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學中的培養(yǎng)

字號:

人文精神是指關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種思想態(tài)度。
    根據人文精神的特定蘊藏及其歷史性、時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應包括以下內容:
    (1)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在當今知識經濟的進程中,我們不得不深諳和把握人的主體創(chuàng)造特質而充分重視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和潛能,不斷發(fā)掘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把重視人的自身發(fā)展與重視社會發(fā)展和諧統(tǒng)一起來。
    (2)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取決于人的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的靈魂和動力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情感、創(chuàng)新思維等構成的創(chuàng)新人格及創(chuàng)新能力,應成為新世紀的價值取向并升華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3)道德意識教育。道德意識還包括人口道德、環(huán)境道德、資源道德等人是社會的人,人必然存在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之中,要實現群體指向和個人意識,就必須確立某種準則和價值取向來調整處理彼此關系,對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為人的自覺精神需要
    (4)社會責任感教育。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為國家的昌盛,國民的素質的提高,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引導學生從全球范圍和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養(yǎng)成國際協(xié)調、國際合作的態(tài)度和能力。
    (5)平等觀念教育。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堅持和捍衛(wèi)真理,樹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反對專制與*,敢于質疑,具有懷疑精神和證偽精神,不迷信權威,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維護作為人應該具有的權利。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為教師應改變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幫助學生成長,創(chuàng)造完美人生的過程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只在于向學生傳遞知識,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精神的發(fā)展,知識只是起載體作用。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部分人認為人文精神教育只適用文科教學,理科教學是一些機械的數字運算和一成不變的概念、原理、公式,對如何在理科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卻束手無策。現本人以物理教學為例來談談自己的感悟。
    1 從物理學發(fā)展史著手組織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并補充介紹一些科學家獲得成果的經歷和過程,分析他們的經驗和從中應吸取的教訓,幫助學生解讀科學家的人生(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頓勤于思考、悉心鉆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向權威挑戰(zhàn)的故事;布魯納用生命捍衛(wèi)真理的故事;塞曼與洛侖茲互相支持與合作;菲涅耳、夫瑯和費、馬呂斯、楊氏,各自的實驗結果互相補充、互相支持,完善了光學理論,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的故事;我國宋代學者沈括的成就──他早記載了磁偏角,比西方哥倫布早400多年。
    2 從物理教材、物理知識本身著手
    物理教材各章節(jié)的語言描述、精美圖片、段與節(jié)的名稱選擇皆注重了感召力與趣味性如第二章“運動的世界”用詩人的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圖片“海市蜃樓”、“趙州橋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峽大壩、北京天壇圜丘、明代的“水輪三事”令人自豪。
    在學習講解慣性知識和安全用電時,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講能的開發(fā)和利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時,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講能的開發(fā)和利用、機械效率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意識、效率意識,講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時,補充介紹一些科學工作者研究水動機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遵循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意識推至人類社會,人是社會動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律和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準則,在社會行為、態(tài)度傾向和價值觀等方面,與社會保持一致,這也是學生今后所在社會群體具有穩(wěn)定性所必須的。
    3 從物理學科特點著手
    物理學科是實驗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和課后的小實驗,也可補充一些學生條件允許的小實驗,養(yǎng)成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補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題,如擦皮鞋的學問、拍打衣服上灰塵的道理,騎自行車上坡走“S”形路線的道理,如何從地圖上測出上海到天津鐵路線的長等。學習了光的折射,能解釋海市蜃樓;學習了電學、聲學,能解釋雷電的形成及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的原因;學習了熱學,能回答為什么海邊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為什么當今國家推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學習了磁學能回答為什么在一定條件下,某處江邊、湖邊、池塘邊的巖石中有“救命”之聲發(fā)出等。培養(yǎng)學生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形成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激起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養(yǎng)成對大自然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了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學生也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4 從我國利用物理知識,在工農業(yè)國防科技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著手
    展示我國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資料,展示我國火箭和衛(wèi)星的一些資料,舉出一些具體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識。
    [例1]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指南針,利用磁場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明代的“水輪三事”,北京天壇公園的圜丘,新中國建成的三峽大壩的發(fā)電站和船閘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識。
    [例2]2002年3月25日,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神舟三號”試驗飛船送入預定的太空軌道,使我國在載人航天事業(yè)上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就運用了能的轉化和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等物理知識。
    [例3]21世紀是海洋世紀,誰能擁有海洋就能贏得未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為和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我國核潛艇打破了美國“海神號”核潛艇水下航行84天的記錄,創(chuàng)造了航行時間長,水下逗留時間長,平均航速大的記錄,核潛艇就是利用物理學所研究的核反應的一些知識及物體浮沉條件來工作的。
    5 從物理教學方法改革者手
    徹底改革過去陳舊的教法和手段,把學生放進教學主體中去,采用“探究導學”的教學方法?!疤骄繉W”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疤骄繉W”是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在探究過程中,需要個體研究、小組或集體探討相結合,需要他人的協(xié)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講求表達傾聽與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導學”倡導的是一種主動的、體驗的、發(fā)現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
    6 從物理考試改革普手
    改革物理考試唯知識的做法,把體現人文教育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轉變考試的目的,從為選拔尖子學生變?yōu)闉閷W生創(chuàng)造好的教育,從重視考查知識變?yōu)橹匾暱疾閷W生的全面素質。如下面幾道試題:
    [例1]大城市中建蓋一些高樓,用玻璃做墻,由于太陽光發(fā)生,使附近的住戶受較強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種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
    本題喚起學生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2」(2002年青島市中考題)公遠前300多年前,古希臘的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從高空落下的物體,重的要比輕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們對亞里土多德的話都深信不疑。
    16世紀末,伽利略對這位學者的話產生了懷疑。有不少人諷刺嘲笑枷利略的無知與輕狂,伽利略便下決心在比薩斜塔上進行公開實驗。枷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著一個10磅鐵球,一手拿著一個1磅鐵球,喊了一聲“請各位注意”兩手一松,兩球同時落下,撲通一聲,兩球同時著地了,實驗的結果使原來迷信亞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閱讀后你深的感受是什么?
    (2)根據你的感受,你認為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應怎樣去做?
    本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作為中考試題,堪稱考試改革的先鋒。
    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沒有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關鍵在于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觀念的轉變。要善于捕捉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佳結合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讓我們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