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高考語文滿分作文及點評(卷Ⅱ)

字號:

與品讀相擁
    讀書,是賞心悅目,陶冶情操;
    讀書,是走進先哲,聆聽教誨;
    讀書,是體驗鳥語,感受花香。
    ……
    我們走在羊腸小路上,
    俯首細細品讀先賢訓言,在旁邊的百花爭妍,蜂圍蝶陣中拜訪先哲,啊!這是多么欣慰啊!
    在信息時代,我們?yōu)榱俗非笏俪?,在“淺閱讀”的氣息逐漸蔓延時,我們是否思考過。
    ——與品讀相擁,使讀書成為提升自己靈魂的方法。
    質而綺,真而醇,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走進陶淵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定與超然,但是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卻是不對的,他為了逃避官場的黑暗污濁而歸隱田園,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純潔而回歸自然,但是,讀書是人的靈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書與不讀有何區(qū)別,既然有讀書之好,我們就應全身心投入,馳騁于書的天地,豈不樂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讓自己一時滿足,對于心靈卻益處甚小。
    我們所說的品味,是用心讀,而非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有用心靈去靠近書,才能感受到灼灼其華的智慧,才能體會字字千斤的價值。
    同樣張溥也幼時好學,他的傳奇在人們心中永不倒下,“七錄宅”的光華熠熠生輝,他為了學習,習書成誦之后又手自筆錄,再化為灰燼,總此七次,才成就了他的文學功底。
    張溥雖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跡為后人傳頌,七錄之名是何等雄渾,學習是需要嚴謹態(tài)度,在“七錄”背后閃爍的是人的品質與修養(yǎng)。
    在當代,當我們捧著《邊城》細細品讀時,被沈從文的新麗雋永的筆調以及美麗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竟由一位只讀小學的人來寫,其困難之大,不言而喻,沈從文也嗜學,他面對命運的風浪,從不畏懼,在平靜的心態(tài)下認真品讀,成就了他的成功。
    自學之路漫漫;成才之舟遙遙。沈從文在自己認真地品讀中成就了不朽的《邊城》,我們不禁感嘆——與品讀相擁,能克服一切困難。只有在品味中學習,才能汲取精華,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太多的事例都向我們驗證了同一個道理,與品味相擁,才能讓讀書成為凈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yè)的方法。
    品讀,讓我們感受“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悲壯;品讀讓我們感受“腸斷東風落牡丹”的凄涼;品讀讓我們感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
    與品讀相擁,讓讀書使自己靈魂思想升華!
    【評析】
    “與品讀相擁”,題目新穎,立意不俗。文中列舉了陶淵明、張溥、沈從文等古今人物的讀書經(jīng)歷,說明“與品讀相擁,才能讓讀書成為凈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yè)的方法”,從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用心閱讀
    每當我們邁入浩如煙海的圖書館時,眼前的“書山”不時讓我們震驚:在這貫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們怎樣閱讀,閱讀什么?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在我們眼中,這些都不重要,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閱讀,用心體會! 用心閱讀,我們能體驗中華五千年的香韻,能品味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清幽和曠達,能體驗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邁,能體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凜然,更能體驗李清照那“凄凄慘慘戚戚”的憂愁與悲憤。
    閱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讀死書,有的人死讀書,有的人品其文化內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淺閱讀,有的人深閱讀,然而不管怎樣閱讀,我們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五柳先生的閱讀方法也許值得我們借鑒,在這個競爭激烈、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我們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不求甚解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步調。但是,他也沒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對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每有會意,便欣然望食”。無論怎樣,我們要有用心去面對的信心。
    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我們能體驗出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絢麗的生活。許多飽學之士,英雄豪杰都受書的影響,他們有的瀟灑大方,有的氣宇軒昂,精神飽滿,在無數(shù)人的臉上,洋溢出的更多是閱讀帶給他們的自信,國學大師季羨林飽讀詩書,成了一代享譽文壇,兼容百家的大師,他用心體驗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為光耀文壇的一顆巨星。
    在當今世界,有很多文壇巨匠和仁人志士,他們用閱讀看遍世界,用閱讀了解古今。閱讀也成了一種我們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工具和窗口。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閱讀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樣,但無論怎樣,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尋求書中的真理。
    用心去閱讀,博覽群書,用心去閱讀,瀟灑走世界,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用心去體驗,那么整個世界都將在我們的眼中!
