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爭議發(fā)生后,應通過何種途徑有效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目前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分析,有兩種基本的途徑:一是權利人可以通過行政程序,請求行政機關處理;二是通過訴訟途徑,請求人民法院給與司法保護。必須明確的是,對于土地爭議,權利人并不能任意選擇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給予保護,因土地爭議種類的不同其爭議解決的途徑有所區(qū)別:
(一)土地權屬爭議的解決途徑。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xiāng)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轉自建設工程教育網jianshe99.com
1995年12月18日國家土地管理局發(fā)布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土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zhí)幚怼薄?,行政處理程序是土地權屬訴訟的前置程序,在當事人雙方對土地權屬爭議不能自行協(xié)商解決的情形下,只能首先申請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處理,對處理決定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律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土地管理的主管部門,對土地權屬的認定是其法定職責,而且鑒于土地管理的專業(yè)性特點,由相關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權屬爭議先行處理確認,更利于解決糾紛。
(二)土地侵權爭議、土地合同爭議及土地相鄰關系爭議的解決途徑。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檢查”?!稌盒修k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土地管理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屬于土地侵權或者土地違法案件的應當依照土地侵權、土地違法案件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根據以上規(guī)定,對土地侵權、土地合同爭議及土地相鄰關系爭議,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依職權或根據當事人申請進行處理。以上三種土地爭議不適用土地管理部門先行處理程序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選擇土地管理部門或人民法院處理。但實踐中因土地管理部門和人民法院對以上三種土地爭議的處理程序認識不一,對上述三種土地爭議相互推諉,影響了土地糾紛的及時解決。那么,對于土地侵權糾紛、土地合同糾紛及土地相鄰關系糾紛的正確解決途徑是什么·土地糾紛行政處理與法院訴訟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
首先,通過分析人民法院關于土地糾紛案件審理程序可以得出結論。根據民法基本原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民法調整范圍,當事人因土地使用而引發(fā)的爭議向法院提起訴訟自無爭議。但是,在土地訴訟中,原告要使其訴求獲得法院支持,前提是原告必須有證據證明其是爭議土地的合法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否則,必然面臨自行撤訴或被裁定不予受理兩種結果。此外,人民法院立案階段對證據的審查雖然是形式審查,但所有證據要在法庭上經過庭審質證才能予以認定,土地糾紛的當事人要使其訴求得到法院支持,必須有證據證明其是爭議土地的所有權人,否則即便是法院予以立案,其最終也必然面臨敗訴的結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對于土地侵權糾紛、土地合同糾紛及土地相鄰關系糾紛的解決途徑,雖然當事人有選擇權,既可以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處理,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但無論當事人以什么理由向法院起訴,最終有關土地權屬證據(證明)必須由土地管理部門——這一法定主管部門進行認定,這是土地糾紛訴當事人在證據取得方面無法逾越的程序。
其次,從糾紛當事人角度分析,由于實際生產生活中土地糾紛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繁雜,不具有專門法律知識的當事人不可能分清土地糾紛的性質、種類,也不可能悉知糾紛解決途徑,往往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認識,籠統(tǒng)的以土地侵權糾紛為由要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或人民法院處理?!稌盒修k法》第四條規(guī)定:“土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zhí)幚怼?。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土地管理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屬于土地侵權或者土地違法案件的應當依照土地侵權、土地違法案件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據此,無論是依當事人申請,還是土地管理部門依職權處理,處理土地糾紛是土地管理部門的法定職責,對此訴求,土地管理部門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處理。實踐中,因土地糾紛處理耗時費力,加之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糾紛訴訟的證據規(guī)則及相關程序不了解,對當事人提出的處理土地糾紛要求往往以各種理由拒絕推諉,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作為土地管理的專門執(zhí)法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具備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和糾紛的專業(yè)隊伍和執(zhí)法條件,凡是因違反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或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fā)生爭議和糾紛的,應當履行解決爭議和化解糾紛的職責,不能因問題的復雜或難以解決而推諉,將矛盾和問題推向司法機關,否則屬于不履行職責的行為,既不利于矛盾和問題的解決,也影響執(zhí)法部門的形象,造成矛盾和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引發(fā)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
作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起訴的土地糾紛,在立案階段要認真審查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分析土地爭議的種類。對于當事人針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引發(fā)的爭議,應告知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請求處理,否則裁定不予受理;對于當事人提出的土地侵權、土地合同糾紛或土地相鄰關系糾紛,如原告缺乏土地權屬證據,應告知其先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確權,否則可能因證據不足被駁回訴訟請求;在受理以上三種土地爭議案件后,如當事人又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要求的,應中止案件審理,由土地管理部門處理。另外,從減輕當事人訴累的角度考慮,對于已經受理的土地糾紛,既然原告缺乏土地權屬證據必然面臨敗訴的結果,不如在立案階段就將這種風險消除,由土地管理部門無償處理,減少當事人的經濟損失,這也是法律關于土地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自行協(xié)商、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處理以及土地管理部門對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土地違法案件主動予以查處等規(guī)定的立法意圖。對當事人來講,自行撤訴或法院裁定不予受理、駁回訴訟請求并沒有剝奪其訴權,也不是增加當事人訴累,這實質上是一種司法利民、便民措施,因為訴訟是有風險的,也是有成本的。
