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枯竭大學該何去何從 高校必須另謀出路

字號:

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教育在線發(fā)布《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數(shù)據顯示,在高考(微博)生源持續(xù)下降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臨生存挑戰(zhàn)。報告稱,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國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達歷史人數(shù)1050萬后,開始全面下降,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200萬,并呈現(xiàn)速度加快趨勢,這一態(tài)勢將可能延續(xù)至2017到2020年前后。
    生源面臨枯竭挑戰(zhàn)的中國大學接下來該怎么辦,中國高等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理解
    倒閉不是死去是為更好生存
    高考生源的全面下降,再加上近年來“讀書無用論”的甚囂塵上,我國的部分高??梢哉f正在被推上“無米之炊”的風口浪尖。于是有人開始恍惚了,生源面臨枯竭挑戰(zhàn)的中國大學接下來該怎么辦,中國高等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如果轉換一下思路,把視線仰望到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高度,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接連擴招導致大學“大”而不“學”,大學畢業(yè)生量增質降,而我們對此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生源枯竭其實是在解我們的圍,為我國的大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甚至涅 重生創(chuàng)造可能。
    部分高校面臨生源枯竭類似于沿海城市的“用工荒”,當人口紅利期一去不復返的時候,低工資自然也就支撐不了“血汗工廠”,GDP也將不再是人力疊加的產物,而必須仰賴科技創(chuàng)新。同樣道理,當我們的高校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旱澇未必保收的時候,辦高質量大學的危機感自然會油然而生,而危機意識缺乏恰恰是我國大學的共性之一。
    雖然說生源枯竭解決不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所有問題,但可以肯定地說,它能夠打破大學不能倒閉的神話。10多年前,正是因為借市場經濟的春風倒閉了一批低效益的國有企業(yè),才有今天國企在世界舞臺上的嶄露頭角(哪怕國企仍然存在著林林總總的問題)。大學也不應例外,倒閉不是純粹的死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接下來,我們所該做的絕不是臨死前的哀號,而是為部分高校面臨生源枯竭而感到慶幸。第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大浪淘沙的道理放在哪里都適用;第二,要對生源枯竭危機大力宣傳,努力營造以提高質量贏取生源的辦學氛圍,使我們的大學普遍樹立生死存亡的危機感;第三,這一點也最為關鍵,如果一部分大學“幸運”被市場所淘汰,拔得頭籌,政府切不可悉心為它們安排“后事”,擦它們的*,而應該讓它們深感切膚之痛,繼而痛定思痛,只有這樣,才能告誡我們的大學校長們辦學不比做官,辦不好大學就得卷起鋪蓋走人,從而最終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