    用心品味人生,用心體驗閱讀,我們的人生終將輝煌!
    【評析】
    這位考生不拘泥于深閱讀和淺閱讀的爭執(zhí),提出了“用心閱讀”的觀點,可謂獨出機杼,自成一說。
    文章用五柳先生的讀書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擔綱主要論據(jù),古今融合并賦予新意,提出“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尋求書中的真理”。無疑,這是閱讀的本質,也是作文的主旨。
    “小議”淺閱讀
    淺閱讀,即一種當下流行的網(wǎng)上快速讀書方式。由此我想到一個詞“深閱讀”,即傳統(tǒng)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一種讀書方式。我認為只有將這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融合,我們才能成為新的讀書e族。
    社會在高速發(fā)展,讀書文化受到?jīng)_擊無可非議,所以要完全擯除網(wǎng)絡對讀書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厭之,不如樂意受之,并完美用之。
    所以我要說的是:淺閱讀,我們要樂意受之,完美用之。
    于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風拂過,翻起頁頁泛黃的扉角,感受書的香蘊,這是何等愜意!是這傳人經(jīng)典,授人美德的書教會我們孔子的謙虛為德——“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這傳人傲骨,給人熱血的書吶喊出樹人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臒嵫序v的革命情結,激勵著多少熱血青年,鼓勵著多少澎湃的心;是這豪放與婉約的孿生姐妹,教我們吟唱出易安的種種凄迷:“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币步涛覀儗彾攘藮|坡的傲岸不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笔堑?,這人類的精神食糧,母語的精髓渾厚,我們不能遺棄,他是我們沸騰的熱血,是我們不能丟的根,所以那些斜倚在書店一角,默默地讀書,不知天黑的日子不能丟,如果你丟了,虔誠地撿拾那些日子。
    但是,與在圖書館默默沉浸截然不同的“淺閱讀”我們也不能丟,而且丟不了。
    淺閱讀以快速獲取信息為目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淺閱讀不失為一種準確、快速獲取信息的好方法。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沒有淺閱讀,只知徜徉于古典讀書方式的你,很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拋棄,為了開闊眼界,為了獲取信息,為了成為時尚的現(xiàn)代人,為了高效率地學習、工作,淺閱讀不可丟,不能丟。
    若心靈需要一劑溫熱的良藥,那么請選擇我所說的深閱讀,于午后,捧一杯香茗,聆聽書中的多愁與善感,給迷失的心靈一份滋養(yǎng);若你苦惱于桌前大堆的工作,不妨打開網(wǎng)頁,開始“擺渡”一下……
    讓深閱讀與淺閱讀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地步入我們現(xiàn)代人的心扉,作個張弛有度,亦“深”亦“淺”的現(xiàn)代人。
    深淺結合,相得益彰。
    【評析】
    “深淺結合,相得益彰”,題目本身就充滿辯證的精神,較好把握了作文材料的主旨。
    文章在分析了深淺閱讀的不同狀態(tài)和作用后,明確指出:“讓深閱讀與淺閱讀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地步入我們現(xiàn)代人的心扉,做個張弛有度,亦‘深’亦‘淺’的現(xiàn)代人”。這個觀點比較深刻,體現(xiàn)了考生思維的開闊、敏捷和不俗的見解,也是本文的一個突出亮點。
    猶憶書香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xiàn);“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xiāng),采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被酒莫驚春睡重,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保灰u長袍,一樹蕭秋,殘陽余暉,孑然一人!
    猶記得晦澀難懂的《詩經(jīng)》,在臂彎里淺唱低吟;猶記得翔實的《史記》,千百年獨成一家之言;猶記得浪漫抒情的《離騷》,在氤氳書香中,傳唱千年!
    讀書當如此,在深閱讀中,永遠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遠忘不了古人隔著千年時空,傳來的陣陣書香。惟有深閱讀,才能帶來心靈的滌蕩。
    總能看到江畔那個人: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披發(fā)行吟,時而悲嘆,時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發(fā)出點點馨香,遍染層林。他是感時傷懷,他亦憂國憂民,司馬遷稱贊他:“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他就這樣徜徉于汨羅江,國家的滅亡,百姓的哭聲,都化作他眼角的淚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傳唱的歌者,留給后世一片震驚。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誰又能知道他的內心,誰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誰又能去學習他的節(jié)操?
