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海蘊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 Hǎi Yùn
【來源】為海蘊科植物海蘊的藻體。
【原形態(tài)】藻體絲狀粘滑,淺褐色至黃綠色,由絲狀體組成的假膜體,外形呈圓柱形,常中空,具有不規(guī)則的二叉式小分枝,體高8~30厘米或更長,基部固著器為盤狀。單室孢子囊橢圓形或倒卵圓形,多室子囊線形。
附著在其它低潮線附近的藻體上,多數(shù)附著在繩藻或海蒿子的藻體上。
【生境分布】分布遼寧、山東、廣東等地沿海。
【性味】《本草拾遺》:“咸,寒,無毒?!?BR>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癭瘤結氣在喉間,下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摘錄】《*辭典》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 Hǎi Yùn
【來源】為海蘊科植物海蘊的藻體。
【原形態(tài)】藻體絲狀粘滑,淺褐色至黃綠色,由絲狀體組成的假膜體,外形呈圓柱形,常中空,具有不規(guī)則的二叉式小分枝,體高8~30厘米或更長,基部固著器為盤狀。單室孢子囊橢圓形或倒卵圓形,多室子囊線形。
附著在其它低潮線附近的藻體上,多數(shù)附著在繩藻或海蒿子的藻體上。
【生境分布】分布遼寧、山東、廣東等地沿海。
【性味】《本草拾遺》:“咸,寒,無毒?!?BR>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癭瘤結氣在喉間,下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