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閱讀方法論:結構化閱讀法
GMAT結構化閱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掌握學術文章中的邏輯思路。邏輯思路不會直接在文章中用實際意義的詞匯、尤其生詞來表達,而是用一些基本的套路詞,以及學術推理的常用詞匯,這些詞匯在幾乎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是存在的。這一主張適應于GMAT、GRE、LSAT的考試文章,也許在經(jīng)過一定調(diào)整后,也適應于所有英文的學術文章。
與通常從單詞基礎、到句子理解、再到段落和文章的中心大意的猜測和回憶這樣的從下到上的閱讀路徑相反,結構化閱讀是從上到下的取向。這種方法從文章的整體和寫作意圖出發(fā),以演繹的方式,推斷和推測段落的結構關系,再從段落的首句,按照總分結構的思維,推斷和推測段內(nèi)若干句子的邏輯關系和詞匯提煉的核心,再到段內(nèi)的中間句子層面,僅僅看重那些由對比和讓步轉(zhuǎn)折等語言形式寫成的句子。
這種思路與通常的閱讀“方法”的對立,不是它存在的原因,而是它本身的一個副產(chǎn)品。結構法之所以先從文章整體出發(fā),是因為學術文章的主題是先行的。作者先有了寫作的基本圖像,然后才展開寫作。閱讀者雖然不能像寫作者本人那么清楚,但是至少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文章的核心路線圖。自然閱讀法好像一個人闖進了單詞的密林,然后陷在了沼澤地。
結構閱讀法好像一個人帶著地圖和指南針走進了有時明亮有時幽深的樹林,沿著最直的道路前進,順利抵達終點,然后向樹林外的人講述旅途的精彩。明亮的地帶是結構性的句子,包括首末句、轉(zhuǎn)折句和態(tài)度句,幽深的地帶是專業(yè)細節(jié)句子,尤其是那些專屬于某個學科的純證據(jù)描述,甚至包括專業(yè)名詞以及在中間句子出現(xiàn)的哪怕是不認識的動詞和形容詞。
怎么得到文章的結構呢?結構不是從單詞的歸納得來,而是預先斷定的寫作模式。在分析GMAT閱讀的學術文章時,我們似乎武斷地假定文章存在相對穩(wěn)定的寫作結構,然后將此結構強加于所要閱讀的文章之上。90%的文章都符合這些模式中的這種或那種,10%的文章是其中的若干種的變化組合。所以,這種方法是讀者先形成對于學術文章的邏輯結構方面的一套假說,然后將此假說應用于具體文章的事實。
結構化閱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本身也符合科學方法的原則。首先,隨機找出若干GMAT真題的閱讀文章,然后,分析是否可以歸為幾種模式,這是形成結構假說的過程,接著,將這些有限的模式應用于更多的文章,驗證是否適用,如果不是,則根據(jù)例外情況來修正最初的結構假說。
我在研究足夠多量的文章以后發(fā)現(xiàn),GMAT, GRE, LSAT閱讀真題的文章都適應于我們提出的結構化假說。所以,我們一開始似乎是在武斷的決定,文章以及段落分別存在某幾種結構模式,但然后我們的推測得到了驗證,假說(hypothesis)變成了關于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的理論(theory)。這是從數(shù)據(jù)到模式到更多數(shù)據(jù)驗證的分析過程。
通常人們認為模式是八股,但這個明顯帶有貶義的詞實際上是指,文章的中心主題是為了證明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命題,為此采用特定的起承轉(zhuǎn)合式的寫作程序、甚至語言表達形式。寫作遵循一定程序,并不必然意味著成為八股;一個合理的操作流程,可以極大地提升溝通的效率。而語言表達方面的重復,當然對于任何文章都是不好的,尤其是當其中的語句空洞無物的時候。
但在現(xiàn)代學術英文當中,主題都是活生生的事實,推理是嚴格的鋼鐵般的邏輯,不存在八股的問題。有時人們也會說模式就是套路。套路詞當然是存在的,而套路本身只是文章的建造框架,文章本身的核心詞畢竟還是與套路詞有差別的,雖然它們往往與套路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所以,模式不只是套路,而是還要包括主線詞匯,這些詞匯往往出現(xiàn)在段落首句的論點中。