    捧讀《紅樓夢》,“新仇舊恨知多少”,想起大觀園,就會想起她的淚!她自命清高,其實是因為孤苦無依,將自己緊緊地掩起?!巴祦砝嫒锶职祝璧妹坊ㄒ豢|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或許她悲,或許她倔,只肯環(huán)著一池靈動的池水,幽然飄落。她也愛,愛那粉飾的百花洲;她也傷,傷那香殘的燕子樓;她也恨,恨那有時似傻如狂的賈寶玉。她沒有“好風憑借力”的氣魄,有的只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輕柔!她悲嘆落莫,啼灑血痕,她只道她的命運也如落花,錯過了花期。她會詠嘆,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癡;待到他年,又會有誰將己輕葬?沁芳閘的水,總是在流,那樣柔緩,那樣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還淚,卻經(jīng)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給大觀園一個故事,留給寶玉一段傷悲,留給才子一聲驚嘆!
    總喜歡想像“莫道故園****好,疆場碧血艷如花”,或許傷感的背后,還有戰(zhàn)士模糊的淚眼。
    因為文化的深度,不會選擇所謂的時髦;因為陣陣書香,才會選擇細細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澀,回味卻甘甜,因為那是跨越了時空留下的記憶。
    捧著書香,看著窗外嫩綠的枝葉,在書海中,漸行漸遠!
    【評析】
    “猶憶書香”,題旨在題目中就顯露出來,它統(tǒng)領全篇,表達了考生對深閱讀的理解和喜愛。
    文章用大量篇幅闡發(fā)自己對閱讀的體悟和感動,有一定的意蘊。其詩文積累比較豐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處引用,熔鑄成自己的文章。雖然也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牽強和不足,但仍然獲得閱卷教師的首肯,給了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
    慢嘗書香
    慢嘗書香,品味其中的一點一滴。 ——題記
    秋日的午后,手捧一杯香茗,伴著悠悠的茶香四溢,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并隨帶幾本書將香茶和書香一同帶進“黃金屋”。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往往忽略了深層次的閱讀和深層次的品味。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多一些深閱讀,它能讓我們的生活馨香四溢,讓我們的人生旅途“風景這邊獨好”。
    也許有人會說,淺閱讀不也很好嗎!它既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能讓我們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但我覺得,淺閱讀能讓我們滿足一時的需求,就長遠而言,深閱讀更適合我們的口味,能使人一生受益。
    走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主人公保爾的堅強毅力。走進《簡愛》,我被簡愛那種真摯、頑強不屈所激勵。走進《名人傳》,我們會被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苦難和坎坷的一生所嘆息,為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所折服。
    領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深深感到尊嚴二字的偉大。深深品讀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被李白的精神所影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自信面對,樂觀挑戰(zhàn)。深深品味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領悟到“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真正含義和價值,促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活得更有價值。
    深層次的閱讀影響了我們的發(fā)展,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走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體會到海倫凱勒內心的那份樂觀、那份執(zhí)著、那份堅強。每當失意時,想起書中的主人公的事跡,它幫助我走出失意,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迎接挑戰(zhàn)!
    由此可見,深閱讀讓我們受益無窮,讓我們深深品味到生活中的點滴。
    慢嘗書香,我們仿佛走進荷香四溢的湖畔;慢嘗書香,我們欣賞到無限美好風景;慢嘗書香,我們走進了漫天星辰的夏夜;慢嘗書香,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慢嘗書香,“黃金屋”中風景獨好!
    【評析】“慢嘗書香”,考生以一個新奇而通俗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對“深閱讀”的喜愛和追求。全文彰顯了這位考生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加之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明快流暢,有力地凸顯了文章的主旨。
    重拾遺落的厚重
    中國的圣賢先哲大都強調一種格物致知的精神,認為做學問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徹,不能淺嘗輒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韋編三絕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時,商業(yè)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往往手足無措,我們確實失去了什么,也許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非???,“淺閱讀”同樣是快節(jié)奏生活的產(chǎn)物,我們也許根本就無法空出時間來一次真正的閱讀,更不用說研習經(jīng)典了。但反思這種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生活,我們不一定快樂,同時也失去了很多趣味,難道生活本身就這樣嗎?
