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對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專業(yè)能力要求。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又是課程資源利用的整合者,通過課程資源有目的、有組織的投放,以學生原有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理解。
關健詞:初中物理 課程資源 教師 整合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學一大不足就是教學內容偏舊,缺乏鮮活的時代氣息。造成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枯燥無味和神秘難學之感。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材料,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現(xiàn)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物理現(xiàn)象,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并應用于教學實際,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親自動手收集資源;從感性材料的展示,相關資料的引入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即使課堂形象生動,又培養(yǎng)了學生關心生活,留心生活的個性。
在新課程理論的引導下,物理教學界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積極開展著。不少地方編寫了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作為物理教師對開發(fā)出來的課程資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時機有效利用呢?
一、課程資源整合的概述
課程資源: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于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常把課程資源劃分為以下五部分:1、自然資源:如自然風光、自然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等。2、社會實踐資源:如生活實踐、家庭教育、社區(qū)人文、學校環(huán)境等。3、課本資源:如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設置、教育方針、教學掛圖、工具書、報刊、電視、網絡等。以上三種資源是原始的課程資源。4、學生資源:包括學生對原始資源的自我認識和學生之間相互協(xié)作學習所獲得的資源。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5、教師資源: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具生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資源。
物理課程資源整合:在物理教學活動中,為建構學生的認知,采用教師對相聯(lián)系的各種資源整合、投放,幫助學生做出主動的信息加工,由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fā)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從而建立學生主體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與認知相聯(lián)系的各種資源,經過教師的組合所形成的傳媒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為達到教學目的所運用的各種資源,把這些要素加以地重組或結合,使之相互融合并產生整體的教育合力。這個過程稱之為課程資源整合。
二、課程資源整合中對教師的要求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將給教師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獲得專業(yè)成長的同時,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課程資源的擴展,使教師選擇的余地加大,選擇的機會增多。這樣的優(yōu)勢是能夠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但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難度。這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挑戰(zhàn)。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fā)者。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教師必須具備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fā)與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的能力。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
1、教師要加強學習。作為21世紀的教師要不斷學習,除了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以外,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先進文化都要學習。要了解社會,放眼世界,積累知識,這樣,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才能居高臨下,游刃有余。
2、教師要善于思考?!皩W而不思罔”,教師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要善于分析問題和現(xiàn)象,繼而做出科學的判斷。
3、教師要勤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不足和缺點,檢驗我們的思路是否正確,以便及時糾正我們錯誤的做法。
4、教師之間要加強合作交流。21世紀是一個加強合作的時代,不懂合作就無法取得成功。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加強合作,尋找共同研究的課題,團結協(xié)作進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許多教育資源稍縱即逝,每位教師都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捕捉我們身邊的教育資源,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整合的技巧
物理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校和物理教師要充分認識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物理課程的實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將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納入物理課程實施的計劃之中,為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但究竟哪些資源是具有開發(fā)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還必須通過篩選機制過濾才能確定。從課程理論的角度講,至少要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篩選才能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價值。第一個篩子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第二個篩子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第三個篩子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yǎng)的現(xiàn)實水平相適應。
多樣的種類和存在方式,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更加豐富和靈活,從而教師應努力建設、開發(fā)與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給學生提供開展科學探究的機會,對課程資源的作用、配置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各學校都應該根據(jù)標準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實驗室和各種活動場所,配置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通過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資源發(fā)揮大的作用。廣大教師也應該因地制宜、積極發(fā)揮現(xiàn)有條件的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實驗技能,提高物理學教學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
①文字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fā)展極不平衡。除教科書外,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實際和當?shù)丨h(huán)境,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精選適當?shù)慕虒W內容,編寫某些教學補充材料、校本課程。學校圖書館應該基本滿足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茖W教育不可能只通過課堂學習來進行,課外閱讀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與整合實驗室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要求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要為達到這一目標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場所等的資源建設,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同時,也要鼓勵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廉價材料和器具,設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改變目前實驗內容和器材全國同一的現(xiàn)狀,有利于學生體會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
③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況錄像;利用快錄、慢錄、顯微攝影等技術手段拍攝的音像資料,向學生展示物理過程的細節(jié);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計算機多媒體軟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點,可以豐富學生對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對于科學規(guī)律的理解。教師和教師可以學習和嘗試制作CAI課件,整合多種媒體資源,建立媒體資源庫,通過校園網實現(xiàn)校內資源的共享。