源于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得到的文章結構模式,是反復出現(xiàn)于各篇文章中的、確定的、易于識別的詞匯,不只是每篇文章都會不同的專業(yè)概念本身,也不只是那些表示起承轉(zhuǎn)合的詞匯本文是,比如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ternative,而是起承轉(zhuǎn)合詞加上由各個起承轉(zhuǎn)合句里相互關聯(lián)的核心詞。
通過這些詞匯,讀者很容易分辨和判斷作者的主旨和意圖,從而對文章后續(xù)內(nèi)容形成特定的預期,然后按照這個預期去管理自己的閱讀注意力。在段落的層面,模式則體現(xiàn)為特定的論點構成方式,這是構成方式本身也有它確定的詞匯,通過這些詞匯,讀者也能預期段內(nèi)的寫作方式,并按照這些段落寫作模式的規(guī)則來相應的提取核心信息,而不是企圖全段每個單詞讀遍,然后歸納段落中心大意。
中心大意不是歸納出來的,而是直接斷定會出現(xiàn)在首句或段中轉(zhuǎn)折句的;在多數(shù)時候,中心大意的判斷甚至不以讀完整段所有句子為前提,而是直接從特定的句子得出。
結構化閱讀法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從數(shù)據(jù)到模式以形成結構假說是研究的過程,以上已經(jīng)描述;第二個方面是從結構假說然后演繹出具體邏輯關系,這是考生學習的過程??忌槐刂貜脱芯空甙l(fā)現(xiàn)這套方法的過程,只需要學會如何應用結構化閱讀就可以了。
高效率的準備程序是從分析開始,到應用結束??忌灰攘私怅P于結構化閱讀的抽象理論,應用這些理論實際分析20篇真題文章,寫出每篇文章句子之間的關系,就能掌握整套方法。由于文章、段落還是句子的結構模式分別只有3-5種,考生在分析了20篇文章、60多個段落、250個句子以后,每種結構也許會分別重復5次、15次、50次。
重復是重要的,積累必要的閱讀量當然是分析的第一步,這是數(shù)據(jù)搜集的步驟,沒有數(shù)據(jù),也就不會存在模式。只有量當然也是不夠的:正如只有數(shù)據(jù),沒有數(shù)據(jù)分析的架構,數(shù)據(jù)只是一堆分散的、毫無意義的數(shù)字而已,同樣,只是讀過很多文章段落和句子,沒有分析結構的框架,那些文章段落和句子就依然是分散的、缺乏聯(lián)系的內(nèi)容,不會進入長期記憶,過了幾天就會忘記。
所以,分析框架和必要的閱讀的量,兩者缺一不可。在做過這20篇文章及其中的段落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致扎實的分析以后,考生就基本上明白了結構模式是怎樣一回事,接下來就可以應用這些抽象的、但是依然可以操作的理論,去分析任何新的GMAT文章了。
由于結構化閱讀遵循的是學術研究的思維模式,如果考生完全不了解學術方法,在學習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時,會有觀念上的不適應,因為這種方法本身違背直覺,甚至有些考生會對分析邏輯結構有抵觸情緒,因為從前受到錯誤的閱讀方法的誤導。
人們常見的疑問是:難道這些模式就是學術文章的所有模式?難道就沒有文章不存在模式嗎?或者,模式是死的,文章是活的,萬一遇到的文章不符合這些模式怎么辦?對這些問題,我相信不僅是一個備考的問題,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問題。
把這些問題換一個面目會更好理解它們的實質(zhì):物體的運動真的存在規(guī)律嗎?難道就沒有什么東西不符合這些規(guī)律?確實,石頭飛滾,蘋果落地,導彈發(fā)射,飛船離開地球,行星的運動,這個世界的物理對象豐富多彩,但是,如此多變的現(xiàn)象卻都符合牛頓力學的基本原則。從幾條有限的假說出發(fā),就能推演出人類所看到的幾乎所有宏觀物理對象的具體運動,這是科學的假說演繹法的威力。
我們希望,結構化閱讀中提供的模式也能模仿物理學的這種偉大創(chuàng)造,為變化萬千的英文學術文章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操作程序,指引寫作者寫出結構井然的文章,指引閱讀者讀出文章的邏輯意義。邏輯結構也許不是變來變?nèi)サ?,因此并不那么活泛,但是,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是生存法則,不符合這些原則的學術文章都在學術交往中慢慢被淘汰了。
而即便這些邏輯結構只有有限的幾種模式,它們所能容納的文章的題材、依據(jù)它們所能寫出的文章,也是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彩絕倫。事實上,讀懂邏輯線索,才是真正讀懂學術文章。如果連論證的過程都不明白,只是認識幾個單詞,然后按照自己的偶然感受揣測作者的意圖,那么,說讀懂是說笑了。