    古代與現(xiàn)代的價值觀念體系截然不同。古人專心做學問,對于貧困饑餓當真能安之若素。孔子有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謂好學也矣。而今人則更多追求商業(yè)利益,一切以錢為主,這就引發(fā)一系列的商業(yè)炒作以及學術丑聞,爭論與批評過后,我們應該更深入地反思。
    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撐,一個民族很難立足于世界。正如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中國外其它三國的沒落與衰亡,它們的衰亡歸根到底是文化缺失和沒落。相反美國只有兩百多年的建國歷史卻成為全球的超級大國同樣得益于那民主自由的先進文化。當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數(shù)千載的傳承后,能否在當代發(fā)揚光大,確實還有懸念。
    環(huán)顧我們周圍的讀物,十之八九便是雜志,很少有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鉆研一本名著。其實知識本身就需一個長期的理解與領悟后方可掌握,而鉆研名著正是這樣的過程,雖然艱澀難懂,但細細咀嚼后卻別有一番滋味。那些厚重的經(jīng)典名著不應該是圖書館書架上的陳列品,我們只是恭敬虔誠地仰望,它們應該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學海無涯,學習本身就無法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具有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閱讀厚重的書籍,感受厚重的文化,你也會變得厚重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越是有學問,你才會越有氣質。
    文化快餐只能作為一種嘗試,一種體驗,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遺落的厚重,沉潛寧靜,到知識的海洋中開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遺落的厚重,讓民族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我們會看到真正的崛起與復興。
    【評析】
    這位考生在緊扣題旨的前提下,善于道常人所未道,發(fā)常人所未發(fā),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切入立論,使人耳目一新。
    文章直面現(xiàn)實,對當今社會的“文化快餐”現(xiàn)象作了含蓄的批評,表達了一種憂思。指出“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撐,一個民族就很難立足于世界”,“閱讀厚重的書籍,感受厚重的文化,你也會變得厚重起來”。正因如此,文章的立意便高人一籌,以深刻的見解得到閱卷教師的認同。
    背上“悅讀”的行囊
    仰望蒼穹,浩瀚的宇宙中無數(shù)的星球,塵埃匯聚著,它們就是宇宙的內涵,就是宇宙的精華。我們每一個個體如同宇宙一樣,我們也有內涵,那是我們閱讀所得到的。
    天空深邃悠遠,是因為它有飄逸的云兒和飛翔的小鳥;大海廣闊無邊,是因為它有跳動的浪花和暢游的魚兒;草原蔥綠美麗,是因為它有茁壯的小草和馳騁的駿馬;我快樂穿梭于天地,是因為我有“悅讀”的行囊。
    悅讀是什么?其實就是快樂輕松地閱讀。以前的人們總是拿書本仔細地品味,探索書中的奧秘。而如今的我們,快餐式的閱讀方法,雖不能體會其中的真諦,卻也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快樂和享受??墒窃跍\閱讀中,我們也失去了許多。
    于是,我開始背上悅讀的行囊,體會閱讀所帶來的幸福滋味。采擷一本唐詩宋詞,尋覓一處安靜的地方,輕輕地誦讀著,笑容綻放于臉上。我體會到了陶潛“采菊東籬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曠達;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著……
    要想體會到這種幸福的滋味,我們必須選擇有內涵的書籍,細細地品味,深深地汲取其中的精華,我們不僅獲得了享受,而且還得到了詩文、華美樂章的熏陶。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擁有了快生活,很少有時間去品味閱讀所帶來的快樂。淺閱讀滿足了我們,在閑暇時,攜一本雜志,泡一杯濃茶,簡單輕松地讀一篇文章,細細地回味。于是,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我們也得到了閱讀的樂趣。正因為淺閱讀,我們也失去了深閱讀所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慰藉。
    背上悅讀的行囊,我穿梭于深閱讀和淺閱讀中。在深閱讀中,我體會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詩詞的美妙,那種感覺如魚得水,快樂自在。在淺閱讀中,我擁有了短暫的享受,也品味到了一份感動和快樂。
    閱讀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使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我們得到了更多,背上悅讀的行囊,穿梭于書的海洋中,徜徉于幸??鞓分小?BR>    【評析】
    題目是“背上悅讀的行囊”,巧妙運用了“諧音”的手法,新穎別致,寓意雙關,將“愉快的閱讀”這一主旨凸顯出來,給人以新鮮之感。
    文章沒有在“深閱讀好還是淺閱讀好”上做評判,而是獨辟蹊徑,主張“背上悅讀的行囊,穿梭于深閱讀和淺閱讀中”,各得其樂,各得其所。觀點鮮明,通情達理。同時,考生的語言功底比較扎實,全文透露出難得的書卷氣,使文章上升了一個檔次。
