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土地代理人輔導:地役權(3)

字號:

(七)地役權制度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
    1、地役權主體的擴大。
    盡管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只有土地所有權人才可以為自己土地的使用而在他人土地上享有地役權,也只有土地所有權人才有權允許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地役權。但現(xiàn)代民法已由過去以保護土地所有權為中心轉為以保護土地利用權為中心,許多國家民法規(guī)定地上權、永佃權和典權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準用所有權的有關規(guī)定,從而賦予地上權人、永佃權人、典權人在其權利存續(xù)期內可設定地役權。如《德國民法典》第1017條(1)規(guī)定,“對于地上權適用與土地有關的規(guī)定。”;《意大利民法典》第1077、1078條的規(guī)定表明永佃權人可以在永佃土地上設立役權,也可以為永佃土地的利益設立權利。用益權人也可以設定役權。 日本民法早期學說和判例都認為對于土地所有權人之外的地上權人、租賃權人不可以成為地役權人,而本世紀中期以后,都持肯定態(tài)度。
    英美法理論也認為,保留地產和非保留地產的占有權人均可成為地役權人。
    可見,在現(xiàn)代民法理論中,地役權的主體已由土地所有權人擴展至他物權人。
    2、地役權客體的改變。
    羅馬法中,役權分為地役權與人役權,前者是為自己土地的便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后者是為特定人的利益而使用他人土地。地役權概念產生之初就要求設定地役權的土地相毗鄰,導致了傳統(tǒng)民法中,成立地役權以兩宗土地即需役地和供役地的存在為必要。供役地是擔負和提供便利的土地;需役地是利用和享受便利的土地。然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表明供役地與需役地無需鄰接,只要有土地實際利用之需要就可使用他人土地。隨著現(xiàn)代經濟生活的發(fā)展和對土地利用的實際需要,過分強調地役權以兩宗土地的存在為前提實無必要,應逐漸弱化需役地與供役地兩個概念。如鋪設輸油管道而使用他人土地,難以指出其為土地的利益還是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且“供役地”非為一宗,而是數(shù)宗土地的結合體,共同擔負一個地役權。這種情形無法按照傳統(tǒng)法上的理論予以解釋。
    此外,由于對空間資源利用的發(fā)展,各國學說、判例中出現(xiàn)了空間地役權的概念。所謂空間地役權是為了便利自己空間的使用而使用他人特定空間的權利。雖也表現(xiàn)為對一定空間的使用,但該種使用是具有地役性的使用,屬次要的、附屬性的權利,而非主要的用益性權利。在“空間”游離于地表而被土地使用權人獨立支配后,“地役權”的范圍也得以擴展,不僅可以解決地表與地上物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之間權利的限制與擴展,而且還能夠解決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因空間的利用而發(fā)生的權利限制與擴張。因此,地役權人對他人土地的使用發(fā)展到對一定空間的使用,其客體也由地表擴展至空間。地役權可以在地表與空間之間以及不同層次或者范圍的空間之間設定??梢姡F(xiàn)代社會地役權的客體已由地表擴展至空間。
    3、地役權的有償性。
    傳統(tǒng)民法中,地役權與相鄰權無明確區(qū)分,都是調整使用相鄰土地的當事人之間利害關系的法律手段,通常情況下,地役權同于相鄰權的取得,是無償?shù)摹H欢匾蹤鄬嵸|上是法律對相鄰土地利用關系進行的較為廣泛的調整。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簽訂協(xié)議,從而取得對他人土地的利用權。以合意而取得的地役權可以依意思自治原則無償取得,也可有償取得。在現(xiàn)代商品化社會中,人們更注重發(fā)揮物的價值,地役權取得多為有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