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備成本法評估
(一)設備成本法評估原理
按照成本途徑評估的思路,基本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設備成本評估價格=重置全價—各項損耗=重置全價—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性貶值
1.重置全價
重置全價是指按照評估時點當時的條件,按功能重新購置(建)全新資產所耗費的成本。它一般有復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兩種形式。
復原重置成本是指運用與被評估設備相同的材料、建造標準、工藝流程、設計和技術,按評估時點的價格水平復原購建全新設備所需的成本;
更新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型材料,采用評估時的設計、建造標準、工藝流程,以評估時的價格水平表示的全新設備的購建成本。
一般地,設備的復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在數值上是不同的,后者往往小于前者。評估時如果同時可以獲得兩種重置成本的數據,應選擇更新重置成本作為評估依據(這時假設投資者都是有理性的)。
對于已投入使用的設備來說,其重置全價應該包括從設備購建開始到投入使用為止所發(fā)
生的一切必要合理支出。就其構成項目來說,主要包括設備自身的購建價格、采購與儲運費及安裝調試費三大項。
(1)國產設備重置全價的確定方法
重置全價的確定一般可以采用詢價法、歷史成本調整法、功能價值法和重置核算法等。
1)詢價法
它是指評估人員通過向生產廠家、銷售部門、設備購買者咨詢或查閱產品價格目錄等途徑獲得設備重置價格的方法。它是評估設備重置全價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通過詢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是設備的復原重置成本,也可能是設備的更新重置成本。
2)功能價值法
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設備的功能確定重置價格的方法。根據設備功能與價值之間關系的不同,功能價值法可以有多種形式。在評估實務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即功能成本系數法和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
功能成本系數法假設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其功能(生產能力)成線性正比例關系。設備的生產能力越大,成本(價格)越高(采用這種方法評估的首要工作是確認設備的價格與功能之間是否存在線性關系)。評估時,一種方法是,評估人員首先尋找一臺(套)與被評估設備相同或相似的設備作為參照物。如果已知其在評估時點的生產能力和價格以及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就可以根據下式計算待估設備的重置價格:
被評估設備的重置價格=參照設備的重置價格X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參照設備的生產能力
另一種方法是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同類設備,根據其成本和功能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確定該類設備的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功能之間線性正相關關系的具體形式,再根據待評估設備的功能情況確定其重置價格。
例如,可以假設它們具有下列關系:
y=a+bx
式中:
y——設備的重置價格;
x——設備的功能數據;
b——功能成本系數,它表示設備的功能(生產能力)每提高一單位,其重置價格提高的數額;
a——回歸常數。
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假設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其功能(生產能力)之間成指數關系,而不
是線性關系。這種情況在實際中比較普遍,即設備的價格與功能之間是同方向變化,但不是同比例變化。如果設備的功能提高一倍,價格雖也會相應提高,但一般不會提高一倍。同功能成本系數法一樣,應用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也需要借助參照物的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被評估設備的重置價格=參照設備的重置價格X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參照設備的生產能力
式中的n即為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取值范圍為0.4-1,具體數值因行業(yè)、資產類型不同而不同,在設備估價中這一數據一般在0.6-0.7。
規(guī)模經濟指數是一個經驗數據,可以根據不同行業(yè)、不同設備進行測算。評估某一設備
時,在該類設備中選取兩個典型設備A和B,然后根據公式
設備A的價格/設備B的價格=(設備A的生產能力/設備B的生產能力)n
求得
n=1n(設備A的價格/設備B的價格)/ 1n(設備A的生產能力/設備B的生產能力)
在實際的設備評估中,也可以查閱有關參數手冊,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值。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功能成本法的評估結果是一種(部分)更新重置成
本(考慮了生產能力因素,但未考慮原材料消耗等因素)。
3)歷史成本調整法
這是指根據評估時點的價格水平對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獲得其重置價格的方法。由于這一方法僅考慮價格的變動因素,因而評估結果一般是復原重置成本。
具體地,歷史成本調整法又可分為物價指數法和精測點統(tǒng)計分析法。
物價指數法,即利用評估時點的物價指數對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其計算公式如下:
設備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X設備評估時的物價指數/設備購建時的物價指數=設備歷史成本X (1+設備物價變動指數)
為了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可靠,評估時采用的物價指數應該是設備的個別物價指數或分類物價指數,而不應該是綜合物價指數。
精測點統(tǒng)計分析法(點面推算法)是指對某一類設備按照統(tǒng)計規(guī)律選擇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的被評估設備(精測點),采用詢價法、功能價值法、重置核算法等精確測算其重置價格,用測算得到的重置價格與這些設備(精測點)的歷史成本對比,獲得該類設備的物價變動情況信息(一般個別是物價指數),再根據這一結果對該種其他待評估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獲得重置價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設備的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X∑精測點的重置價格/∑精測點的歷史成本
可見,精測點法實際上就是由評估人員根據精測點的數據自行計算設備的物價變動指數。
4)重置核算法
它是指按設備成本的構成,視同被評估設備現時重新建造,按照料、工、費各成本費用要素的消耗量和現行價格,核算其重置成本的方法。
重置核算法既可用于復原重置成本的評估,也可用于更新重置成本的評估。
當設備原建造時的核算資料比較齊全、消耗量核算準確時,只要將料、工、費的價格或費用標準調整到評估時點的水平就可以求得復原重置價格。當出現較大的技術變革,被評估設備同類功能的設備已經停止生產,又缺少原建造的完整的核算資料時,就可以通過模擬重置,按照評估時點現行技術條件下的設計、材料、工藝、標準、價格和費用水平進行核算,求得更新重置成本。兩種算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設備重置價格=∑(原建造的合理要素消耗量X現行價格和費用標準)
設備重置價格=∑(按現行條件更新替代后的消耗量X現行價格和費用標準)
有時為了操作簡便,人們將設備的重置價格分成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分別評估,然后再將二者加總。所謂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構成設備成本支出的部分。間接成本是指為建造設備而發(fā)生的管理費、設計費等。實際工作中,間接成本可以以人工成本、直接成本或工作量等作為基數,乘一個取費比率求得。三種算法的公式如下:
間接成本=人工成本總額X成本分配率
間接成本=直接成本X間接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率
間接成本=工作量(工日或工時)X單位工作量(工日或工時)間接成本分配率
(2)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在思路上與國產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沒有太大差別,詢價法也是評估進口設備重置價格最直接的方法。由于進口設備的生產廠家在國外,雖然直接向設備生產廠家詢價應該是最準確的,但這樣做對評估人員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這也使得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較國產設備復雜。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構成中應該包括被評估設備現行國際市場的離岸價格(FOB)、國際運費、國際運輸保險費、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等。如果無法查詢設備離岸價格,也可以直接采用設備的到岸價格(CIF)。在具體計算時,可參考以下兩式計算: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FOB價格+國際運費+國際運輸保險費)X現行外匯匯率+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其他必要合理費用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CIF價格X現行外匯匯率+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其他必要合理費用
如果設備的離岸價格和到岸價格都無法查詢,可以國外替代設備的現行FOB價格或CIF
價格作為參照,采用功能價值法調整獲得被評估進口設備的重置價格。如國外替代設備的現
行FOB價格或CIF價格也無法獲得,可按國內替代設備的重置價格調整、推算被評估進口設備的重置價格。
如果詢價法、替代設備價格調整法都無法使用,也可以采用所謂的歷史成本調整法。但如前所述,由于歷史成本調整法的評估結果是一種復原重置成本,因此該方法不適宜技術更新較快的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確定。另外,使用物價指數調整法時,價格變動指數的選取也是一個敏感問題。嚴格地講,進口設備購價的調整應采用設備生產國的該類設備的個別(或分類)物價指數;而重置價格中的稅費部分可直接按照評估時點的水平測算;進口配套部分(如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和安裝調試費等)的價格變動情況則可根據國內有關時期的數據測算獲得。評估公式如下: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中支付外匯部分的價值/進口時的外匯匯率X進口設備生產國同類設備價格指數X評估時點外匯匯率X(1+現行關稅稅率)X(1+評估時點的其他稅費率)+進口設備歷史成本中支付人民幣部分的價值X國內同類設備該類費用價格指數
2.實體性損耗
實體性損耗是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給設備造成的貶值。在實際評估中,它通常通
過以下公式來估算:
實體性損耗=重置全價X實體損耗率=重置全價X(1—實體成新率)
這樣就將實體性損耗的評估轉化為實體成新率的確定,使問題得到了簡化。設備的實體