    “小議”淺閱讀
    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閱讀,可以激發(fā)人的志趣;閱讀,可以活躍人的思維……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讀書的方法都要求我們讀書時要精讀、細讀、深閱讀,要求我們必須“細嚼慢咽”,這就勢必要耗費我們大量的時間。然而,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時間就是分數(shù),時間就是前程,時間就是未來。因而學生都不愿將太多的時間花費在閱讀上,久而久之,“淺閱讀”便在學生之間流傳甚廣,那么,“淺閱讀”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我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對于一個身在考場的人來說,你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深閱讀;對于一個身在高三的人來說,時間不允許你去深閱讀。因而在時間緊迫時,我們只能淺閱讀,只能了解文章的大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雖說“淺閱讀”就像吃快餐,好吃沒營養(yǎng),積累不了什么知識,但對于壓力逼迫的高三學生來說,追求一種簡單輕松,實用有趣的閱讀興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對于“淺閱讀”和“深閱讀”的看法,主要在于你個人的態(tài)度和需要。
    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泡茶的過程。
    在酷熱的夏季,滿頭大汗的你最需要的就是一杯清涼的食鹽水,因為它不僅可以幫你消暑降降溫,還可以補充你體內缺少的鹽分。這就像是考場中的“淺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自己所需的答案。然而在嚴寒的冬季,瑟瑟發(fā)抖的你最需要的則是一杯溫熱的茶水,因為它不僅可以幫你去寒升溫,還可以驅除你體內的寒氣。這就像是閑暇時的“深閱讀”,慢慢品嘗作者的思想,方能獲益。因而在閱讀時,我們應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到底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
    其實,我們閱讀就是為了陶冶我們的情操,激發(fā)我們的志趣,活躍我們的思維,豐富我們的知識。雖然我們的目標相同,但達成目標的方法卻不計其數(shù),因而在閱讀時,我們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需要,選擇閱讀的方式,比如“淺閱讀”還是“深閱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這“黃金屋”和“顏如玉”需要各自的需求來追求,因人而異。
    【評析】
    在高考作文日趨“散文化”的時尚中,能讀到一篇旨在“說理”的較為典范的議論文已屬不易。這篇《小議淺閱讀》著實讓閱卷教師眼前為之一亮。
    說理是議論文的根本。這篇文章注重“擺事實,講道理”,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我們應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到底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的觀點,入情入理,讓人信服。語言樸實無華,給人以簡潔、曉暢、率真的審美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寫作的真實價值。
    淺閱讀與深閱讀
    茫茫書海之中,如果深閱讀是大海,那么淺閱讀只能是小溪;如果深閱讀是藍天,那么淺閱讀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閱讀是草原,那么淺閱讀只能是綠坪。
    大海,永遠充斥著的,只有河水跌撞而來的轟轟濤聲。有時表面上默默無聞,但那叫波瀾不驚,不為外界所動,然而小溪,整日嗚咽,用全身力氣叫喊也只不過是滴滴答答。那溪中的青蛙自以為是地亮著歌喉;再看那海中蛟龍,滕溪而上,一切美景盡收眼底。
    大海般的深閱讀中你可以做翱翔萬里的蛟龍,小溪般的淺閱讀中你只能是無知的青蛙。
    藍天,深邃曠遠,雄鷹飛翔,奇山美景在藍天臂騰之下。浮云,只有漂浮,居無定所,只追逐視覺的刺激,有的只有霧靄與你相伴,可之后呢?霧靄惹上一身污垢,迷失自我。
    藍天般浩瀚無窮,廣闊遼遠的深閱讀可讓你感受鷹擊長空的灑脫與豪放;浮云般的淺閱讀只能讓你污垢染身,迷失自我。視覺的享受只不過是過眼煙云。
    碧藍的草原,一望無際,廣袤無垠,駿馬飛奔,鵬躍鳥鳴。綠萍,只能在鋼筋水泥間炫耀僅有的綠意,偶爾只能引來蝶蟲蚯蚓嬉鬧。似乎蝌蚪進入泥潭之中。
    無垠的草坪,浩渺的深閱讀中,你可成為飛馳的駿馬,悠婉鳴叫的小鳥,僅有數(shù)點綠意的綠萍上,你只能成為泥潭蝌蚪般的蚯蚓。
    在淺閱讀中你只能尋求到視覺的享受,快餐是好吃,但是沒營養(yǎng),有時甚至會吃壞脾胃,淺閱讀中過多的視覺刺激很有可能讓你迷失自我,找不到回去的路。
    深閱讀中,你可以品味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愁;可以體會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壯志未酬。你可以感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慕名利。
    深閱讀如大海般穩(wěn)健,如藍天般深邃,如草原般遼闊。淺閱讀只能與鳴咽的小溪,嘶叫的青蛙,居無定所的浮云相比。
    到深閱讀中去,感受大海給你的威顏,藍天給你的曠遠,草原給你的無垠!
