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級結構師專業(yè)考試輔導:設計內力調整

字號:

設計內力調整
    1)、梁設計剪力調整:抗震規(guī)范第6.2.4條和高規(guī)第6.2.5、7.2.21條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特一、一、二、三級的框架梁和抗震墻中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其梁端截面組合的設計剪力值應調整。
    2)、柱設計內力調整:為了體現(xiàn)抗震設計中強柱弱梁概念設計的要求,抗震規(guī)范第6.2.2、6.2.3、6.2.6、6.2.10條和高規(guī)第4.9.2條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特一、一、二、三級的框架柱、框架結構的底層柱下端截面、角柱、框支柱的組合設計內力值應調整。
    3)、剪力墻設計內力調整:高規(guī)第7.2.10、10.2.14、4.9.2條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特一、一、二、三級的剪力墻底部加強區(qū)和非加強區(qū)截面組合的設計內力值應調整。
    路面的使用性能可分為功能和結構兩大類;使用過程中路面的使用性能會隨行車荷載和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而逐年變化。當路面的使用性能(平整度、抗滑能力、結構損壞和承載能力)退化到某一規(guī)定的限值標準,或者其承載能力不能滿足未來交通的需要時,需采取恢復措施以恢復或提高其使用性能。
    路面的基本功能是為車輛提供快速、安全、舒適和經(jīng)濟的行駛表面。路面的功能破壞是指路面不平整或太光滑,使其不冉具有預期的功能,它反映了路面的服務水平或行駛質量。
    路面的行駛質量同路表面的平整度特性、車輛懸掛系統(tǒng)的振動特性和人對振動的反應或接受能力三方面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路表面的平整度特性。
    路面的行駛質量或服務能力,隨車輛荷載的反復作用、周圍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和路面齡期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當行駛質量指數(shù)下降到某一限值時,路面便不能滿足基本功能的要求,而需要采取改建或重建措施以恢復其功能。
    路面的結構性能是指路面保持其結構完整而不出現(xiàn)損壞的能力。路面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行車荷載和環(huán)境等因素的作用而出現(xiàn)各種損壞,這些損壞稱為結構損壞。
    路面的結構損壞是路面的整體或某一部分或幾個組成部分的破壞,結構性損壞涉及到路面承受荷載的能力。
    兩種損壞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任何路面損壞的嚴重性大都是由人對觀察到的損壞的一種看法,把這兩種損壞區(qū)分開足很重要的,工程師必須具備區(qū)分它們的能力。比如說,水泥路面如用瀝青混凝土加鋪層罩面,當瀝青混凝土罩面斷裂(功能損壞),但整體結構并非結構性破壞時,面層僅會產(chǎn)生一些不平點。同樣的路面會在超載作用下產(chǎn)生裂縫(結構性破壞)而破壞,逐步形成錯臺。對于第一種情況,可考慮采用維修措施,通過整修面層來恢復路面平整,以滿足行車的質量要求。結構類破壞則需要徹底翻修。
    路面結構的眾載能力是指路面在達到預定的損壞狀況之前還能承受行車荷載作用的數(shù),或者還能使用的年數(shù)。
    結構承載能力同損壞狀況有內在的聯(lián)系,在使用過程中,承載能力逐漸下降,而損壞逐步發(fā)展;承載能力低的路面結構,其損壞必然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