成新率可以采用觀察法確定(即由具有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驗的評估人員對設備實體的各主要
部位進行技術鑒定,分析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磨損、維護、修理、改造等情況綜合確定),也可以采用公式,用年限法和修復費用法計算:
設備實體成新率=設備尚可使用年限/(設備已使用年限+設備尚可使用年限)
設備實體成新率=1-設備修復費用/設備的重置全價
3.功能性損耗
功能性損耗是指由于被評估設備的技術、功能相對落后(與評估時廣泛使用的技術、功能更為先進的同類標準設備相比)造成的貶值。可以看出,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屬于無形損耗的范疇,但并不是設備無形損耗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即由于技術進步而出現了新的、性能更優(yōu)的設備,致使原有設備功能相對落后形成的貶值。設備無形損耗的另一方面——價值損耗(技術進步引起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致使生產相同設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形成的貶值),由于在確定設備重置全價時已得到反映,故未在這部分體現。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可具體表現為設備本身設計生產能力不足,或者是在完成相同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在原材料、動力、人力等方面的消耗增加,也可能表現為產品的質量不高、廢品率高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量化為被評估設備的超額運營成本(與普遍采用的同類標準設備相比)。相應地,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就可以通過按照一定的折現率將其在尚可使用年限內的年凈超額運營成本折現而得,具體公式見式如下:
n
設備功能性損耗=∑被評估設備第t年凈超額運營成本/(1+r)t
t=1
式中,n和廠分別為設備的尚可使用年限和折現率;年凈超額運營成本是年超額運營成本扣除所得稅后的余額。
4.經濟性貶值
經濟性貶值是由于外部環(huán)境變化造成的資產的貶值。不論是哪種形式的不利影響,設備的經濟性貶值最終都可以表現為設備閑置或利用率下降,收益額減少。
在實際評估工作中,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和經濟性貶值有時是需要并可以單獨估測的,有時則不需要或不可以單獨估測。一是取決于估測的條件是否具備,二是取決于在設備重置全價和成新率的測算中已經考慮了哪些因素,評估中應注意避免重評或漏評貶值因素。另外,一旦出現由于給設備帶來經濟性貶值的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就不會僅僅影響某一臺(套)或某幾臺(套)設備,而通常會給整個企業(yè)帶來影響,造成企業(yè)收益的減少。所以在實際評估中,對單臺(套)設備的經濟性貶值進行評估是很少見的,它一般都是在企業(yè)評估時作為企業(yè)商譽的扣減因素來反映,但這并不否認設備中經濟性貶值的存在。
(二)設備成本法評估案例(見書p138)
設備成本法評估
(一)設備成本法評估原理
按照成本途徑評估的思路,基本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設備成本評估價格=重置全價—各項損耗=重置全價—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性貶值
1.重置全價
重置全價是指按照評估時點當時的條件,按功能重新購置(建)全新資產所耗費的成本。它一般有復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兩種形式。
復原重置成本是指運用與被評估設備相同的材料、建造標準、工藝流程、設計和技術,按評估時點的價格水平復原購建全新設備所需的成本;
更新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型材料,采用評估時的設計、建造標準、工藝流程,以評估時的價格水平表示的全新設備的購建成本。
一般地,設備的復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在數值上是不同的,后者往往小于前者。評估時如果同時可以獲得兩種重置成本的數據,應選擇更新重置成本作為評估依據(這時假設投資者都是有理性的)。
對于已投入使用的設備來說,其重置全價應該包括從設備購建開始到投入使用為止所發(fā)
生的一切必要合理支出。就其構成項目來說,主要包括設備自身的購建價格、采購與儲運費及安裝調試費三大項。
(1)國產設備重置全價的確定方法
重置全價的確定一般可以采用詢價法、歷史成本調整法、功能價值法和重置核算法等。
1)詢價法
它是指評估人員通過向生產廠家、銷售部門、設備購買者咨詢或查閱產品價格目錄等途徑獲得設備重置價格的方法。它是評估設備重置全價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通過詢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是設備的復原重置成本,也可能是設備的更新重置成本。
2)功能價值法
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設備的功能確定重置價格的方法。根據設備功能與價值之間關系的不同,功能價值法可以有多種形式。在評估實務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即功能成本系數法和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
功能成本系數法假設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其功能(生產能力)成線性正比例關系。設備的生產能力越大,成本(價格)越高(采用這種方法評估的首要工作是確認設備的價格與功能之間是否存在線性關系)。評估時,一種方法是,評估人員首先尋找一臺(套)與被評估設備相同或相似的設備作為參照物。如果已知其在評估時點的生產能力和價格以及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就可以根據下式計算待估設備的重置價格:
