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監(jiān)控:為監(jiān)控容量供應的裝置。提示有意義的容量供應改變,當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呼氣容量減少時,發(fā)出聲光報警。
報警裝置:除上述呼吸機對壓力、容量監(jiān)控外,還有指示氧氣道中壓力不夠和電動機故障報警。各種報警必須及時發(fā)出,以確定故障發(fā)生原因。
各報警范圍應仔細調整,以免在病人移動或變換體位時,由于太近于報警范圍而發(fā)生頻繁聲光警報。如警報頻繁發(fā)出又查不到故障時,提示呼吸器操縱桿失靈。
(1)呼吸器應用注意事項:
①呼吸器應安裝完畢,機器運轉正常,隨時在待用狀態(tài)。
②使用前,重新檢查呼吸器性能及運轉情況;用檢測呼吸囊與人工呼吸器連接試行通氣,確認呼吸瓣無異常動作。
③根據病人肺功能狀態(tài)及體重調節(jié)VT、f、FiO2、各種報警范圍及呼吸型式等。吸呼氣比值應50%.
(2)血液動力學監(jiān)測:機器通氣后,回心血量減少而直接引起循環(huán)改變。特別是在使用正壓通氣時。應密切注意心輸出量、肺毛細血管嵌入壓、血壓、心率的變化,當上述指標偏低時,往往提示前負荷不夠,應予補充。
(3)氣道壓力監(jiān)測:氣道壓力直接反應了通氣道的效能,當其壓力升高>3.43kPa(35cmH2O)時,多提示有痰液滯留,人工氣道阻塞或管道打折。其中以痰液滯留使氣道壓力增高最為常見,發(fā)現時,應即予清潔通氣道的吸痰處理。
(4)氣管插管的氣囊監(jiān)測:機械通氣時,有呼出氣量的監(jiān)測報警裝置,呼出氣只能出現降低的可能,多由于插管氣囊漏氣漏氣或呼吸道連接不嚴所致,臨床病人多主訴憋氣、呼吸頻率相對增快。嚴懲漏氣可致病人缺氧、躁動不安甚至危及生命。
關于氣囊問題:氣囊應保持在充氣狀態(tài),現多認為以有允許的少量漏氣的小容量充氣為佳,氣囊壓力在1.96kPa(20cmH2O)左右,盡量避免氣囊過度充盈。小容量充氣后的氣囊可不用再定時放氣,因其對氣管粘膜的壓迫較小,不致于造成并發(fā)癥。如必須要放氣,應先清潔氣道內及口、鼻咽腔分泌物后再進行。放氣后,護士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插管意外脫出。
氣囊漏氣如屬插管氣囊偏小或囊內氣體的緩慢逸散,只要增加VT就可糾正漏氣。并應注意隨時補充氣囊內氣體,如屬氣囊破裂所致嚴重漏氣,應在保證充分氧供的條件下迅速更換氣管插管。
(5)吸入氣溫濕度:呼吸器上有加溫霧化器及帶貯氣接管的“T”型管裝置可對吸入氣進行加熱和濕化。
濕度指某一氣態(tài)環(huán)境中水蒸氣的含量,當溫度上升時,氣體中的水蒸氣量增加。飽和水蒸氣含量在34攝氏度時是5.31kPa(39.9mmHg),在37℃時為6.26kPa(47.1mmHg),有利于吸入氣被完全濕化。
①吸入干燥空氣的不利影響:
A、增加了分泌物粘稠度,使其結痂和不易吸出。
B、降低了纖毛的保護機能。
C、由于不易引流的分泌物阻塞小氣道,致輕度肺不張。
②注意事項:
A、濕化用液應為無菌蒸餾水,因其溫度易于細菌繁殖,常規(guī)每24小時更換1次液體。
B、因為氣管粘膜可與氣道吸入氣進行熱量交換,因而被用于體溫過低病人的升溫輔助治療。
C、通過濕化氣體吸入可以把某些藥物送至氣管粘膜,用于治療部分病癥,但對應用抗生素是否有效尚有爭議。
(6)減少各種可能的污染:呼吸器管道原則上應每日更換1次,尤其是呼氣管道末端的集水瓶應及時清潔。
報警裝置:除上述呼吸機對壓力、容量監(jiān)控外,還有指示氧氣道中壓力不夠和電動機故障報警。各種報警必須及時發(fā)出,以確定故障發(fā)生原因。
各報警范圍應仔細調整,以免在病人移動或變換體位時,由于太近于報警范圍而發(fā)生頻繁聲光警報。如警報頻繁發(fā)出又查不到故障時,提示呼吸器操縱桿失靈。
(1)呼吸器應用注意事項:
①呼吸器應安裝完畢,機器運轉正常,隨時在待用狀態(tài)。
②使用前,重新檢查呼吸器性能及運轉情況;用檢測呼吸囊與人工呼吸器連接試行通氣,確認呼吸瓣無異常動作。
③根據病人肺功能狀態(tài)及體重調節(jié)VT、f、FiO2、各種報警范圍及呼吸型式等。吸呼氣比值應50%.