    【評析】
    本文緊扣題旨,采取對比論證的方法,對深淺閱讀之利弊,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文章把深閱讀比作“大?!?、“藍天”、“草原”,把淺閱讀視為“小溪”、“浮云”“綠坪”,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條理清晰,主旨鮮明,首尾呼應。另外,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深閱讀之美
    一盞茶,一縷香,一捧古卷細思量,如豆的燈光下,書香浸染,茶香繚繞,心香氤氳……
    生活的節(jié)奏快了,零亂的不應該是我們內心的步伐,在這個淺閱讀流行的時代,我們當守住內心的深度,心靈的深度。
    也曾在淺閱讀的潮流里隨性,但面對那一幅幅裝幀精美的圖集時,仍不住嘆息,懷念那蟬鳴蛙聲里的往昔流年。淺閱讀的簡單輕松,實用有趣吸引著人們忙碌的心,讓人們在淺淺的閱讀中完成了自己的心靈之旅,再融入到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歡那散發(fā)著淡淡馨香的深閱讀,更喜歡在深層次的閱讀中凈化自己的心靈。
    深閱讀似茗,需細品,需在風靜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閑情;需在金風裊裊的黃昏想起那“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需在浩浩江水邊想起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深閱讀,是一種更貼近心靈的閱讀。手里捧著書,在幽幽荷香中,溫一壺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間聆聽,來自遠古的清音,一直認為,閱讀是與作者內心的交流,不經(jīng)意的行文間,可見作者的揚眉微笑;不經(jīng)意的思考間,可見自己的寂寂心聲,喜愛深閱讀,喜歡在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歡看作者筆下流淌的情思,淺閱讀可能是僅僅與作者有個會面,近未深交,便已走遠,未免讓人遺憾,閱讀的深,讓我們獲得更多,很多人懷念過去在書店讀書,世界仿佛只剩下了書,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語,只剩下了自己的會心微笑,在小小的書店里,人人卻可以有一個大大的內心世界。
    喜歡深閱讀的人,會喜歡在春天踏青,感受風乎舞雩的愜意;會喜歡在夏夜談心,感受蛙聲一片的欣喜;會喜歡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蕭蕭的壯美;會喜歡在雪夜神游,感受萬樹梨花的涼意。深閱讀,讓我們在忙碌中擁有一份閑情,在快節(jié)奏中暫停腳步,讓心靈擁有純凈如水般的溫暖和感動,深閱讀的幽遠與閑適,似水般流淌著對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著塵世的感動。
    人生有味是清歡,深閱讀的清明淡雅,讓我們在生活中受到心靈的凈化和感悟!
    【評析】
    本文文采飛揚,讀來令人擊節(jié)贊賞??忌詷O具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獨特的語言進行論述分析。無論是排比還是比喻,抒情還是舉例,始終圍繞題旨來構思,頻頻設喻,張弛有度。在極力贊賞“深閱讀之美”的同時,對“淺閱讀”也不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辯證地分析,不偏執(zhí),不武斷。語言精致而有韻味,情感哲理兼?zhèn)洌哂休^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