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校長自主招生與高考改革的再思考

字號:

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 柯炳生(資料圖)
    去年12月初,我在本校校園網(wǎng)上發(fā)表了題為《關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幾點認識》的一篇文章,對目前自主招生做法的科學性和公平性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改革建議思路。該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媒體和有關專家,都對我的觀點進行了報道(包括加了相當“醒目”的標題)、解讀或評論。其中絕大部分報道和評論,是集中在公平性問題上,而對科學性和最重要的改革建議部分,卻很少提及。出于各種原因,我謝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要求。這里,在前文的基礎上,對于如何改革的問題,再談幾點思考,既是對媒體采訪要求的一個集中回應,也是進一步拋磚引玉。
    一、改革討論:應澄清理念
    在討論具體的改革建議之前,需要先澄清相關理念,對一些觀點和看法進行辨析。
    第一,目標與手段。任何改革,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xiàn)某個目的的手段。有關高考(微博)改革,似乎形成了一種氛圍,讓人覺得自主招生就是改革,改革就是自主招生;對自主招生提出疑問,就有反對改革之嫌,就是保守。我的疑問并不是針對自主招生的理念,不是否定高校的自主招生權力,更不是反對自主招生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而是認為現(xiàn)在的做法不能夠有效實現(xiàn)所宣稱的目標,需要改進和改革。
    第二,分數(shù)與能力。自主招生有一個基本假定:高考成績不足以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有的學生是高分低能,有的則是低分高能。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專門的筆試和面試,把這些素質好和能力強的學生挑選出來,給他們加些分,讓他們在高考分數(shù)不夠時,也能夠被錄取。這里要注意幾點:一是就學生總體而言,分數(shù)與能力絕對是正相關的;說分數(shù)不能夠充分反映能力,僅僅是就很少數(shù)人而言是正確的。二是總分數(shù)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能力,還應看成績結構,看單科成績。三是能力的比較無法絕對化和量化,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數(shù)理思維能力強,兩者之間無法進行絕對定量比較。四是考試發(fā)揮是否失常,也反映出考生的心理素質。此外,高考是“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也并不準確。今年考不好,明年還可以再考。沒有考上北大清華,也不意味著就一輩子不能成才了。
    第三,掐尖與拔苗。有人認為,一些熱衷于自主招生,是為了掐尖——搶尖子學生??赡芤恍W校也確有此意。如果只有一所學校自主招生,那么可能會有掐尖效果。不過,在有80所學校都自主招生的情況下,最終效果實際上是相互抵消掉了的。事實上,以往通過自主招生鎖定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低分(低于學校的普通錄取分數(shù)線)錄進來的,所以,實際效果可能不是掐尖,而是“拔苗”。
    第四,全才與偏才。在對中學階段教育的討論中,人們強調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不能文理分科。但是,在高考改革的討論中,卻又強調要發(fā)明出一種制度,對偏才給予特別關照。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資質稟賦和擅長偏好,絕大部分人都是偏才,只不過是程度不同,或者自我認知不同。極端的偏才,只能是個案。好的高考制度,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學其所好和專其所長,而不是僅僅考慮個案。至于個案,只能就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決定。個案如果特殊到普遍認可的程度,相應的決策也就不會有公平性的疑問了。
    第五,學生與學校。科學合理的高考制度安排,應當能夠同時兼顧學校要求和學生利益。兩者的選擇,都受到一定的約束。對學校的約束,是學生的志愿,是優(yōu)秀學生的選擇態(tài)度。對學生的約束,是其考試(包括面試)成績。只要能夠讓成績好的學生優(yōu)先選擇,就是的公平;只要能夠讓學生按照其成績被相稱志愿的學校錄取,就是對學生利益的保護。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接到多少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最后需要的,就是一個——他認為其中的一個。只要給他權利,讓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成績,選擇最喜歡上的學校,就足夠了。他并不需要得到許多份紙質錄取通知書,再在其中挑選出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