GMAT結構化閱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掌握學術文章中的邏輯思路。邏輯思路不會直接在文章中用實際意義的詞匯、尤其生詞來表達,而是用一些基本的套路詞,以及學術推理的常用詞匯,這些詞匯在幾乎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是存在的。這一主張適應于GMAT、GRE、LSAT的考試文章,也許在經(jīng)過一定調(diào)整后,也適應于所有英文的學術文章。
與通常從單詞基礎、到句子理解、再到段落和文章的中心大意的猜測和回憶這樣的從下到上的閱讀路徑相反,結構化閱讀是從上到下的取向。這種方法從文章的整體和寫作意圖出發(fā),以演繹的方式,推斷和推測段落的結構關系,再從段落的首句,按照總分結構的思維,推斷和推測段內(nèi)若干句子的邏輯關系和詞匯提煉的核心,再到段內(nèi)的中間句子層面,僅僅看重那些由對比和讓步轉(zhuǎn)折等語言形式寫成的句子。
這種思路與通常的閱讀“方法”的對立,不是它存在的原因,而是它本身的一個副產(chǎn)品。結構法之所以先從文章整體出發(fā),是因為學術文章的主題是先行的。作者先有了寫作的基本圖像,然后才展開寫作。閱讀者雖然不能像寫作者本人那么清楚,但是至少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文章的核心路線圖。自然閱讀法好像一個人闖進了單詞的密林,然后陷在了沼澤地。
結構閱讀法好像一個人帶著地圖和指南針走進了有時明亮有時幽深的樹林,沿著最直的道路前進,順利抵達終點,然后向樹林外的人講述旅途的精彩。明亮的地帶是結構性的句子,包括首末句、轉(zhuǎn)折句和態(tài)度句,幽深的地帶是專業(yè)細節(jié)句子,尤其是那些專屬于某個學科的純證據(jù)描述,甚至包括專業(yè)名詞以及在中間句子出現(xiàn)的哪怕是不認識的動詞和形容詞。
怎么得到文章的結構呢?結構不是從單詞的歸納得來,而是預先斷定的寫作模式。在分析GMAT閱讀的學術文章時,我們似乎武斷地假定文章存在相對穩(wěn)定的寫作結構,然后將此結構強加于所要閱讀的文章之上。90%的文章都符合這些模式中的這種或那種,10%的文章是其中的若干種的變化組合。所以,這種方法是讀者先形成對于學術文章的邏輯結構方面的一套假說,然后將此假說應用于具體文章的事實。
結構化閱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本身也符合科學方法的原則。首先,隨機找出若干GMAT真題的閱讀文章,然后,分析是否可以歸為幾種模式,這是形成結構假說的過程,接著,將這些有限的模式應用于更多的文章,驗證是否適用,如果不是,則根據(jù)例外情況來修正最初的結構假說。
我在研究足夠多量的文章以后發(fā)現(xiàn),GMAT, GRE, LSAT閱讀真題的文章都適應于我們提出的結構化假說。所以,我們一開始似乎是在武斷的決定,文章以及段落分別存在某幾種結構模式,但然后我們的推測得到了驗證,假說(hypothesis)變成了關于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的理論(theory)。這是從數(shù)據(jù)到模式到更多數(shù)據(jù)驗證的分析過程。
通常人們認為模式是八股,但這個明顯帶有貶義的詞實際上是指,文章的中心主題是為了證明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命題,為此采用特定的起承轉(zhuǎn)合式的寫作程序、甚至語言表達形式。寫作遵循一定程序,并不必然意味著成為八股;一個合理的操作流程,可以極大地提升溝通的效率。而語言表達方面的重復,當然對于任何文章都是不好的,尤其是當其中的語句空洞無物的時候。
但在現(xiàn)代學術英文當中,主題都是活生生的事實,推理是嚴格的鋼鐵般的邏輯,不存在八股的問題。有時人們也會說模式就是套路。套路詞當然是存在的,而套路本身只是文章的建造框架,文章本身的核心詞畢竟還是與套路詞有差別的,雖然它們往往與套路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所以,模式不只是套路,而是還要包括主線詞匯,這些詞匯往往出現(xiàn)在段落首句的論點中。
源于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得到的文章結構模式,是反復出現(xiàn)于各篇文章中的、確定的、易于識別的詞匯,不只是每篇文章都會不同的專業(yè)概念本身,也不只是那些表示起承轉(zhuǎn)合的詞匯本文是,比如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ternative,而是起承轉(zhuǎn)合詞加上由各個起承轉(zhuǎn)合句里相互關聯(lián)的核心詞。
