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的應變之策略

字號: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實施,改變了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這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為學生在課堂上探究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意料不到的問題。作為教師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來自學生的挑戰(zhàn),在不斷提高專業(yè)素質的同時,更要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以便適應新課程的實施。下面就課堂上突發(fā)性的問題如何應變談談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一、課前要做好應變之準備
    辯證法告訴我們,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這就要求人們應當根據(jù)某種原因預見事物的發(fā)展結果?!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有了對后果的科學預見,才能指導自己的具體行動,促使事物向人們所希望的結果發(fā)展。所以教師應在課堂前精心備好課,課堂上才能爭取主動和占據(jù)主動。為達到上述目的,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熟練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內容,熟知它的重點與難點,熟悉本知識與前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對自己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思維狀態(tài),意志品質等情況了如指掌。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以前教學經歷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設想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思維走向,超前預計學生的各種想法和做法。以便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案和學案,確定教學思維調控的對策,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堵塞思維漏洞。否則上課出現(xiàn)被動的教學局面,導致教學失控。所以,教師的備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學生所想,思學生所錯,查學生所漏。如在“功”的教學中,我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學看書和討論自己解決。并且對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思維走向做出了預見并做好相應的對策。
    1.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如圖l所示,物重為G的物體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動的位移為s,則重力G和拉力F做功分別為多少?
    預見:此問較簡單,大多數(shù)學生能順利解決,但由于學過內容間隔時間太長,少數(shù)學生可能已經遺忘。
    對策:老師在巡回過程中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指導和幫助,為下面推出功的一般表達式做好鋪墊。
    2.如圖2所示,物重為G的物體在與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動的位移為s,力F在位移方向和垂直位移方向的分力各是多大?兩個分力對物體做功各是多大?力F對物體做的功多大?
    預見:此問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看書和討論能推出力F對物體做的功W=Fscosθ。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可能會想到既然位移s和力F都是矢量,從而把位移s沿力F方向和垂直于力F的方向分解推出力F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
    對策:可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老師要引導學生在各種思路方法之間進行溝通、比較。通過對各種思路的比較和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深化和活化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3.由公式W=Fscosθ可知,當取O°、90°、180°時,力F對物體做的功是多少?其中正負號各表示什么物理意義?
    預見:由認知規(guī)律可知,學生總習慣于用原有的觀念同化新概念,由于受到前面學習同一直線上矢量運算的影響,學生可能認為功的正負表示功的方向,從而類推功是一個矢量。
    對策:老師若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功是一個標量,是很難澄清其錯誤認識,特別是前攝制的存在會使這種錯誤認識往往在后面學習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反復。為此老師可舉例設問:物體溫度為+2℃和-2℃,其正、負號表示什么物理意義?如物體所帶電量為+2C和-2C,其正、負號義表示什么物理意義?通過舉例,讓學生分析、討論,使原有觀念中的錯誤成分充分暴露出來,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強烈的思維斗爭而澄清錯誤認識。知道物理學中不同的物理量,其正、負號所表達的物理含義是不同的。力對物體做負功表示力與位移的夾角大于90°,力對物體運動起阻礙作用,物體克服這個阻力運動,所以力對物體做負功也可以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而做功。
    4.幾個力共同作用物體發(fā)生一段位移時,各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shù)和與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數(shù)值上有什么關系?
    預見:由于沒有具體的物理情景,有的學生可能對此產生疑惑,不知如何下手分析。
    對策:為了降低思維難度,老師可先建立一個模型圖,采用如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遞進式設問,把此問題分成幾個子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設問1:在圖2所示中,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f,物體受幾個力作用?物體所受合力多大?
    設問2:各力對物體做功情況怎樣?總功的表達式是怎樣的?合力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是怎樣的?它們有什么關系?
    我們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備課扎實,問題設想得越多,考慮得越周密,預見性越強,課堂上才能與學生保持思維同步,游刃有余,從容不迫,靈活自如地駕馭教學過程。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課堂上要有臨機應變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面臨的是一個學生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學生的思維習慣、角度、方法層次不同,因而思維難免正誤混雜,主次并存,這就要求教師審時度勢,相機行事,靈活應變。觀察情況的發(fā)展變化,根據(jù)不同的時機,靈活地處理各種問題。如在“功”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在分析討論功的正負時,有一位同學向我質疑道:“在圖1中,拉力F對物體做正功,它的反作用力是不是做絕對值相等的負功呢?”問題提出后,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然在備課中我沒有涉及討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做功的問題,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卻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在這良好的氛圍下,我抓住有利之機,順勢將這個問題交給同學們充分的討論。在學生分析討論中,我密切注意觀察學生分析講解。在分析討論中,一些同學根據(jù)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做功一定是絕對值相等的正負功。有位同學還以手推著書本在課桌上滑動為例,認為手和書的位移相等,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從而在實例上支持上述結論的正確性。另有一些同學感到上述結論不一定正確,主要是在考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做功只注重兩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忽視了兩個物體間相互作用時位移的關系。找準學生思維漏洞后,我向學生點撥道:“兩物體相互作用時,它們的位移一定相同嗎?”學生聽了恍然大悟,察覺到自己思考問題的局限性。然后我順手牽羊,借助上述同學手推書,書與桌之間相互作用力做功情況。從而不費吹灰之力將這個疑難問題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課后要有應變的反思
    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定的結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這就要求人們應當善于從某種行動中產生的后果分析其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有利于發(fā)揚成績,避免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精彩難忘的片段,如巧妙地設疑對突如其來的問題的靈活處理,瞬間產生的靈感等,這些都是促使教學成功的因素,課后應抓緊將課堂上的這些點滴花絮記錄下來,日后進行歸類,整理、總結、并長期堅持下去,教法就會越來越靈活,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課堂的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就會越來越高。同時還要查找失敗的原因,特別是課堂上感到不盡人意的地方要進行總結和反思,查找不足原因,尋求解決辦法,通過反思,能使人“吃一塹,長一智”。避免下次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故態(tài)重演,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