(2)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社會是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科學教育場所和途徑可以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社會資源主要來源于報刊、電視、科技館、展覽會、少年宮、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
電視是一種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電視中的科學教育欄目,要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關心電視中的科學節(jié)目,了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養(yǎng)成關心科技發(fā)展的習慣。科技館、少年宮集中了許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科學教育資源。參觀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可以使學生體會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3)積極開發(fā)和利用網絡資源: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在于突破傳統(tǒng)課程的狹隘性,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
互聯(lián)網是世界上大的資源庫,可以找到很多國內外的科學教育網站,對于擴大知識面很有好處。一些諸如基于網絡的主題學習網站(Web Quest),可以促進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向學生介紹和加以引導,或者利用下載內容開展教學,也可以根據(jù)課程特點,開發(fā)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系統(tǒng)。
例如初中物理對浮力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由生活的感受對浮力有初步的認識,但對浮力的方向,任何物體浸入液體中受浮力的認識不足。我們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出發(fā),提出以下教學設想:1、給學生講皮球掉進樹洞的故事后,問:向樹洞中倒入水皮球為什么會浮起來?學生齊聲回答:是浮力。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物體受浮力的例子,學生會舉出如木塊、輪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這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對浮力的認識。這是把學生的生活體驗作為課程資源。2、教師問:人在水中游泳時受不受浮力?你有什么感覺?從學生的討論中總結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3、教師很神秘地問: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塊受不受浮力?這時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設想,教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設想,有同學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數(shù)變小,說明石塊也受到浮力。4、師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動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們的課程資源,教師是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整合者,通過課程資源的投放,以學生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理解。既實現(xiàn)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又兼顧個體的積極發(fā)展,達到了社會和個體的和諧統(tǒng)一。
四、初中物理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整合的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滯后。廣大教師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約,認為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甚至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現(xiàn)象很普遍。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課程資源開發(fā)是課程專家和教材編寫者的工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沒有根據(jù)本地區(qū)、本校的情況開發(fā)資源的意識與能力。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體現(xiàn)不足,只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觀念的滯后不僅影響到教育技術作用的發(fā)揮,而且必將對新課程改革形成障礙。
2、教師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的技巧。長期以來,中小學課程資源的結構比較單一,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體、基地、內容、條件等方面也很單一,未能形成有機整體。特別是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技巧的學習和專家的指導。
3.初中物理教學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由于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局限,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傳統(tǒng)資源(如教學用書、實驗室等),對社會實踐資源,在網絡平臺下的資源等整合涉及較少。
關健詞:初中物理 課程資源 教師 整合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學一大不足就是教學內容偏舊,缺乏鮮活的時代氣息。造成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枯燥無味和神秘難學之感。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材料,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現(xiàn)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物理現(xiàn)象,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并應用于教學實際,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親自動手收集資源;從感性材料的展示,相關資料的引入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即使課堂形象生動,又培養(yǎng)了學生關心生活,留心生活的個性。
在新課程理論的引導下,物理教學界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積極開展著。不少地方編寫了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作為物理教師對開發(fā)出來的課程資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時機有效利用呢?
一、課程資源整合的概述
課程資源: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于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常把課程資源劃分為以下五部分:1、自然資源:如自然風光、自然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等。2、社會實踐資源:如生活實踐、家庭教育、社區(qū)人文、學校環(huán)境等。3、課本資源:如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設置、教育方針、教學掛圖、工具書、報刊、電視、網絡等。以上三種資源是原始的課程資源。4、學生資源:包括學生對原始資源的自我認識和學生之間相互協(xié)作學習所獲得的資源。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5、教師資源: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具生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資源。
物理課程資源整合:在物理教學活動中,為建構學生的認知,采用教師對相聯(lián)系的各種資源整合、投放,幫助學生做出主動的信息加工,由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fā)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從而建立學生主體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與認知相聯(lián)系的各種資源,經過教師的組合所形成的傳媒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為達到教學目的所運用的各種資源,把這些要素加以地重組或結合,使之相互融合并產生整體的教育合力。這個過程稱之為課程資源整合。
二、課程資源整合中對教師的要求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將給教師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獲得專業(yè)成長的同時,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課程資源的擴展,使教師選擇的余地加大,選擇的機會增多。這樣的優(yōu)勢是能夠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但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難度。這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挑戰(zhàn)。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fā)者。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教師必須具備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fā)與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的能力。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
1、教師要加強學習。作為21世紀的教師要不斷學習,除了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以外,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先進文化都要學習。要了解社會,放眼世界,積累知識,這樣,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才能居高臨下,游刃有余。
2、教師要善于思考?!皩W而不思罔”,教師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要善于分析問題和現(xiàn)象,繼而做出科學的判斷。
3、教師要勤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不足和缺點,檢驗我們的思路是否正確,以便及時糾正我們錯誤的做法。