通過這些詞匯,讀者很容易分辨和判斷作者的主旨和意圖,從而對文章后續(xù)內(nèi)容形成特定的預期,然后按照這個預期去管理自己的閱讀注意力。在段落的層面,模式則體現(xiàn)為特定的論點構成方式,這是構成方式本身也有它確定的詞匯,通過這些詞匯,讀者也能預期段內(nèi)的寫作方式,并按照這些段落寫作模式的規(guī)則來相應的提取核心信息,而不是企圖全段每個單詞讀遍,然后歸納段落中心大意。
中心大意不是歸納出來的,而是直接斷定會出現(xiàn)在首句或段中轉(zhuǎn)折句的;在多數(shù)時候,中心大意的判斷甚至不以讀完整段所有句子為前提,而是直接從特定的句子得出。
結構化閱讀法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從數(shù)據(jù)到模式以形成結構假說是研究的過程,以上已經(jīng)描述;第二個方面是從結構假說然后演繹出具體邏輯關系,這是考生學習的過程??忌槐刂貜脱芯空甙l(fā)現(xiàn)這套方法的過程,只需要學會如何應用結構化閱讀就可以了。
高效率的準備程序是從分析開始,到應用結束??忌灰攘私怅P于結構化閱讀的抽象理論,應用這些理論實際分析20篇真題文章,寫出每篇文章句子之間的關系,就能掌握整套方法。由于文章、段落還是句子的結構模式分別只有3-5種,考生在分析了20篇文章、60多個段落、250個句子以后,每種結構也許會分別重復5次、15次、50次。
重復是重要的,積累必要的閱讀量當然是分析的第一步,這是數(shù)據(jù)搜集的步驟,沒有數(shù)據(jù),也就不會存在模式。只有量當然也是不夠的:正如只有數(shù)據(jù),沒有數(shù)據(jù)分析的架構,數(shù)據(jù)只是一堆分散的、毫無意義的數(shù)字而已,同樣,只是讀過很多文章段落和句子,沒有分析結構的框架,那些文章段落和句子就依然是分散的、缺乏聯(lián)系的內(nèi)容,不會進入長期記憶,過了幾天就會忘記。
所以,分析框架和必要的閱讀的量,兩者缺一不可。在做過這20篇文章及其中的段落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致扎實的分析以后,考生就基本上明白了結構模式是怎樣一回事,接下來就可以應用這些抽象的、但是依然可以操作的理論,去分析任何新的GMAT文章了。
由于結構化閱讀遵循的是學術研究的思維模式,如果考生完全不了解學術方法,在學習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時,會有觀念上的不適應,因為這種方法本身違背直覺,甚至有些考生會對分析邏輯結構有抵觸情緒,因為從前受到錯誤的閱讀方法的誤導。
人們常見的疑問是:難道這些模式就是學術文章的所有模式?難道就沒有文章不存在模式嗎?或者,模式是死的,文章是活的,萬一遇到的文章不符合這些模式怎么辦?對這些問題,我相信不僅是一個備考的問題,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問題。
把這些問題換一個面目會更好理解它們的實質(zhì):物體的運動真的存在規(guī)律嗎?難道就沒有什么東西不符合這些規(guī)律?確實,石頭飛滾,蘋果落地,導彈發(fā)射,飛船離開地球,行星的運動,這個世界的物理對象豐富多彩,但是,如此多變的現(xiàn)象卻都符合牛頓力學的基本原則。從幾條有限的假說出發(fā),就能推演出人類所看到的幾乎所有宏觀物理對象的具體運動,這是科學的假說演繹法的威力。
我們希望,結構化閱讀中提供的模式也能模仿物理學的這種偉大創(chuàng)造,為變化萬千的英文學術文章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操作程序,指引寫作者寫出結構井然的文章,指引閱讀者讀出文章的邏輯意義。邏輯結構也許不是變來變?nèi)サ?,因此并不那么活泛,但是,學術英文的邏輯結構是生存法則,不符合這些原則的學術文章都在學術交往中慢慢被淘汰了。
而即便這些邏輯結構只有有限的幾種模式,它們所能容納的文章的題材、依據(jù)它們所能寫出的文章,也是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彩絕倫。事實上,讀懂邏輯線索,才是真正讀懂學術文章。如果連論證的過程都不明白,只是認識幾個單詞,然后按照自己的偶然感受揣測作者的意圖,那么,說讀懂是說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