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物理探究片段中看“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字號: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比祟惿鐣褪窃诓粩喟l(fā)現(xiàn)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找準課題。明確了研究目標就象茫茫大海有了前進的方向;選錯了課題則猶如南轅北轍。同樣,我們研究性學習物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提出問題。提問是思維活躍的表現(xiàn),是獨立思考的開始。物理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或物理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币虼嗽诔踔形锢斫虒W過程中,對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如果學生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不能提出問題,科學探究便無從談起。
    一、背景
    我們學校是位于城郊結合部,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于農(nóng)村,和城市學生比,他們大多見識少,膽子小,在教學中,很少有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絕大部分學生不敢提問題、提不出問題、或者說根本不會提問題。課改的深入使得科學探究已成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偏低的提問能力,已大大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二、原因
    學生為什么不愿意提問題、提不出問題呢?經(jīng)過和學生的談話以及同學們平常上課時的表現(xiàn),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學生不敢提問題,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特別是一些膽小的同學,他們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的問題對不對?我提出的問題是不是簡單了,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
    2.有問題但不知道如何表達。有時他們也會有很多的問題想問,但總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或者詞不達意。
    3.不知道怎么提問題,也就是說根本不會提問題
    那么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提問題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具體案例,從中可以初步體現(xiàn)出一些基本方法:
    三、具體案例
    課題:《物體的慣性》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踢出去的足球慢慢停下來;關閉發(fā)動機的火車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沒有踩踏板,自行車仍在前進,不過速度越來越慢……
    師: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xiàn)象,同學們看到這些現(xiàn)象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同學們想到什么說什么。(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同時鼓勵同學們提問)
    生1:足球為什么停下來?
    生2:我想問這些物體為什么都會停下來?
    生3:發(fā)動機關閉了火車為什么還可以往前跑呢?
    生4:我們蕩秋千時受到地球引力嗎?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提的不錯。(雖然同學們提的問題還不是特別好,但能夠提出這么多問題,已很不錯了。所以對同學們提的問題加以了肯定,提高同學們提問的興致)這幾個問題誰能解釋?
    生:這幾個物體受到了摩擦力,所以就停了。
    師:是的,它們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就慢慢停下來了。
    請同學們再認真分析這些現(xiàn)象,看看它們有沒有什么相同點。(引導同學們用類比的方法進行分析)
    學生討論:
    生:這幾個物體都是受到摩擦后停下來的。
    生:這幾個物體都沒有受到動力了。
    生:這幾個物體雖然沒有受到動力作用了,但卻都能繼續(xù)運動。
    師:看到這些現(xiàn)象,你們還有問題想問嗎?
    生:物體是不是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才會運動呢?
    生:這幾個物體都沒有受到動力的作用了,為什么還能運動?
    師:不錯,這幾個問題提的很好,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在思考,但沒有人提問。
    老師提示:我們看到一種現(xiàn)象時,可以先分析現(xiàn)象,再思考,分析時可以用類比法,可以由此發(fā)散,也可以逆向考慮,同學們再想一想,還能不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導同學們可以轉換思維方式,換個角度思考。)
    生:這些物體都是受到摩擦后停下來的,如果沒有摩擦力的作用了,它們還會停下來嗎?
    師:這個問題提的很不錯,想一想,能否換一種說法呢?(引導同學們多方向考慮)
    生:如果沒有摩擦力的作用,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嗎?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這個問題還可以表述為:物體的運動需要有力來維持嗎?