被評估設備的重置價格=參照設備的重置價格X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參照設備的生產能力
另一種方法是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同類設備,根據其成本和功能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確定該類設備的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功能之間線性正相關關系的具體形式,再根據待評估設備的功能情況確定其重置價格。
例如,可以假設它們具有下列關系:
y=a+bx
式中:
y——設備的重置價格;
x——設備的功能數據;
b——功能成本系數,它表示設備的功能(生產能力)每提高一單位,其重置價格提高的數額;
a——回歸常數。
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假設設備的成本(價格)與其功能(生產能力)之間成指數關系,而不
是線性關系。這種情況在實際中比較普遍,即設備的價格與功能之間是同方向變化,但不是同比例變化。如果設備的功能提高一倍,價格雖也會相應提高,但一般不會提高一倍。同功能成本系數法一樣,應用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法也需要借助參照物的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被評估設備的重置價格=參照設備的重置價格X被評估設備的生產能力/參照設備的生產能力
式中的n即為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取值范圍為0.4-1,具體數值因行業(yè)、資產類型不同而不同,在設備估價中這一數據一般在0.6-0.7。
規(guī)模經濟指數是一個經驗數據,可以根據不同行業(yè)、不同設備進行測算。評估某一設備
時,在該類設備中選取兩個典型設備A和B,然后根據公式
設備A的價格/設備B的價格=(設備A的生產能力/設備B的生產能力)n
求得
n=1n(設備A的價格/設備B的價格)/ 1n(設備A的生產能力/設備B的生產能力)
在實際的設備評估中,也可以查閱有關參數手冊,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益指數值。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功能成本法的評估結果是一種(部分)更新重置成
本(考慮了生產能力因素,但未考慮原材料消耗等因素)。
3)歷史成本調整法
這是指根據評估時點的價格水平對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獲得其重置價格的方法。由于這一方法僅考慮價格的變動因素,因而評估結果一般是復原重置成本。
具體地,歷史成本調整法又可分為物價指數法和精測點統(tǒng)計分析法。
物價指數法,即利用評估時點的物價指數對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其計算公式如下:
設備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X設備評估時的物價指數/設備購建時的物價指數=設備歷史成本X (1+設備物價變動指數)
為了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可靠,評估時采用的物價指數應該是設備的個別物價指數或分類物價指數,而不應該是綜合物價指數。
精測點統(tǒng)計分析法(點面推算法)是指對某一類設備按照統(tǒng)計規(guī)律選擇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的被評估設備(精測點),采用詢價法、功能價值法、重置核算法等精確測算其重置價格,用測算得到的重置價格與這些設備(精測點)的歷史成本對比,獲得該類設備的物價變動情況信息(一般個別是物價指數),再根據這一結果對該種其他待評估設備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獲得重置價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設備的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X∑精測點的重置價格/∑精測點的歷史成本
可見,精測點法實際上就是由評估人員根據精測點的數據自行計算設備的物價變動指數。
4)重置核算法
它是指按設備成本的構成,視同被評估設備現時重新建造,按照料、工、費各成本費用要素的消耗量和現行價格,核算其重置成本的方法。
重置核算法既可用于復原重置成本的評估,也可用于更新重置成本的評估。
當設備原建造時的核算資料比較齊全、消耗量核算準確時,只要將料、工、費的價格或費用標準調整到評估時點的水平就可以求得復原重置價格。當出現較大的技術變革,被評估設備同類功能的設備已經停止生產,又缺少原建造的完整的核算資料時,就可以通過模擬重置,按照評估時點現行技術條件下的設計、材料、工藝、標準、價格和費用水平進行核算,求得更新重置成本。兩種算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設備重置價格=∑(原建造的合理要素消耗量X現行價格和費用標準)
設備重置價格=∑(按現行條件更新替代后的消耗量X現行價格和費用標準)
有時為了操作簡便,人們將設備的重置價格分成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分別評估,然后再將二者加總。所謂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構成設備成本支出的部分。間接成本是指為建造設備而發(fā)生的管理費、設計費等。實際工作中,間接成本可以以人工成本、直接成本或工作量等作為基數,乘一個取費比率求得。三種算法的公式如下:
間接成本=人工成本總額X成本分配率
間接成本=直接成本X間接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率
間接成本=工作量(工日或工時)X單位工作量(工日或工時)間接成本分配率