(一)土地權屬爭議的解決途徑。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xiāng)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轉自建設工程教育網jianshe99.com
1995年12月18日國家土地管理局發(fā)布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土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zhí)幚怼薄?,行政處理程序是土地權屬訴訟的前置程序,在當事人雙方對土地權屬爭議不能自行協(xié)商解決的情形下,只能首先申請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處理,對處理決定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律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土地管理的主管部門,對土地權屬的認定是其法定職責,而且鑒于土地管理的專業(yè)性特點,由相關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權屬爭議先行處理確認,更利于解決糾紛。
(二)土地侵權爭議、土地合同爭議及土地相鄰關系爭議的解決途徑。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檢查”?!稌盒修k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土地管理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屬于土地侵權或者土地違法案件的應當依照土地侵權、土地違法案件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根據以上規(guī)定,對土地侵權、土地合同爭議及土地相鄰關系爭議,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依職權或根據當事人申請進行處理。以上三種土地爭議不適用土地管理部門先行處理程序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選擇土地管理部門或人民法院處理。但實踐中因土地管理部門和人民法院對以上三種土地爭議的處理程序認識不一,對上述三種土地爭議相互推諉,影響了土地糾紛的及時解決。那么,對于土地侵權糾紛、土地合同糾紛及土地相鄰關系糾紛的正確解決途徑是什么·土地糾紛行政處理與法院訴訟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
首先,通過分析人民法院關于土地糾紛案件審理程序可以得出結論。根據民法基本原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民法調整范圍,當事人因土地使用而引發(fā)的爭議向法院提起訴訟自無爭議。但是,在土地訴訟中,原告要使其訴求獲得法院支持,前提是原告必須有證據證明其是爭議土地的合法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否則,必然面臨自行撤訴或被裁定不予受理兩種結果。此外,人民法院立案階段對證據的審查雖然是形式審查,但所有證據要在法庭上經過庭審質證才能予以認定,土地糾紛的當事人要使其訴求得到法院支持,必須有證據證明其是爭議土地的所有權人,否則即便是法院予以立案,其最終也必然面臨敗訴的結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對于土地侵權糾紛、土地合同糾紛及土地相鄰關系糾紛的解決途徑,雖然當事人有選擇權,既可以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處理,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但無論當事人以什么理由向法院起訴,最終有關土地權屬證據(證明)必須由土地管理部門——這一法定主管部門進行認定,這是土地糾紛訴當事人在證據取得方面無法逾越的程序。
其次,從糾紛當事人角度分析,由于實際生產生活中土地糾紛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繁雜,不具有專門法律知識的當事人不可能分清土地糾紛的性質、種類,也不可能悉知糾紛解決途徑,往往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認識,籠統(tǒng)的以土地侵權糾紛為由要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或人民法院處理?!稌盒修k法》第四條規(guī)定:“土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zhí)幚怼?。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土地管理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屬于土地侵權或者土地違法案件的應當依照土地侵權、土地違法案件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據此,無論是依當事人申請,還是土地管理部門依職權處理,處理土地糾紛是土地管理部門的法定職責,對此訴求,土地管理部門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處理。實踐中,因土地糾紛處理耗時費力,加之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糾紛訴訟的證據規(guī)則及相關程序不了解,對當事人提出的處理土地糾紛要求往往以各種理由拒絕推諉,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作為土地管理的專門執(zhí)法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具備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和糾紛的專業(yè)隊伍和執(zhí)法條件,凡是因違反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或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fā)生爭議和糾紛的,應當履行解決爭議和化解糾紛的職責,不能因問題的復雜或難以解決而推諉,將矛盾和問題推向司法機關,否則屬于不履行職責的行為,既不利于矛盾和問題的解決,也影響執(zhí)法部門的形象,造成矛盾和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引發(fā)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
作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起訴的土地糾紛,在立案階段要認真審查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分析土地爭議的種類。對于當事人針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引發(fā)的爭議,應告知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請求處理,否則裁定不予受理;對于當事人提出的土地侵權、土地合同糾紛或土地相鄰關系糾紛,如原告缺乏土地權屬證據,應告知其先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確權,否則可能因證據不足被駁回訴訟請求;在受理以上三種土地爭議案件后,如當事人又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要求的,應中止案件審理,由土地管理部門處理。另外,從減輕當事人訴累的角度考慮,對于已經受理的土地糾紛,既然原告缺乏土地權屬證據必然面臨敗訴的結果,不如在立案階段就將這種風險消除,由土地管理部門無償處理,減少當事人的經濟損失,這也是法律關于土地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自行協(xié)商、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處理以及土地管理部門對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土地違法案件主動予以查處等規(guī)定的立法意圖。對當事人來講,自行撤訴或法院裁定不予受理、駁回訴訟請求并沒有剝奪其訴權,也不是增加當事人訴累,這實質上是一種司法利民、便民措施,因為訴訟是有風險的,也是有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