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議論文:理解(轉(zhuǎn)載)

字號:

議論文的合理結(jié)構(gòu) 
    ①點 
    ②正 
    ③反 
    ④深 
    ⑤聯(lián) 
    ⑥總 
           理解 
    理,乃氣也;解,乃行也;理解,萬氣并行俱也。 
    似乎從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尋找一種境界。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忘我”的品行,以天下蒼生為重,那么又如何從彼岸走到他岸呢?這時就需要用理解作橋梁了?!?BR>    古時候,有位名叫林子宣的人,出生于市井之中,從小就發(fā)奮刻苦學習,但卻受盡了市井流氓的侮辱,在他的忍辱負重下,在十五歲時高中舉人,并回鄉(xiāng)做了知府。有日,林子宣的友人前來拜訪,問:“今已高中舉做了官,為何不教訓那些流氓?”子宣答曰:“我今日高中舉人,已經(jīng)給了他們的教訓,你看,這些人終日在家,不敢出門,生怕惹事。我已做了知府,何必將他們趕盡殺決呢?” 
    其實,子宣的幾句話無不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他理解了這些人,才會抱著一顆心選擇寬容?!?BR>    理解有時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整個社會?!?BR>    菊花,正是理解了百花的爭勝之心,才不與其爭艷,選擇寒秋盛開;陶潛正是理解了整個朝政,才選擇了隱姓埋名。荷鋤帶露,忙碌在山水田園間,吟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屈原也是理解百姓的疾苦,才不與*佞同流合污,自投汨羅江還在高唱“舉世渾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悲歌…… 
    正是這種理解,才使這些義士揮毫如雨,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讓我們國家的文學寶庫多一些珍奇異寶;才顯得中華民族是那么的有文化的底蘊,這些歷史,不都是對生活的另一種理解嗎? 
    理解是心與心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沉住心中一句話,換來的是海闊天空。壓住心中一股火,換來的是風平浪靜。當自己不能理解時想想我們祖國的歷史,那些飽經(jīng)風霜卻人格高尚的民族英雄,那韻味無窮的歷史,就會讓人不覺想起一句話: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天隨性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