4、教師之間要加強合作交流。21世紀是一個加強合作的時代,不懂合作就無法取得成功。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加強合作,尋找共同研究的課題,團結協(xié)作進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許多教育資源稍縱即逝,每位教師都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捕捉我們身邊的教育資源,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整合的技巧
物理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校和物理教師要充分認識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物理課程的實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將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納入物理課程實施的計劃之中,為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但究竟哪些資源是具有開發(fā)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還必須通過篩選機制過濾才能確定。從課程理論的角度講,至少要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篩選才能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價值。第一個篩子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第二個篩子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第三個篩子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yǎng)的現(xiàn)實水平相適應。
多樣的種類和存在方式,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更加豐富和靈活,從而教師應努力建設、開發(fā)與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給學生提供開展科學探究的機會,對課程資源的作用、配置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各學校都應該根據(jù)標準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實驗室和各種活動場所,配置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通過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資源發(fā)揮大的作用。廣大教師也應該因地制宜、積極發(fā)揮現(xiàn)有條件的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實驗技能,提高物理學教學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
①文字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fā)展極不平衡。除教科書外,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實際和當?shù)丨h(huán)境,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精選適當?shù)慕虒W內容,編寫某些教學補充材料、校本課程。學校圖書館應該基本滿足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茖W教育不可能只通過課堂學習來進行,課外閱讀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與整合實驗室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要求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要為達到這一目標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場所等的資源建設,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同時,也要鼓勵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廉價材料和器具,設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改變目前實驗內容和器材全國同一的現(xiàn)狀,有利于學生體會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
③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實況錄像;利用快錄、慢錄、顯微攝影等技術手段拍攝的音像資料,向學生展示物理過程的細節(jié);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計算機多媒體軟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點,可以豐富學生對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對于科學規(guī)律的理解。教師和教師可以學習和嘗試制作CAI課件,整合多種媒體資源,建立媒體資源庫,通過校園網實現(xiàn)校內資源的共享。
(2)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社會是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科學教育場所和途徑可以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社會資源主要來源于報刊、電視、科技館、展覽會、少年宮、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
電視是一種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電視中的科學教育欄目,要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關心電視中的科學節(jié)目,了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養(yǎng)成關心科技發(fā)展的習慣。科技館、少年宮集中了許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科學教育資源。參觀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可以使學生體會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3)積極開發(fā)和利用網絡資源: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在于突破傳統(tǒng)課程的狹隘性,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
互聯(lián)網是世界上大的資源庫,可以找到很多國內外的科學教育網站,對于擴大知識面很有好處。一些諸如基于網絡的主題學習網站(Web Quest),可以促進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向學生介紹和加以引導,或者利用下載內容開展教學,也可以根據(jù)課程特點,開發(fā)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系統(tǒng)。
例如初中物理對浮力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由生活的感受對浮力有初步的認識,但對浮力的方向,任何物體浸入液體中受浮力的認識不足。我們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出發(fā),提出以下教學設想:1、給學生講皮球掉進樹洞的故事后,問:向樹洞中倒入水皮球為什么會浮起來?學生齊聲回答:是浮力。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物體受浮力的例子,學生會舉出如木塊、輪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這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對浮力的認識。這是把學生的生活體驗作為課程資源。2、教師問:人在水中游泳時受不受浮力?你有什么感覺?從學生的討論中總結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3、教師很神秘地問: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塊受不受浮力?這時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設想,教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設想,有同學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數(shù)變小,說明石塊也受到浮力。4、師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動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們的課程資源,教師是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整合者,通過課程資源的投放,以學生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理解。既實現(xiàn)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又兼顧個體的積極發(fā)展,達到了社會和個體的和諧統(tǒng)一。
四、初中物理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整合的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滯后。廣大教師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約,認為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甚至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現(xiàn)象很普遍。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課程資源開發(fā)是課程專家和教材編寫者的工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沒有根據(jù)本地區(qū)、本校的情況開發(fā)資源的意識與能力。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體現(xiàn)不足,只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觀念的滯后不僅影響到教育技術作用的發(fā)揮,而且必將對新課程改革形成障礙。
2、教師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的技巧。長期以來,中小學課程資源的結構比較單一,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體、基地、內容、條件等方面也很單一,未能形成有機整體。特別是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技巧的學習和專家的指導。
3.初中物理教學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由于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局限,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傳統(tǒng)資源(如教學用書、實驗室等),對社會實踐資源,在網絡平臺下的資源等整合涉及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