與圈梁及墻體緊密連結,對整個建筑物形成空間骨架。從而增強建筑物的剛度,提高墻體的應變能力,使墻體由脆性變?yōu)檠有暂^好的結構,做到裂而不倒。施工時必須先砌墻,隨著墻體的上升而逐段現澆鋼筋混凝土柱身。
    (七)變形縫
    變形縫包括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它的作用是保證房屋在溫度變化、基礎不均勻沉降或地震時能有一些自由伸縮,以防止墻體開裂、結構破壞。
    1.伸縮縫
    即溫度縫,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氣溫變化而產生裂縫。一般從基礎頂面開始,沿建筑物長度方向每隔一定距離預留縫隙,將建筑物分成若干段。由于基礎埋在地下,受氣溫影響較小,故不考慮其伸縮變形。伸縮縫的寬度為20mm~30mm,縫內應填保溫材料,間距在結構規(guī)范中有明確規(guī)定。
    2.沉降縫
    當房屋相鄰部分的高度、荷載和結構形式差別很大而地基又較弱時,房屋有可能產生不均勻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開裂。沉降縫的作用是防止建筑物的不均勻下沉,一般從基礎底部斷開(這也是伸縮縫與沉降縫的主要不同之處),并貫穿建筑物全高。沉降縫的兩側應各有基礎和磚墻。沉降縫的設置原則是:
    (1)建筑物復雜的平面和體形轉折部位;
    (2)建筑的高度和荷載差異較大處;
    (3)過長建筑物的適當部位;
    (4)地基土的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
    (5)地基處理的方法明顯不同處;
    (6)建筑物的基礎類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
    3.防震縫
    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壞,應用防震縫將房屋分成若干形體簡單、結構剛度均勻的獨立部分。防震縫的寬度按建筑物高度和所在地區(qū)的地震烈度來確定,最小縫隙尺寸為50mm~70mm??p的兩側應有墻,縫隙應從基礎頂面開始,貫穿建筑物的全高。在地震設防地區(qū),當建筑物需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時,應統一按防震縫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