    師: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學者亞士多德提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xù)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卻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阻力。他們究竟孰是孰非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將同學們與科學家相提并論,讓同學們有一種自豪感,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探究并不是一件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同時也鼓勵同學們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增強同學們的自信心。)
    猜想、設計實驗略
    四、反思
    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問題是:力是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讓同學們從生活現(xiàn)象中能直接提出這個問題是很難的,但如果老師直接將問題提出來又會減弱同學們探究的興趣,所以我先用多媒體展示出一些很具體的場景,因為都是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讓同學們會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和輕松感,引導同學們提出了一些比較直觀的問題;然后讓同學們對所給的現(xiàn)象進行類比分析,思考這些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找到思考的方向;再讓同學們用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來進行分析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這節(jié)課在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但能引導同學們自主地提出問題,我自己感覺還是不錯的。我相信只要讓學生們多練習,一定會提高同學們提問題的能力。那么究竟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鼓勵學生要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敢于提問
    同學們在看到一些現(xiàn)象時,其實心中都會有一些問題,但往往是不敢提出來或沒有提出來的習慣。這就要鼓勵同學們大膽的提問,特別是一些膽小或很少提問的同學,只要他們能夠提問,不管問的好不好,都要稱贊他們的勇氣,鼓勵他們敢于再問。有些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這時一定要有耐心,要適當?shù)剡M行引導,不要讓他們有提不好問題而尷尬的感覺。對能夠提出問題、特別是提出好的問題的同學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時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探究,激發(fā)他們提問的熱情。只要能夠長期堅持,就一定能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就能使同學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養(yǎng)成愛問“為什么”的習慣,并能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xiàn)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guī)律。還要鼓勵同學們敢于向權威性的東西進行挑戰(zhàn),甚至敢于向一些規(guī)律、定律挑戰(zhàn)。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同學們愿意提問
    興趣是好的老師,是學生向上的原動力。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各種情景,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第一、可以利用圖片、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有趣的畫面,讓同學們有一種很直觀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同學們有問題想問,也想提問題。如:可以展示出秋風掃落葉。學生會問:秋風是怎樣掃起落葉的?又如:風吹過時衣柜門會打開。學生會問:風吹過時是什么將衣柜打開的呢?
    第二、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提出問題。如:用漏斗吹乒乓球,學生會問:乒乓球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呢?是什么力托住了乒乓球?
    第三、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提出問題。如在研究浮力時,讓同學們將一個圓筒往水中按,會感覺到越往下越費力。學生會問:為什么圓筒越往下越費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3.讓學生們體會方法,學會提問
    在物理探究中,要引導同學們體會提問題的過程,歸納總結提問的方法,讓同學們自己掌握學習的金鑰匙。讓同學們在提問時,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去思考:
    第一,根據(jù)現(xiàn)象直接提出問題。如: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就提出了筷子為什么會變彎?看到窗外的景物,就提出:云是怎樣形成的???水中為什么會有倒影???彩虹是怎樣形成的?等等。讓同學們在生活中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
    第二,對所給條件進行類比分析。在分析不同種現(xiàn)象或分析數(shù)據(jù)時,同學們都要學會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果是同一個現(xiàn)象,就要分析這個現(xiàn)象有什么地方發(fā)生了改變,引起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這樣一道題:在家庭電路中,用一塊磁鐵去靠近不亮的燈泡,燈絲不變化,用磁鐵去靠近亮著的燈泡會觀察到燈絲變粗。學生觀察現(xiàn)象很容易就能提出問題:燈絲為什么會變粗。如果同學們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對比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引起燈絲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燈泡通電,二是在磁場中,由此學生可能就會想到,這個現(xiàn)象與電流的磁效應有關,進一步想到,燈絲不是真的變粗,而是電流的方向改變了,由此學生可能就會提出問題: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所受力的方向是否與電流的方向有關?這個問題更有價值。又如:同學們白天通過窗玻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窗外的景物,晚上通過窗玻璃看到的卻是室內的景象。同學們從這個日常所見的現(xiàn)象中去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就會發(fā)現(xiàn),白天,室外的光線很強,同學們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外面的景物,這時,室內的物體在玻璃上也會有反射現(xiàn)象,只不過室內的光線比外面暗,看不清楚;晚上時,室內的光線強,而室外的光線暗,所以看到的是室內的景物,卻看不到外面。由此同學們很容易就會提出問題:我們能看到的景物是否與進入眼睛光線的多少有關?
    第三,還可以根據(jù)逆向思維提出問題:如由電能生磁就會想到磁是否也能生電呢?由做功可以改變內能想到可以利用內能做功等。
    第四,還可以根據(jù)發(fā)散思維提出問題。如:液體具有流動性,又受到重力的作用,液體內部有壓強,由此就可以想到,氣體出具體流動性,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氣體內部有壓強嗎?
    第五,還要注意,在提問時,切入口要小,才能便于探究。如:將一張紙放到兩塊磚上,再在上面放一只杯子,會觀察到紙會向下彎,而將紙折成幾條棱后就不會向下彎了。有的同學提出: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紙承受壓力的能力?因為這個因素不只一個,探究起來會很麻煩,如果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紙承受壓力的能力是否與紙折疊的次數(shù)有關?探究時就會容易的多了。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同學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提問氛圍。只要同學們有了學習的興趣,又有了充分的自信,并能掌握學習方法這把金鑰匙,什么樣的問題都有可能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