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發(fā)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爭議。(4月6日《天府早報》)
董教授本來的意思可能只是一句勵志的玩笑話,也可能是想表達高學歷者不應該像以往那樣給人一種清貧的印象。
但是不管他本意是什么,以北師大教授的身份說出這句話,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矛頭表面上看都是對著教授去的,但根子里還是教授這句話不偏不倚地剛巧打在了這個轉型期社會的七寸之上。也許許多人心里都憋著這樣一種疑問,教授的話,只是在一個恰當?shù)臅r機打開了一個引火燒身的噴發(fā)口而已。
這樣一種噴發(fā),應該集中在當今社會到底什么才算個人的成功這個聚焦點上。
金錢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金錢作為成功的標尺。許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確切地說是不愿意正視,可能平常的時候,你已經(jīng)認可了這一點,只是真要你正兒八經(jīng)簽字畫押的時候,你又猶豫了,覺得這個俗氣,簽上自己的名字總是不大好,還是弄點高尚的詞語顯得在道德上比較安全。但是,以金錢衡量價值的觀念,畢竟已經(jīng)存在于我們的世界。大家之所以反擊教授的言論,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4000萬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入侵自己的內(nèi)心高地,感覺到了一種危險,或者一種迷茫。
這是個有著多元化成功標準的社會。要真論起幸福指數(shù),整天在寫字樓里忙得團團轉的白領、金領們,甚至可能還不如同樣在寫字樓里專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何況,我們又多少年沒再誕生過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了?他們,身價又會是多少個4000萬?
4000萬,也只是多種成功標準里的一條罷了。教授的錯,就錯在不該以教授之名,給學生夸張地留下4000萬這樣一條華山路。
董教授本來的意思可能只是一句勵志的玩笑話,也可能是想表達高學歷者不應該像以往那樣給人一種清貧的印象。
但是不管他本意是什么,以北師大教授的身份說出這句話,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矛頭表面上看都是對著教授去的,但根子里還是教授這句話不偏不倚地剛巧打在了這個轉型期社會的七寸之上。也許許多人心里都憋著這樣一種疑問,教授的話,只是在一個恰當?shù)臅r機打開了一個引火燒身的噴發(fā)口而已。
這樣一種噴發(fā),應該集中在當今社會到底什么才算個人的成功這個聚焦點上。
金錢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金錢作為成功的標尺。許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確切地說是不愿意正視,可能平常的時候,你已經(jīng)認可了這一點,只是真要你正兒八經(jīng)簽字畫押的時候,你又猶豫了,覺得這個俗氣,簽上自己的名字總是不大好,還是弄點高尚的詞語顯得在道德上比較安全。但是,以金錢衡量價值的觀念,畢竟已經(jīng)存在于我們的世界。大家之所以反擊教授的言論,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4000萬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入侵自己的內(nèi)心高地,感覺到了一種危險,或者一種迷茫。
這是個有著多元化成功標準的社會。要真論起幸福指數(shù),整天在寫字樓里忙得團團轉的白領、金領們,甚至可能還不如同樣在寫字樓里專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何況,我們又多少年沒再誕生過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了?他們,身價又會是多少個4000萬?
4000萬,也只是多種成功標準里的一條罷了。教授的錯,就錯在不該以教授之名,給學生夸張地留下4000萬這樣一條華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