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

字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該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將在2012年自主選拔錄取招生考試中實行“校長直通車計劃”和“圓夢計劃”。其中,圓夢計劃關于“考生資格”的表述,尤其引人關注:被推薦的考生原則上要求平時成績排名為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
        所謂“圓夢計劃”,是面向農村的推薦生計劃,具體條件是:“每年擬選定50所縣及縣以下生源好、信譽好的中學,由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平時成績排名為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本來,增加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對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甚至說是對農村、農民的一種教育補償也不為過。但是,仔細閱讀推薦條件,不能太樂觀。
    大學出有限的名額照顧農村學生,顯然應當針對農村中最弱勢的群體,可一個家庭三代內無大學生,未必就是弱勢家庭,比如農村的干部、企業(yè)主等等。而對一個三代出過大學生的家庭而言,祖父輩的榮光未必直到現(xiàn)在還蔭庇著他們的后代,此時,祖父輩的一紙文憑對這些家庭的孩子有何意義?而且,“三代內無大學生”也難以去查證。外人很難了解,大學也查不了,即便公安部門,也未必能把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學歷查個清楚,如此一來,所謂的“三代內無大學生”的門檻很有可能形同虛設。這會不會造成尋租的機會,讓一些強勢家庭的孩子獲得升入重點大學的捷徑,無疑讓人擔憂。
        其實,這個“三代”的規(guī)定,怎么看都有著血統(tǒng)論的影子。
        嚴格來說,大學招生為農村學子提供政策優(yōu)惠,是不應當將農村學子分門別類,區(qū)別性地加以對待,因為農村學子作為城鄉(xiāng)二元制的受害者,他們其實是一個整體。不過大學也有其利益考量,自主招生的名額主要是用于搶優(yōu)秀生源,照顧弱勢可能成為點綴,要設置門檻嚴格名額的控制。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極個別人受惠,絕大多數人依然與教育平權無緣。
        現(xiàn)代社會講究的是個人本位,強調的是個人權利,子輩與父輩、祖輩之間各自相對獨立。且不說孔夫子倡導的“有教無類”,或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具有平等受教育權,既然人大所要考錄的是學生本人,考生的升學事宜豈能受到父輩乃至祖父輩的牽連?
        按理說,“面向欠發(fā)達地區(qū)中學”傾斜的“圓夢計劃”當是一鍋好湯,但是“三代之內無大學生 ”的“考生資格”限制規(guī)定卻如一粒老鼠屎掉進了鍋里,把整鍋湯都搞變味兒了。倘若要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些直系親屬不是大學生,這其中也存在矛盾之處。是的,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只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出現(xiàn)過大學生,這個家庭恐怕早就走出了農村。倘若是整個家族里都沒有大學生,那么對家族龐大的家庭恐怕是不公平的。即便叔叔舅舅、堂兄表姐中出過大學生,也未必能改變一個小家庭的命運。鑒于這多方面的原因,“三代之內無大學生”這個要求實無必要。
        總之,“圓夢計劃”初衷雖好,卻招來諸多質疑之聲,有不少考生、家長、網友都認為“三代內無大學生”的規(guī)定太雷人。但必須承認,這些質疑雖有些情緒化,但不無道理。這就涉及到一個教育平權的問題,如何平權,就需要仔細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