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社會工作師考試輔導:個案工作的主要模式(2)

字號:

二、危機介入模式的內容及特點
    1、危機介入模式的內容
    (1)危機的定義。危機是指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險事件的破壞而產(chǎn)生的身心混亂的狀態(tài)。危機介入模式就是針對服務對象的危機狀態(tài)而開展的調適和治療的工作方法。危機通??梢苑譃閮深悾撼砷L危機,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的任務而產(chǎn)生的危機;情境危機,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變而引發(fā)的危機。
    (2)危機的發(fā)展階段。危機發(fā)生、應對、危機解決、恢復期。危機產(chǎn)生之后,服務對象的身心處于極度的緊張狀態(tài),經(jīng)過調適和治療就會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狀態(tài)。
    (3)危機介入的基本原則。第一,及時處理。盡可能減少對服務對象及其周圍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變的時機。第三,限定目標。危機介入的首要目標是以危機的調適和治療為中心,盡可能降低危機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響的擴大。第三,輸入希望。調動服務對象改變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會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務對象自身擁有的擊圍他人的資源,為服務對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復自尊。危機的發(fā)生通常導致服務對象身心的混亂,使服務對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養(yǎng)自主能力。整個危機介入過程就是社會工作者幫助服務對象增強自主能力面對和克服危機的過程。
    2、危機介入模式的特點
    第一,迅速了解服務對象的主要問題。社會工作者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務對象最近的生活狀況上,采用開放式的提問方式幫助對服務對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迅整作出危險性判。社會工作者需要對服務對象采取破壞行為的可能性和危險程度進行評估,以便給予及時的介入和治療。
    第三,有效穩(wěn)定服務對象的情結緒,與服務對象建立信任的合作關系。
    第四,積極協(xié)助服務對象解決當前問題。協(xié)助服務對象分析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決當前問題為主要目標的介入計劃。
    ☆此部分的知識重點:
    1、危機的定義、危機介入的基本原則(單選、多選)
    2、危機介入模式的特點(多選)
    三、行為治療模式的內容及特點
    (一)歷史發(fā)展
    最早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南非的沃爾普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相互抑制原則,既當一個人松弛的時候,他是無法同時感到緊張、焦慮或者恐懼的。反之亦然。同時期的英國人艾森克提出:應采用客觀和標準化的測試最為行為治療的臨床評估,實行為治療又前進了一步。
    1950年至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傳統(tǒng)的心理社會治療模式所花時間過長,效果不很明顯,于是從實驗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紀60年代,阿爾伯特·班杜拉的學習理論,1971年出版《社會學習理論》一書標志著社會學習理論的正式形成。他認為個人不僅可以從獎罰中進行學習,還可以通過模仿的過程學習。他對暴力性電視節(jié)目與觀眾的社會性行為之間的關系作了廣泛的研究,結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為。同時認為人不僅是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控制社會環(huán)境的主人,認為人類行為是由行為、認知與環(huán)境三者不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世紀90年代,美國行為治療方法促進會成立,會員大約為4000名。流派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療為導向、強調行為,重視學習作用,以及強調嚴格的診斷和評估。
    (二)理論來源
    來源于行為主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班杜拉、桑代克等。其中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
    1、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巴甫洛夫通過狗與鈴聲的實驗(每次給狗實物的同事都搖鈴,狗見到食物會反射性的分泌唾液,當這種情況重復多次以后,即使不給事物,狗聽到鈴聲也會自動流口水。),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條件反射。據(jù)此,巴甫洛夫創(chuàng)建了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與中性刺激建立條件的反射。該理論模式主要強調“刺激—反應”公式,既反應必須由刺激引發(fā),反映的性質也由刺激的性質所決定。反應是后隨于刺激出現(xiàn)的,為了使反映出現(xiàn),刺激必須先出現(xiàn)。
    2、操作性為理論。1938年,斯金納將人的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其中“應答性行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過的“條件反射”性行為?!安僮餍孕袨椤钡睦碚摷僭O:行為的改變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行為后面伴隨著某種特殊的結果,反應或行為被稱為操作的行為,因為其操作了環(huán)境,而行為才有其結果。行為是由反映出的結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親就會給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為,父親給糖吃是結果,因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為就會增加。
    3、社會學習理論。由班杜拉創(chuàng)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為是如何獲得的問題,認為:人主要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結果而進行學習、習得行為。強調了人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認為觀察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通過對榜樣或模式的模仿和認同來完成。其中觀察學習有四個過程:
    第一、注意過程。一個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種行為,他對此很關注;
    第二、保持過程。觀察者在大腦中形成有關信息,這些信息是有關此行為如何被完成,也包括在實際或在頭腦中演練此行為
    第三、運動再現(xiàn)過程。觀察者總結出在何種情況下這個行為發(fā)生及其結果如何。
    第四、動機或誘因過程,指個體具有再現(xiàn)榜樣行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為公開表現(xiàn)出來,要看誘因。
    班杜拉在闡述觀察學習時運用了強化的概念,他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并重點強調了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個體看到他人的行為獲得成功或贊揚,便會增強產(chǎn)生同類行為的傾向,這叫做替代強化。個體一旦社會化,就能自己設定標準并根據(jù)這種內在標準來評定和獎罰自己的行為,這叫自我強化。班杜拉的觀點在于,人是通過觀察學習來獲得替代強化,從而控制自我強化,形成自我行為的。
    (三)基本假設
    (1)以行為(尤其是與問題有關的當前行為)作為研究和治療的中心;
    (2)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
    (3)強調外部環(huán)境在行為習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
    (5)行為持續(xù)存在的必要條件是,有引發(fā)行為的前因與維持行為存在的效果反應,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