(2)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在思路上與國產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沒有太大差別,詢價法也是評估進口設備重置價格最直接的方法。由于進口設備的生產廠家在國外,雖然直接向設備生產廠家詢價應該是最準確的,但這樣做對評估人員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這也使得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評估較國產設備復雜。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構成中應該包括被評估設備現行國際市場的離岸價格(FOB)、國際運費、國際運輸保險費、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等。如果無法查詢設備離岸價格,也可以直接采用設備的到岸價格(CIF)。在具體計算時,可參考以下兩式計算: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FOB價格+國際運費+國際運輸保險費)X現行外匯匯率+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其他必要合理費用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CIF價格X現行外匯匯率+進口關稅+增值稅+銀行及其他手續(xù)費+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安裝調試費+其他必要合理費用
如果設備的離岸價格和到岸價格都無法查詢,可以國外替代設備的現行FOB價格或CIF
價格作為參照,采用功能價值法調整獲得被評估進口設備的重置價格。如國外替代設備的現
行FOB價格或CIF價格也無法獲得,可按國內替代設備的重置價格調整、推算被評估進口設備的重置價格。
如果詢價法、替代設備價格調整法都無法使用,也可以采用所謂的歷史成本調整法。但如前所述,由于歷史成本調整法的評估結果是一種復原重置成本,因此該方法不適宜技術更新較快的進口設備重置價格的確定。另外,使用物價指數調整法時,價格變動指數的選取也是一個敏感問題。嚴格地講,進口設備購價的調整應采用設備生產國的該類設備的個別(或分類)物價指數;而重置價格中的稅費部分可直接按照評估時點的水平測算;進口配套部分(如國內采購與儲運費和安裝調試費等)的價格變動情況則可根據國內有關時期的數據測算獲得。評估公式如下:
進口設備重置價格=設備歷史成本中支付外匯部分的價值/進口時的外匯匯率X進口設備生產國同類設備價格指數X評估時點外匯匯率X(1+現行關稅稅率)X(1+評估時點的其他稅費率)+進口設備歷史成本中支付人民幣部分的價值X國內同類設備該類費用價格指數
2.實體性損耗
實體性損耗是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給設備造成的貶值。在實際評估中,它通常通
過以下公式來估算:
實體性損耗=重置全價X實體損耗率=重置全價X(1—實體成新率)
這樣就將實體性損耗的評估轉化為實體成新率的確定,使問題得到了簡化。設備的實體
成新率可以采用觀察法確定(即由具有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驗的評估人員對設備實體的各主要
部位進行技術鑒定,分析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磨損、維護、修理、改造等情況綜合確定),也可以采用公式,用年限法和修復費用法計算:
設備實體成新率=設備尚可使用年限/(設備已使用年限+設備尚可使用年限)
設備實體成新率=1-設備修復費用/設備的重置全價
3.功能性損耗
功能性損耗是指由于被評估設備的技術、功能相對落后(與評估時廣泛使用的技術、功能更為先進的同類標準設備相比)造成的貶值。可以看出,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屬于無形損耗的范疇,但并不是設備無形損耗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即由于技術進步而出現了新的、性能更優(yōu)的設備,致使原有設備功能相對落后形成的貶值。設備無形損耗的另一方面——價值損耗(技術進步引起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致使生產相同設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形成的貶值),由于在確定設備重置全價時已得到反映,故未在這部分體現。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可具體表現為設備本身設計生產能力不足,或者是在完成相同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在原材料、動力、人力等方面的消耗增加,也可能表現為產品的質量不高、廢品率高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量化為被評估設備的超額運營成本(與普遍采用的同類標準設備相比)。相應地,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就可以通過按照一定的折現率將其在尚可使用年限內的年凈超額運營成本折現而得,具體公式見式如下:
n
設備功能性損耗=∑被評估設備第t年凈超額運營成本/(1+r)t
t=1
式中,n和廠分別為設備的尚可使用年限和折現率;年凈超額運營成本是年超額運營成本扣除所得稅后的余額。
4.經濟性貶值
經濟性貶值是由于外部環(huán)境變化造成的資產的貶值。不論是哪種形式的不利影響,設備的經濟性貶值最終都可以表現為設備閑置或利用率下降,收益額減少。
在實際評估工作中,設備的功能性損耗和經濟性貶值有時是需要并可以單獨估測的,有時則不需要或不可以單獨估測。一是取決于估測的條件是否具備,二是取決于在設備重置全價和成新率的測算中已經考慮了哪些因素,評估中應注意避免重評或漏評貶值因素。另外,一旦出現由于給設備帶來經濟性貶值的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就不會僅僅影響某一臺(套)或某幾臺(套)設備,而通常會給整個企業(yè)帶來影響,造成企業(yè)收益的減少。所以在實際評估中,對單臺(套)設備的經濟性貶值進行評估是很少見的,它一般都是在企業(yè)評估時作為企業(yè)商譽的扣減因素來反映,但這并不否認設備中經濟性貶值的存在。
(二)設備成本法評估案例(見書p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