(2)血液動力學監(jiān)測:機器通氣后,回心血量減少而直接引起循環(huán)改變。特別是在使用正壓通氣時。應密切注意心輸出量、肺毛細血管嵌入壓、血壓、心率的變化,當上述指標偏低時,往往提示前負荷不夠,應予補充。
(3)氣道壓力監(jiān)測:氣道壓力直接反應了通氣道的效能,當其壓力升高>3.43kPa(35cmH2O)時,多提示有痰液滯留,人工氣道阻塞或管道打折。其中以痰液滯留使氣道壓力增高最為常見,發(fā)現時,應即予清潔通氣道的吸痰處理。
(4)氣管插管的氣囊監(jiān)測:機械通氣時,有呼出氣量的監(jiān)測報警裝置,呼出氣只能出現降低的可能,多由于插管氣囊漏氣漏氣或呼吸道連接不嚴所致,臨床病人多主訴憋氣、呼吸頻率相對增快。嚴懲漏氣可致病人缺氧、躁動不安甚至危及生命。
關于氣囊問題:氣囊應保持在充氣狀態(tài),現多認為以有允許的少量漏氣的小容量充氣為佳,氣囊壓力在1.96kPa(20cmH2O)左右,盡量避免氣囊過度充盈。小容量充氣后的氣囊可不用再定時放氣,因其對氣管粘膜的壓迫較小,不致于造成并發(fā)癥。如必須要放氣,應先清潔氣道內及口、鼻咽腔分泌物后再進行。放氣后,護士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插管意外脫出。
氣囊漏氣如屬插管氣囊偏小或囊內氣體的緩慢逸散,只要增加VT就可糾正漏氣。并應注意隨時補充氣囊內氣體,如屬氣囊破裂所致嚴重漏氣,應在保證充分氧供的條件下迅速更換氣管插管。
(5)吸入氣溫濕度:呼吸器上有加溫霧化器及帶貯氣接管的“T”型管裝置可對吸入氣進行加熱和濕化。
濕度指某一氣態(tài)環(huán)境中水蒸氣的含量,當溫度上升時,氣體中的水蒸氣量增加。飽和水蒸氣含量在34攝氏度時是5.31kPa(39.9mmHg),在37℃時為6.26kPa(47.1mmHg),有利于吸入氣被完全濕化。
①吸入干燥空氣的不利影響:
A、增加了分泌物粘稠度,使其結痂和不易吸出。
B、降低了纖毛的保護機能。
C、由于不易引流的分泌物阻塞小氣道,致輕度肺不張。
②注意事項:
A、濕化用液應為無菌蒸餾水,因其溫度易于細菌繁殖,常規(guī)每24小時更換1次液體。
B、因為氣管粘膜可與氣道吸入氣進行熱量交換,因而被用于體溫過低病人的升溫輔助治療。
C、通過濕化氣體吸入可以把某些藥物送至氣管粘膜,用于治療部分病癥,但對應用抗生素是否有效尚有爭議。
(6)減少各種可能的污染:呼吸器管道原則上應每日更換1次,尤其是呼氣管道末端的集水瓶應及時清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